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837592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2、措施:(1)农业领域(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2)工业领域: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1)积极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性在于:对斯

2、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重点放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结果: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停滞3、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4、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 :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

3、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终于工业;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内容 (1) 1985年首先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问题: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2)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

4、结果:导致了苏联的解体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 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5、比较改革重点成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前期有一定效果,但是收效甚微 对原有体制小修小补,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军事上成为与美国相媲美的超级大国,但是也拖垮了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后转向政治领域苏联解体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共产党的领导高考怎么考?高考题例1(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

5、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根据所学,1964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但改革只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也出现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使国家陷入困境。联系本题,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