伦理学复习大纲完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39515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复习大纲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复习大纲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伦理学复习大纲【题型】一、名词解释:2*5=10二、辨析:4*5=20三、简答:8*5=40四、论述:10*3=30【导言】【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2、伦理与道德伦:从人从伦,在说文解字中训为“辈”,指人与人之间的辈分次第关系。理:事物和行为当然的律则和道理。伦理: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的认识,指处理人伦关系的道理或规则。道:做人的根本的原则和方法,正确规则。德:通“得”,对道认识、实践后心中有得。是内心修养与身体力行的统一。道德:既有“德行与德性的规范”之意,也有“符合规范的德行和德性”之意。伦理:更多地表达既有的社会关系(秩序),有社会倾向,更具客观,外在,社会

2、意味。道德:更多地用于个人,更多含有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将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把伦理学界定为研究道德的学问。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独特性上,来理解和把握道德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意识现象,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为评判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软约束)来维系,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原则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念品质、行为活动的总和。要点: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道德的主体是人,调节的范围主要是人与人(包括个人、群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诸种关系。道德不同于

3、其他社会意识之处在于,它以善恶、正当与不正当等为评价标准,同时道德约束是一种柔性的、内在的软约束。道德常常表现为规范或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系,同时又表现为践行原则规范所形成的德性品质、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是一个由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组合起来的知识和价值体系。4、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新发展:道义与功利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两方面: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谁决定谁,以及它们之间有没有反作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道义论和功利论等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同以往各种伦理学理论的根本区别。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当二者发

4、生冲突时,谁服从于谁。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等观点对立。【第一章】伦理思想传统【第二节】中国伦理思想传统1、中国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总体上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干,是唯一一脉相承而又流传至今的伦理思想传统。具有显著的连续性和绵延性。家国同构基础上的忠孝伦理(家族主义)。公众爱国的整体主义精神(群体主义)。仁爱和谐的伦理情怀。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追求。修身为本的尊道贵德传统。包容会通的伦理文化情怀。2、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研讨的主要问题人性善恶问题义利(理欲)关系问题(道德与物质)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问题(群己关系)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起源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

5、第三节】西方伦理思想传统1、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崇真爱智,以智慧为至善意志自由,提倡自我认识,尊重人和人的价值博爱主义,号召普爱众生,平等待人崇尚功利,渴求快乐与幸福2、西方传统伦理思想主要探讨的问题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的问题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问题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第三章】道德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道德的起源1、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道德产生条件)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推动人类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直接基础。道德是人类自觉意识的结晶;人的

6、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社会关系和自觉意识三者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本视角。【第二节】道德的历史演变辨析、评价各时期道德1、原始社会道德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每一个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都自觉不自觉地与氏族、部落融合在一起。由此,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成为原始社会道德关系和原始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维护氏族内部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推崇勇敢刚强、吃苦耐劳、正直诚实的道德品德。道德形式单纯质朴,道德具备绝对权威力

7、量。特征:刚刚超脱蒙昧的道德纯朴性和野蛮性并存、直观性、狭隘性、自发性、外在性。2、奴隶社会道德人类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形态开始形成。奴隶主阶级道德成为主要社会道德。道德进步与道德堕落并存。奴隶社会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形态的形成,是人类道德根本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奴隶主阶级违背人性道德观的残暴剥削行为,使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道德显现出贪婪性、野蛮性、自利性等特征。需要指出的是,进步道德和落后道德的并存意味着新旧道德的斗争,道德正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奴隶社会之后的阶级社会都遵循这一辩证发展规律。3、封建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关系。确立了内容更加系统。结构更加严密的

8、道德规范体系。具有表面的正当性与实质的虚伪性。被统治阶级的农民阶级表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1)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乐于助人。 2)渴望和追求“等贵贱,均贫富”,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道德诉求。4、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贯穿并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鄙视劳动,歧视妇女,男尊女卑。5、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道德的进步与退步相伴随。道德成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独立组成部分。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道德宗教化。6、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是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和拜金主义的蔓延。资产阶级道德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核心。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具有

9、抽象性和虚伪性。无产阶级道德开始形成并在实践中发展。7、道德形成的两条线索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1)道德形成的前奏期:第一批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原始人(形成中的人)物质资料:天然秩序人类自身:受原始的本能和冲动的支配都为自然调节2)道德形成的萌芽期:古人阶段(早期智人)物质资料:天然秩序被打破产生道德需要人类自身:形成血缘家庭,排除集团内部辈分婚原始道德意识开端3)道德的形成期:新人时期(晚期智人)物质资料:对劳动活动的自觉管理,从自然法则到人为规则。人类自身:形成氏族公社,氏族内部禁止通婚人类最早的道德规范之一。【第三节】道德发展的规律性1、道德发展的具体过程是曲折的,但其

10、总趋势仍然是不断进步的。2、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评判道德的进步与退步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判断。道德发展还有继承性,后一种形态的道德总是在继承前一种形态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和利益关系决定道德,而道德本身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3、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4、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道德都不是凭空构造的,而必然要从历史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汲取营养。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必然会继承道德传统中适应该社会经济关系并有利于巩

11、固其阶级统治的部分,而摈弃不适应该社会经济关系甚至危害其阶级统治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人类道德的批判继承是两个对立阶级各自前后的继承。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在继承各自道德传统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道德基本理念和践行方式上的互相借用,这也是道德批判继承的一种基本形式。【第四章】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第一节】道德的本质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一般本质),是一种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现象。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

12、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因而它也反映着人类的普遍性。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特殊本质),本质上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与法律规范、政治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内在的规范。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结合。(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持久性与广泛性相一致。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

13、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道德是一种以知道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道德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道德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的精神。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将外在的准则规范直接灌输到人们内心,形成个人的做人标准和价值目标。总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道德与其

14、他调节方式的区别与联系4、道德与政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方式不同 反映社会存在的内容不同 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前途不同(政治会消亡,而道德不会)联系:政治对道德有保证作用 道德对政治有支持作用(道德为政治提供价值合理性基础)5、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调节范围、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和存续时间不同 会出现合德不合法,合法不合德的情况联系:法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德规 道德是法的价值灵魂,为法律提供道义支持 法律是道德的权利支柱,为道德提供有力保障6、道德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虚幻与真实 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神威与人道 铸造灵魂的手段不同他律与自律 对自我的态度不同宗教的对神自卑与道德的自尊联系:宗教对道德的保证与支持:道德宗教化。将世俗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要求以宗教教义的方式加以表达,其实质是道德生活规则的神圣化。 宗教是道德的实现手段和推动力量,有助于培养良善的品行,维护健康的社会伦理秩序。7、道德与文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研究范围广狭不同,文艺更广 反映社会生活方式不同 知道人们生活手段不同联系:文以载道,文艺传播道德内容 道德影响文艺的社会价值,文艺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第二节】道德的结构1、社会道德结构概念:社会道德结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