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建议书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838534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种植项目实施建议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中药材种植项目项目建议书篇一:2011年4200亩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建议书 420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 项目建议书 *县*乡 二O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第一章总 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县*乡420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建设地点 项目区位于承德市*县。*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北与内蒙古的赤峰市相连,东与辽宁省的凌源市接壤,西邻旅游胜地承德,南与唐山连接。自古以来,*就有“鸡鸣三省,通及辽蒙”之称,历史上是沟通关内外的商品集散地,目前已发展成三省区交界处的经济重镇。 (2)建设内

2、容、规模 1)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42000亩(其中:秦归14000亩;木香5000亩;秦艽3000亩;桔梗3000亩;天冬3000亩;续断8000亩;付子6000亩)。达产后年产干品药材秦归224吨;木香250吨;秦艽75吨;桔梗120吨;天冬120吨;续断320吨;鲜付子1200吨。2)建设加工中药材饮片的初级加工厂1座,产品为:秦归、木香、秦艽、桔梗、天冬、续断、付子饮片。 3)相关技术培训及指导。 (3)建设期限 建设期1年(2011年5月2012年4)。 3、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本项目总投资额为4833.49万元,资金按构成分列如下: (1)建设工程费1916.33万元,占总值的

3、39.65%; (2)设备购臵及安装工程费506.40万元,占总值的10.48%;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74.92万元,占总值的11.89%; (4)预备费149.88万元,占总值的3.10%; (5)建设期利息70.47万元,占总值的1.46%; (6)流动资金1615.50万元,占总值的33.42%。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1)项目辐射范围 本项目建设42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乡及周边乡镇海拔范围8001200m的高半山区的栽培适宜区。 (2)项目带动能力 42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使约10500户山区

4、农民(按户均4亩)直接受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 见。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1月4日。篇二:现代中药材种植项目建议书 某县发展中药材种植项目建议书 一、 项目名称:某县发展中药材种植 二、 项目承担单位:某县农牧局 三、 项目背景 1、某县基本情况 某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居,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高赛山区农业贫困县。位于东经9921'

5、;-10019',北纬2652'2852'之间,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东与四川省稻城、木里二县接壤,西、南与丽江县、维西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德钦县一衣带水,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风景区腹地。全县国土面积11613平方公里,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1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9万人),辖7乡4镇,63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688个村民小组,818个自然村。境内居住着藏族、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普米族9个世居民族和其它民族共25种,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43%。 某是全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因物产

6、丰富,素有藏区“如意宝地”之称,誉为“藏珠露宝”之地,归纳起来有六大资源优势。 生物资源 某县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丰富,有着“动植物王国”、”天然高山生物园”的美称,这里共有菌类、藻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植物289科3870种;有哺乳类动物26科97种,两栖类5科,爬行类18种,鸟类40科170种,鱼类75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60多种。菌类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高级食用菌松茸、羊肚菌、鸡油菌等林副产品是某县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旅游资源 独特的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县境内著名的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碧塔海、纳帕海、白水台、以及美丽辽阔的草原,冰清

7、玉洁的湖泊、万紫千红的花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某丰富、多彩、神秘的民俗文化及旅游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考察、访问。神奇美丽的某正被世人所瞩目。 畜牧资源 某县拥有广阔的天然牧场,总面积达503万亩,可利用面积占74%,可载畜12万头黄牛单位。全县拥有大小牲畜存栏35.5万头(只),主要品种有牦牛、犏牛、山绵羊、黄牛、马、猪、藏狗等。畜牧业已成为藏区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林业资源 全县拥有林地面积113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6.63%,种类繁多,材质优良,用材林蓄积量6932万立方米,近年来,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生态保护完好,林副产品逐年增加,成为重要的

8、后备资源。 水能资源 某县水能资源丰富,除金沙江纵贯全境外,拥有大小河流224条,金沙江支流13条,总长620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210万千瓦,落差大,易开发,并正在成为全州、全县的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 某地处三江并流有色金属成矿带腹心地带,成矿条件好,已知有金、银、铜、铁、钨等金属,已探明的格咱红山铜矿储量达46万吨,远景储量达100万吨以上,将是我省重要的有色金属采、选、冶基地之一。红山铜矿、普郎铜矿、卓玛铜矿已经或即将进入实质性开采阶段。 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投入的严重不足,市场化发育程度低,资源优势尚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观。 2、某县社会经济发展现

9、状近年来某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全县各族人民的艰苦不懈努力,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到2003年底,全县县域内GDP达55125万元,递增13.6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3509万元,年均递增9.62%,固定资产投资达37782万元,年均递增28.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6元,增长6.44%。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1995年的31.9:39.8:28.3调整为34.5:17.7:47.7。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5508户,从业人员6079人,注册资金18098万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

10、。先后建成金沙江河谷农区的提灌工程,桑那水库建设工程,以及高寒坝区青稞商品粮基地、郁金香为主的花卉基地、干果基地、黑山羊基地、生猪基地等一批农产品基地。在沿江乡镇全面推广“种桑养蚕”项目。认真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天然林保护措施,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和污染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安居温饱、异地开发等工程,采取小额信贷、部门帮扶等有效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柱产业培育步伐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1998年国家全面禁伐天然林后,我县认清形势,克服困难,积极调整产

11、业结构,扎实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群,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地实现了财政转型,为母亲河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着力培植旅游、矿产、畜牧、生物、水电五大支柱产业。以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建设为基础,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从无到有,在某旅游品牌的推动下,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年均递增25.4%,游客人数从1997年的22.67万人次上升到2002年的128万人次,增长近6倍,旅游社会总收入从11044万元上升到38829万元,年均递增28.59% 。以红山铜矿的开发为龙头,带动全县矿业的增长,发展第二产业。把畜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加快品种改良、畜医

12、网点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人工草场建设和高原畜禽产品加工业,提高畜牧产品商品化率。以高山花卉园区建设,野生菌类采集等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畜产品、花卉菌类交易市场,栎松茸的加工和出口步入良好发展轨道,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花卉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迅速,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高原群众的又一项主要经济篇三:中药材种植项目建议书 目 录 1 项目建设区域基本情况 . 2 1.1地区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 2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5 2.1国家产业政策 . 5 2.2 中医药发展状况 . 6 2.3 普安县中草药发展现状 . 7 3 项目建设条件 . 7 3.1自然条件适宜 . 7 3.2交通方便 . 8 3.3市场前景广阔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