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8377057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课标解读】1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概括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期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演变及影响演变及影响演变及影响两汉汉初实行_,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相权削弱_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_制隋唐唐中期设置_导致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确立并完善_制,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造,为后世沿用_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选

2、官;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完善。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提高了官员素质,是选官制度的进步;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期(主要在明清)忽视自然学科,影响科技进步;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宋军事上,将_收归中央并加强禁军;行政上,派_担任地方长官并设_负责监督;经济上地方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书门下;增设_、_、_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和财权元实行_制度,在边远地区设宣慰司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设_,后期权势越来越大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1皇权至上 2高度中央集权 3宗法等级观念影响4制度不断完善:两个趋势:(1)从中央来看主要特点是: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制度发展;(2)从地方来看主要特点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3)一个适应:选官制度适应集权需要不断发展变化。【重点难点突破】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3)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

4、万事,其任重矣。”试以西汉、唐朝、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4)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一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西汉、北宋、元各是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5)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5、D“附益之法”2“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制度始于A汉魏 B隋 C唐 D北宋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4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杨业是前方作战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由权,但却受到皇帝、正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除了以上的制约,他还受到谁的制约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 5“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

6、王沔应该是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6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 A B C D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

7、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高考真题再现】1(2009年 上海历史 5题)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

8、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2009年 四川文综 13题)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3(2009年 浙江文综 14题)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4(2009年 江苏历史 2题)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5(2009年 海南 6题)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

9、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参考答案【考点概括梳理】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节度使 兵权 文官 通判 行省 三省六部 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 中书省 察举 九品中正 科举 【重点难点突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第(1)问可以通过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其核心是皇权至上,而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出两对矛盾是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其发展趋势就是不断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地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第(3)问和第(4)问主要考查的是教材上的基础妖知识;第(5)问有一定的难

10、度,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历史来回答,注意题目问的是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答案】(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西汉: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唐朝:采取三省分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以互相制约加强皇权;北宋:采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西汉:颁布“推恩令”;北宋: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加强禁军;行政上派文臣担任

11、地方官并设通判负责监察;财政上将地方财政大部分运送中央;元:实行行省制度。(5)进步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得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地方对中央的绝对服从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行有效的治理,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解析】贾谊此言针对的是西汉初年出现的王国问题。由材料“众建诸侯”、 “国小则亡邪心”即可推出是后来的推恩令。【答案】 C 2【解析】此材料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八,唐太

12、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硅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根据材料判断此制度应是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答案】 B 3【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答案】 B4【解析】北宋时,设立枢密使,掌管军事,对带兵的将军有制约权。【答案】 C 5【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权力的史实。根据材料中“参知政事”一语,可判定出此题答案为C项。【答

13、案】 C6【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下皇权与相权的发展演变趋势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趋势是不断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由此可知答案是B项。【答案】 B二、非选择题7【解析】本题中心内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1)问比较简单,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根据血缘、门第、等级、世袭等来选择拔人才;第(2)问从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可以看出汉代选官注重人的品行和才学,不再完全以血缘或世袭来选拔人才;第(3)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主要是根据人的出身来选拔,所以造成了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的弊端;第(4)问教材中对科举制的影响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任答两点即可)(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张扬了“ 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 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高考真题再现】1【解析】A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B察举制实行于汉朝,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在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