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 8(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0837285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学案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 8(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学案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 8(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学案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 8(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历史学案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 8(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学案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 8(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学案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 8(人教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3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案 (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报刊业在中国兴起: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创办报纸。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报刊及其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新中国报刊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

2、业再度繁荣,除了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的报刊出现。5.报刊的特点: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1)建国前我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成熟和突出成就: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1935年,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建国后我国电影事业曲折发展和走向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3)电影传媒的特殊效果:电影是以影象为主体的综合艺术,它的逼真性、时空性、艺术性给人以美好的视听享受。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电视事业在中国的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2)电视在中国的迅速普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频道大大增加。(3)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三、网络媒介的神奇魅力1.互联网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四媒介网络媒介诞生了。1994年,中国正式

4、接入互联网。2.互联网的特点:互联网可以包容多种媒体而且价格低廉。3.互联网对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知识导学1.“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古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有哪些?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接收信息?了解当今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含哪四大媒介,各自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什么,以从宏观上建立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2.知道报刊、电影的发展简史和不同时期的代表报刊和电影名称,特别应注意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内容。此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列表掌握。3.理解报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电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5、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去分析理解。4.要注意观察、思考。四大媒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对周围同学、亲友的观察,了解各种媒介的各自特点和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5.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新近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介就是如此。互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利用互联网?疑难突破1.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和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第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时务报国闻报传播了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报苏报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新青年成为新文

6、化运动的宣传阵地。这些都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第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的反动舆论宣传坚决斗争,为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人们现实生活所起的作用:第一,报刊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第二,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认政和实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影响。2.中国社会生活的四次大变化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个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7、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

8、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典题精讲例题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思路解析: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项是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革命纲领,B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纸,C项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D项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办的刊物。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

9、C绿色通道:不同文献往往是不同历史时期时代内容的缩影,它们起着舆论宣传、政治导向的作用。因此要注意掌握主要历史文献的内容、特点和代表的时代精神。变式训练下图所示刊物提出过的著名口号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 “民主和科学”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路解析:首先清楚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答案:C问题探究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此,有人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美丽却拥有着毒性。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导思:认识网络的优点和缺陷并存,在信息

10、时代里机遇与挑战同在。计算机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又可无情地损害人类。运用得当,会给自己带来诸多方便,反之,则贻害无穷。只有我们好好利用,把它真正用于积极一面才会真正发挥其作用。探究:计算机网络通过超文本链接可以将相关多媒体资料文献和正在阅读文献的相关词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文献检索和查阅方法,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同时,它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了信息产业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美国的信息产业出口已经占到全部出口的半数以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此外,因特网还可以帮助人们做许多事情:网上购物既为高明的企业家提供了良好的商机,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在网上进入世

11、界各地的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报刊,了解最新的消息或信息;结识国内外的网上朋友,利用电脑在网上交谈聊天;用低廉的价格打网上长途电话;在家中,网络学校能让第一流的老师用最佳的教材为学生讲授有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股民可以在网上炒股;公安部门可以在网上追捕逃犯;等等。当然,与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一样,计算机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泛滥、网上黄毒、沉溺于网络以及利用网络犯罪等,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孟子说惠能“逐万物而不返”,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逐信息而不返”。面对爆炸的信息,人们有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减退乃至消失。因此,有人说:“现代文明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如何将信息转换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习题详解第一题: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请谈谈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解析思路:四大媒介的影响要从它们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角度,从工作、学习、休闲娱乐方面考虑。2.答案要点:四大媒介指报纸媒介、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网络媒介。它们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资源,获得多种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供我们休闲娱乐之用,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等。第二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1.解析思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原因。2.答案要点:(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技术的发展。(3)国家政策的扶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