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知识tongyong-1

上传人:德****1 文档编号:1083760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84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知识tongyong-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通用知识tongyong-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通用知识tongyong-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通用知识tongyong-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通用知识tongyong-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知识tongyong-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知识tongyong-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 创造学基础 第一章 创造学与创造原理 第一节 创造学概述 什么叫创造呢?在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就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是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活动,它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这里所指的“新颖性”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指仅对于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颖的;二是指对其他人、甚至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新颖的。换句话说,有新颖性的创造活动对于创造者而言必须具有“第一次”的性质,它是一种“非重复性”的活动。比如,一个小学员因个子太矮而擦不到黑板上方的字,于是想到把黑板擦绑在木棍上擦黑板的活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指在此以前没有任何人教过他,而且他也未看见和未听说别人使用过这种方法)

2、。可以说,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创新、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等等一切具有“第一次”性质且非重复性的活动,均可称为创造活动。仅仅是重复了自己过去的或明知道别人所做而重复别人所为的活动,不能称为创造活动。 (一)创造与创新 自从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创新热潮。现在,国家正在构建以技术创新工程(主体在企业)、知识创新工程(主体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211 工程为格局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全面促进全国各行各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那么,创新与创造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创新一词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

3、学家熊比特(Joseph ASchumPeter)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熊比特认为,一项创新可看成是一项发明的应用,也就是说,当一项发明具有市场价值时,便成为一项创新。由此,发明是最初事件,而创新则是最终事件。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对此又做了一定的研究,有人把创新理解为“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有人则认为是科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1996 年,我国提出实施创新工程时,其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现在,人们已经把创新这个同从经济领域引申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由此而提出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体制创新等概念。由于各个

4、领域中所提出的创新无疑都具有“新颖性”的特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属于创造的范畴。 但是,创造不一定都是创新。创造的范围要比创新宽得多。 首先,创新主要注重于经济效益。创新是一种新思想转变为商品,并能在市场上销售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由此,我国制定的“技术创新工程”提出,技术创新一方面强调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直到最后商业化应用的整体过程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市场实现程度和获得商业利益是检验技术创新的最终标准。因此,创新一则具有前后连贯的系统性,二则重在最后的成果效应。然而,创造却不同,创造学中的创造可以是系统的,这时与创新的含义相近,但亦可以是不系统的。比如,一

5、个人初步构思出某新产品的大致结构,这无疑是一个创造,但并不能算创新,因为这个想法还没有绘成图纸,也没有制造成产品,当然就更不要说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了。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第二,创造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时的创造可以称为“成功了的创造”,这与创新的含义大体相同。但是,创造学中的创造不仅仅是指这些“成功了的创造”,而且还泛指那些大量失败了的创造、失误的创造和因各种原因而一时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创造(如我国专利局每年授权的大多数发明创造专利)。无数的事实表明,人们在成功创新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创

6、造的失败,甚至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以大量创造的失败为其先决条件的。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讲过:“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结论,也只不到十分之一。”正是大量不成功的创造也属于创造之列,创造学才能从根本上鼓励人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人们的创造行为,从而达到能取得更多创新成果的目的。 第三,创新一般是通过对已有事物的改进或突破来完成的。我们常听说“对XX事物的创新”,其先决条件则是已经先有XX事物的存在。比如,制度创新的前提是事实上先有一些(旧的)制度存在,管理创新也是先有一套(旧的)管理方法存在。而创造则不同,创造的对象可以是对已有(旧有)事物的改进,但也可以是“无中生

7、有”的产生。例如,人类史上第一间茅屋的落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等等,都是一些伟大的创造,但不宜简单地归到创新的范畴。 总之,虽然创新与创造的范围及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因此,要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即培养“成功创造”的能力,就不可能不促使人先进入创造行列,也就是说,不可能不去开发人们的创造力,不可能离开培养人们创造能力的理论与做法,即不可能离开创造学。 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不得不学习创造学。 (二)创新的意义 创新对于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是一个民族

8、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对于创新的意义,江泽民总书记已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 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这些精辟论述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今后社会发展目标形势的高度概括。 2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直接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充分体现人类智慧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度报告中

9、指出:知识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教育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决定性因素,是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创造、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说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创新经济。 3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创新能力。美国福特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创新是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4创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人类运用积极思维的力量,创造出无数人间奇

10、迹。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三)创造学的组成与特征 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的规律和方法,研究人的创造力开发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方法,更好地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新兴学科。创造学有五个基本特征,即主体性、控制性、新颖性、功利性、综合性。 创造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应由三部分组成,即创造哲学、创造心理学和创造工程学。其中创造工程学是创造学中最实用性的一个分支。 “工程”一

11、词原来是指把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而形成的各个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建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由此我们认为,把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有关原理系统地、全面地应用到人们的创造活动中而形成的系统工程,便可称为创造工程。这样,创造学中的若干创造原理,自然就构成了创造工程的主要内容。此外,由于在实践中从某一个创造原理可产生一个或几个相应的创造技法,所以对创造技法的专门研究和应用也是创造工程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创造原理 我们都知道,原理就是最基本、最普遍并能推演出其他规律来的规律。因此,创造原理就是最基本的创造规律,就是能够推导出其他次一级或更次一级创造规律和方法的创造规律。创

12、造技法则是从创造原理中最终派生出来并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可操作的具体程序或步骤。 创造原理是创造技法之母。目前创造技法虽然多达数百种,但创造的原理并不很多。在此主要介绍组合原理、综合原理、移植原理、逆反原理、变性原理、完满原理、迂回原理和群体原理。 一.组合原理 组合就是简单的叠加。组合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自然界,原子组合成分子,分子组合成细胞,细胞组合成组织器官、系统和生命个体;在人类社会中,个人组合成家庭,家庭组合成社会等等。组合的结果是复杂的,组合的可能性是无穷的。人力的组合可以形成新思想、新方法、新点子或新产品,如显微镜、望远镜就是由几片透镜组合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组合就是创造。我们常用

13、的多用柜、两用笔、组合文具盒等,都是利用组合原理创造的体现。 组合也能导致重大的发明创造。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当代大型创造发明结晶之一,然而,“阿波罗”计划的负责人却直言不讳地讲过,“阿波罗”宇宙飞船的技术没有一项是新的突破,都是现有的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它们精确无误地组合在一起,实行系统管理。爱因斯坦对组合原理说得更为深刻:“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根据参与组合的组合因子的性质和主次关系以及组合的方式不同,组合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以下4类。 (一)同类组合 同类组合,又叫同类自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近于相同的事物简单叠合。同类组合是在保持事物原有功能或原有

14、意义的前提下,通过数量的增加以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或求取新的功能。比如,一般的直升机只有一个旋翼,有人把8个旋翼组合在一起,发明了载重量达160吨的八旋翼直升机。此外,还有人把20把同样的废锯条组合在一起做成挫刀,用300个易拉罐筒组成求生筏等等,这种简单地把两个或多个同样的事物加在一起而引发创造的活动就是同类组合创造活动。同类组合往往具有组合的对称性或一致性趋向,比如将两支同样铅笔的笔杆上分别镂龙刻凤后装入同一个精制的笔盒中而形成的“对笔”,可供两人PDF created with FinePrint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http:/同时使用的双口水壶、双头牙刷、鸳

15、鸯牙膏、子母灯、情侣手表、双人雨伞,上下两层、带两个打气口的保险救生圈等等都体现了这样的趋势。发射人造卫星的多级火箭,其原理亦可被视为几枚火箭的同类组合。这些都是同类组合成功发明的范例。 (二)异类组合 异类组合,是指来自不同领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事物所进行的叠合,如日历笔架、日历圆珠笔等就是异类组合的创造产物。在异类组合中,被组合的因子来自不同的方面,各因子彼此间一般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参与组合的因子可以从意义、原则、构造、成分、功能等任何一方面或多方面互相渗透,从而使组合后的整体发生变化。比如,汽车就是发动机、离合器和传动机构等因子组合创造而成的一种交通工具。 不同类的事物不仅在各

16、个行业各个领域之间存在,而且在同一行业和同一领域内也大量存在。因此,异类组合是最广泛的发明创造。针线、日历和圆珠笔虽不属于同一行业的产品,但是其组合的结果却产生了带针线包的圆珠笔和内藏日历的圆珠笔;钢笔与圆珠笔虽是同一行业的产品,但组合的结果照样形成发明创造(即人们常用的“两用笔”)。再比如,花篮和蚊帐、风扇和帽子、音乐和医疗等,也都是不相同的事物,但它们仍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创造。 异类组合绝不是简单的凑合,例如收音机和照相机放在一起就没有什么意义,因而并不能构成发明创造。 (三)主体附加 主体附加,是指在原有的事物中补充新的内容,在原有的物质产品上增添新的功能附件。如早期的自行车没有车铃,后来加上了车铃。 在主体附加创造中,主体事物的性能基本上保持不变,附加物只是对主体起补充、完善或充分利用主体功能的作用。如市场上常见的印有导游图的纸折扇很畅销,折扇上的导游图就是一种附加物。汽车作为主体,正是由于不断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