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西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55785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夏、商、西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1课 夏、商、西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1课 夏、商、西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1课 夏、商、西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1课 夏、商、西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夏、商、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夏、商、西(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008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 B都在关中地区 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 D都在今黄河流域,夏初建都城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商初都亳(今河南郑州),商朝中期迁至殷(今河南安阳),从此稳定下来;西周都镐(今陕西西安),东周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这些都城都在今天黄河流域 中国的信史开端始于商(甲骨文、殷墟遗址),抑或说是起于史迁的史记记载的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

2、,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1、起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开始出现。 标志是什么?,2、夏商的政治制度,(1)内容 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标志: 特点: 方式: 评价: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意味着社会发生怎

3、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礼记礼运,礼记礼运最为典型.该篇把理想社会分为“大同”和“小康”两个层次.大同的本质特征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政治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经济上,财富由社会分享而“不必藏于己”,人人参加劳动而“不必为己”.在人际关系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互相照顾,彼此友爱,男女、老幼各得其所.,礼记礼运,小康的本质特征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在政治上,君位世袭.在经济上,“货力为己”.在人际关系上,“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虽不得已而有城池、礼义、兵刑、智谋之设,由于圣王在上,君子执政,有“礼义以为纪”,却也君臣正,父子亲,兄弟睦,夫妇和,礼运的叙

4、述方式看,大同指尧舜之世,小康指三代之时.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大同是“公”的极致,人们无须礼义兵刑的强制便自然而然达到了完美的道德境界,而小康则杂入“私”的成分,在礼法仁义的感召下,人们仍达到了较高的道德境界.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礼记。礼运,古人将其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或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家天下”并不是“公天下”的反义词,也不一定是“私天下”同义词.凡是符合“圣王之制”、推行“天下之法”的家天下王朝也是“公天下”,三代王制就是这种“公天下”的范本.,公天下”变成“家天

5、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是历史的进步。,(2)影响: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何处寻找政治制度的特点?,(2014黑龙江统考)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 实行:武王时期实行周公东征后继续推行西周后遭破坏春秋战国逐步崩溃-秦朝废除-西汉郡国并行,(3)、特点: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统治权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

6、对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行政制度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王权 承前启后,开辟未来;-地位 (从原始部落制度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国由部族时代进入国家时代),(2006上海单科)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岳麓版教材说,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

7、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商代的国王与后世的君主有着较大的差别,商王事实上是方国联盟的首领。 西周时,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朝制度,大举实行分封。,内外服制度 与中央和地方关系: 二者有类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这种臣服关系的维持,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

8、。殷商一代五次治乱周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臣服关系的演变。,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 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被封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西周分封示意图主要封国信息,特别是要注意区别同姓的封国、异性的封国。,(2012浙江文综T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

9、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注意前提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C,(2010新课标全国卷.T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C,(2009全国文综一,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

10、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影响:一分为二 (前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后期)诸侯拥有一定独立性,诸侯力量逐渐增强,相互争权夺利,造成周朝分裂割据局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 表现: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公开挑战);诸侯争霸。 原因: A.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B.制度本身局限(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诸侯权利大); C.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体现了奴隶

11、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 体现了封建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关系 A B C D,(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 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

12、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 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

13、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 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也可称为百家之姓,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

14、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2、宗法制,(1)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性质: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4)内容与特点: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a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b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c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C周王是天下的

15、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D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2010广东文综.T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5)影响: A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

16、“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现世影响: 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有些相违背。,理解宗法制中的几个要点,(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