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岳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简介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8364730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伯岳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王伯岳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王伯岳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伯岳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伯岳老中医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简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 京中医杂志198 8年第2期 l 一 代名 医 王伯岳老中医学术思想 和医疗经验简介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安效先 我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192 2一1987) , 原籍四川省中江县人 , 祖辈迁居成都市 。 1 9 1 2 年出生子中医世家 。 自幼聪颖过人 , 熟读经史 诗文 , 及长察承家学 , 后师四川名医廖莫阶先 生 , 精心 研习岐黄之术 。 学成后随父悬壶于成 都 , 擅长儿科 , 在解放 前即以 “ 王小儿 ” 名噪 成都一带 。 并能博古通今 , 于诗词歌斌 、 戏剧 曲艺 、 金石书画 , 靡不触类旁通 。 195 5 年调入 中医研究院工作 。 先生精通中医典籍

2、 , 善于理 论联系实际 , 在五 十余年的医疗实践中 , 逐渐 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在国内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 他治学严谨 、 学 识精深 、 勤于著述 , 曾主编撰写 了中医儿科 学 、 中医儿科浅解等许 多专著名篇以垂 示 后人 。 余泰列门墙 , 多蒙教诲 , 深感先生学术 思想精深 , 医疗经验宏富 , 应予系统整理 , 深 入 研究 。 勤求博采集百家之长 祖 国 医学源远流长 , 在漫长的岁月中形 成 众多学术流派 , 各派均有阐述发明 , 历代医著 汗牛充栋 。 在如此浩瀚的书的海洋中 , 如何入 其堂奥而哦其英华 , 首要的问题是正确的治学 方法

3、 。 先生治学力在勤苦 。 他常说 , 只有勤苦 方能 旧知其所无 , 月无 忘其所 能 ”。从 青年学 医开始 , 总是青灯黄卷 , 以待黎明 。坚 持不懈 , 持之以恒 , 遍读灵 、 素 、 伤寒 、 金匾 、 神农本草 、 及后世诸家之论 。 就连二十六史 中有关医学史料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 所有这 些 为以后 取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理 论 基础 。 直 至 先生晚年许多典籍原文也能随口成诵 、 信手 捻 来 , 其熟练程度可想而知 。 中医各种学术流派及其学说 的形 成 , 是社 会 不断发展 ,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各派 都有 自己的精粹所在 , 共同丰富了中医宝库 。 先

4、生认为 , 学习应 “集百 家之长 , 不拘一家之 言 ”。 他在勤求古训 的基础上 , 博采诸家之长以 充实 自己 。 秦越人有言 :“人 之 所病病疾多 , 医 之所病病道 少 ”。 只有 勤求博采 、 集百家之言 , 方能助其源 路 , 添其活水 , 伸思路滚滚 , 临证 自然道多 。 先生 于儿科方面宗北宋儿科大家钱 乙之 说 。 身边 一部 小儿药证直诀线装书反 复研读 , 经常手不 释卷 。 尝谓 :“好 书不厌 百回 读 ” 。 其中紧要 之处 , 圈点精读 , 使之 烂熟胸中 。 同时对宋以后 儿科名家之作 , 如元 . 曾世 荣的 活幼心书 , 明 薛氏父 子 的保婴撮要 、

5、 鲁伯 嗣 的婴 童 百问 、 倩 陈复正的 幼幼集成 等都下功夫去研究 。 尤其对明 万 全的幼科 气闭阻肌肉之间 , 初起营卫 不利 , 气血凝涩 , 久 之多有演血渐成 , 故又佐以活血之品 , 用丹参 化癖活血 以助通络 。 案二治法 、 辨证均同于案一 , 故用药大致 相同 , 但细究其病位有别 , 案二 以双下肢疼痛 为主 , 病位在下 , 所以在用药中 , 减去治上半 身的羌活而加大了独活 的用量 , 易清热利湿的 连翘 、 赤小豆为治在下焦的知母 、 黄柏 , 活血 药物用赤芍 、 牛膝 , 取牛膝有引下之意 , 用药 之变均因病位之变 。 后 因内有癖血 , 加大活血 力量

6、(加川芍 、 丹参)而病愈 。 北京中医杂 志19朋 年第2期 发挥 、 育婴家秘作了详 尽 的研 究 , 结 合 朱 丹溪 “ 阳常有余 , 阴常不 足 ” 的观点 , 提出小 儿生理病理特点为 “ 三有余 , 四不 足 ” 的理论 , 丰富了中医儿科学 内容 。 临 证治疗 , 先生认 为 小儿体属 “ 纯阳 ” , 感受诸邪 易从热 (火)化 , 所见以热性病为多 , 主张应 用河 间学说 、 以辛 苦 寒凉药治之 。 小儿脾 胃薄弱 , 运 化 能力尚差 , 各种 原 因均能引 起脾胃损伤 , 伐儿生生 之气 。 因此 强诸调理脾胃 , 推崇东垣 学说 。 小儿初 生 肾气尚虚 , 五

7、迟 五软 、 解颅等证 最 易发生 , “阳 只是有余 , 阴只是 不足 ” , 故治疗又 宗丹溪之说 。 小儿稚 弱 , 情 志未开 , 所患疾病大抵以外感六 淫 、 内 伤饮食为多 , 俱 属邪 盛 , 当以攻法 驱邪 , 不使邪气留连 。 故汗 、 下之 法在儿科临床较多 应用 , 此 又师张子和 之法 。先生 治学正 因如 此 , 方得由博返约 , 由约 而精 , 使学业造诣达到上 乘境界 r 掌握,点 于同中求异 儿科 , 古称哑科 。 临证诊疾治病殊为 不易 , 古人向有 “ 五难 ” 之 说 。 因其病因病机多有种 种隐奥 , 诊断治疗又困难 重 重 , 所 以一个 好 的 儿科

8、医生仅仅具备内科临床知识 , 对于 儿科就 显得颇 为 不足 。 必须具备扎实 的中医基础 知识 , 同时又善于掌握儿科特点 , 于一般中医理论中 求得儿科 之 异 。 提倡小 儿生理病理特点为 “ 三有余 , 四不 足 ”。 先 生认为 小儿之 所以不 能 看作 成人的 缩 影 , 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呱 呱 小儿 , 虽有五 脏 六腑 , 但与成人相比较 , 则有 “成 而 未 全 , 全 而未壮 ”的特点 。 先生在继承古代医家 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论 述 的基 础上 , 结合自己 的实践体会 , 指 出 , 小 儿从总体 来说 生机蓬勃 , 发育迅速 , 表现 出阳气旺盛之状

9、, 故属阳常有 余 。 但就其物质基础精 、 血 、 津 、 液而言 , 又 每 易损耗 , 又有阴常不 足的一面 。 就各脏 分 而 论 之 , 则有肝常有余 、 心常有余 、 脾常不足 、 肺常虚 、 肾常虚的特点 。 各脏 的有余与不 足又 与阳常有余 、 阴常不足密切相关 。 并着 重指 出 , 这里所说的 “ 有余 ” 与 “ 不足 ”既 是生理 概念 , 同时又包含病理 意义 。 这种认妙毛从 一 五脏一体 的 整体观 念 角度 , 用 阴阳学说的分类方法 , 高度 地概括了小 儿脏腑的 生理病理特点 , 言简意赅 , 重点 突 出 , 易于掌握 。 对现今多种 中医儿科 书 籍中

10、只提 “肝 常有余 ”、“ 脾常不足 ” 的 偏 向起 到 补偏 救 弊的作用 强调 小 儿病机变化复杂 。 先生认为小 儿 患 病多为外感六 淫 、 内伤饮食 、 虫积为患 , 既少 情志所 伤 , 又无房室劳倦之害 。 然一旦发病 . 其病机变化却颇为复杂 。“ 易虚易实 ”、“ 易寒易 热 ” 在小儿表现 的尤 为 突出 。但 却很少为 纯寒 、 纯热 , 或纯虚 、 纯实 , 而是以 “ 表里兼病 ”、 “ 寒热夹杂 ”、 “虚 实 互见 ” 为其特点 。 且各证 双方又 绝不 会 平分秋色 , 总是有偏胜 的一面 临证治疗应掌握病机发展变化 的 趋势 , 因势利 导 , 方能收到良好

11、 的效 果 。 这种认 识 是从人体 脏腑病机变化 的普遍性 中求得小 儿的特殊性 , 正确地揭示了小儿病机变化 的规 律 , 客观地 反 映出小儿病机变化 的特点 , 对于指导临床有着 重要的意义 。 颇能发人深省 , 足 以启迪 后学 。 临证论治位调理脾胃 中医学认 为 , 脾胃为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 之源 。 人之 所以能由小而壮 , 由壮 而老 , 生生 不 息 , 全赖脾胃生化 气血 的滋 养温煦 。 小儿脾 胃运 化 功 能薄弱 , 易为各种 因素所 伤 , 一旦失 调 则诸病丛 生 。 明代万全指出 : “ 人 以脾胃为本 , 所 当调理 , 小 儿脾常不 足 , 尤不 可不

12、调理 也 ,。 “调 理脾 胃者 , 医中 之王道 也 。”强 调 了调理脾 胃 在 儿 科 临床上的重要性 。 据此 , 先生上探 内 、 难之论 , 下承诸贤之说 , 参以临证 心得 , 提出调理 小 儿脾胃 的原 则 与方法 。 调理脾胃 , 含义 广 泛 。 先生认 为调理脾胃 应从脾胃本身 的特点着眼 。 简言之 , 即从升降 、 纳化 、 澡湿三个方 面入手 。 举凡能使脾胃升降 协调 、 纳 化健运 、 燥 湿 相济 的 方法都属于 调理 之范畴 。 故 “调 理 ” 的含义是 广 泛的 , 并非仅 指 “ 补益嘀言 。 在具体遣方用药方面 , 如脾虚泄泻 , 清阳不升者 , 每

13、于益气健脾的七味白 术散中重 用葛根 , 配伍桔梗 , 意在升清 。 桔梗虽为肺 经 北 京中医杂志198 8年第2期 药 , 能开提肺气 , 疏通胃肠 , 但开肺气亦即是 升提 。 如此 , 既有升举清气之功 , 又无柴胡 、 升麻过于升散之弊 。 对于饮食积滞者 , 在消食 导滞药中喜用焦槟榔 、 炒积壳 , 意在利气降浊 行滞消积 , 并认为积壳行滞而不伤 气 , 于小儿 尤为适宜 。 他如理气舒郁多用陈皮 、 香附 、 佛 手 、 香椽等品 , 化湿和中多用霍香 、 苏梗 、 苍 术之类 , 多属冲和之品 , 旨在防止攻伐太过之 弊 b 脾胃相依 , 和脾必须养胃 。 脾胃二者同居 中

14、焦以膜相连 , 相互依存 , 相互为用 。 先生 强 调治脾应当顾胃 , 即和脾必须 养胃 。 如此胃气 强盛才能纳食 , 能纳食才能有所补充 。 否则 , 光消耗而无补充虚证由是而生 。 用药主张以甘 温之品补益脾 气 , 如太子参 、 黄蔑 、 白术等; 甘淡之品益脾阴 , 如生 山药 、 白扁豆 、莲 予肉 、 政米仁 、 白获荃等 ; 甘凉之品生津养胃 , 如沙 参 、 麦冬 、 石解 、 花粉 ; 酸甘之品养阴开胃 , 如乌梅 、 生白芍 、 甘草等 ; 芳香之品化湿和胃 , 如蕾香 、佩 兰 、厚 朴、苍 术等。 这种注重 胃气 、 留 人治病的思想很值得效法 。 用药宜慎 , 顾

15、护脾胃 。 临证治病即用药物 的不同性味去调整失衡的阴阳 , 使之恢复到 “ 阴 平阳秘 ” 的协调状态 , 达到治疗的目的 。 但用 之失当则能伤人 。 故内经有 “大毒 治病 , 十去其六 ; 常毒治病 , 十去其七 ; 小毒治病 , 十去其八 ; 无毒治病 , 十去其九 。 无使过 之 , 伤其正也 ” 之 论 。 小儿胃肠娇嫩 , 最易为 药物所伤 。 先生认为 , 大苦大寒 、 辛香燥烈 、 攻消克伐 、金 石 重坠及有毒之品皆能损伤脾胃 。 临证用药宜审慎 , 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剂量 , 中病即止 , 不可过 剂 。 仅防 “一 伤于病 , 再伤 于药” 。 就是在剂量适当的情况下

16、 , 也要 尽量注 意配伍合理 , 如治疗热性病用生 石膏喜配伍生 稻芽 , 目的在顾护脾 胃之 气 。 补益脾胃以白术 配积壳 , 以减少童滞之弊 。 这种治病首重 胃气 的思想对小儿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融古贯今善灵活用药 原 则 的依据 。 而灵活用药则是提高临床疗效关 键的一环 。 先生认为经方 、 时方都是古代医家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其 中立法严谨 、 组合得 当 、 疗效确切的方剂很多 。 但在具体运 用时要根据病情变化灵 活变通 , 不能生搬硬套 。 如先生治疗一因中毒性脑病致智力低下的患儿 , 按一般而 论 , 治疗当从补益肝肾 、 填精生髓入 手 , 但他认为此种病证多有高热 、 频繁抽搐 , 乃热极动风 , 肝风挟痰热上蒙清窍 , 病之后期 热虽平 , 但痰癖闭 阻清窍未除 , 故有神明不聪 。 以温胆汤加胆南星 、 石葺蒲 、 远志 、丹参等 品 , 化痰通癖 、 益智开窍 , 取得明显的疗效 。 先生 在精于辨证的同时 , 也很重 视采用现代中医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