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传染病3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51965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PT 页数:184 大小:8.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与传染病3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病毒与传染病3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病毒与传染病3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病毒与传染病3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病毒与传染病3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与传染病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与传染病3(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及病毒性传染病,曹理想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lssclx,肝 炎 病 毒,Hepatitis Virus,肝炎病毒,以侵害肝脏为主并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不同种属的病毒。,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TT病毒(TTV),?,己型肝炎病毒(HFV),HAV HEV HBV HCV HDV,消化道传播,急性肝炎,急性、慢性肝炎,输血、血制 品、注射器传播,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HAV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归类于小RNA病 毒科肝炎病毒属,病毒结构:,病毒直径27 nm,无包膜,

2、为正20面体球形颗粒,(一)生物学性状,甲型肝炎病毒,HA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100 加热 5 分钟可使病毒灭活,抵抗力:,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甲型肝炎病毒,(二)致病性,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强,发热,肝肿大,疼痛,黄疸,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甲型肝炎病毒,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发病机理,以往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目前观点:,HAV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理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甲型肝炎病毒,易感人群,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感染后免疫力持久,我国40岁以上

3、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甲型肝炎病毒,临床特点,HAV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预后良好,免疫力,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甲型肝炎的预防 1.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不生食; 粪便、污水管理;食品管理; 2. 特异性预防: 疫苗: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蛋白疫苗; 3.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一、 目前流行情况,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 每年有30万人因此成为肝癌患者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为10%

4、,而广东地区成年 HBV携带者则高达17,(一)形态与结构,1、大球形颗粒 2、管形颗粒 3、小球形颗粒,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二、生物学性状,1、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有双层衣壳又称Dane颗粒,直径为42nm,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HBsAg,HBcAg,HBV DNA,DNAP,(外膜蛋白),(核衣壳蛋白),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HBV是人类病毒中具有最小基因组的病毒,仅含有3,200个核苷酸 双股环状DNA,其中一段为单股,2、小球形颗粒 直径22nm,主要成分为HBsAg,不含病毒DNA和DNA多聚酶。,3、管形颗粒 直径22nm,长度50-700

5、nm, 由若干小球形颗粒串连而成.,不具有传染性,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二)抗原抗体组成,1、表面抗原 (HBsAg)和表面抗体(HBsAb) 2、核心抗原 (HBcAg)和核心抗体(HBcAb) 3、e抗原 (HBeAg)和e抗体(HBeAb),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1、HBsAg和抗-HBs,表面抗原(HBsAg): 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中 HB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 于HBV感染2周后出现,重点,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表面抗体(抗-HBs):,由表面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保护性抗体,表示曾感染过HBV,并获得免疫力。 阳性:乙型肝炎恢复

6、期;过去感染;乙肝疫苗接种后。,重点,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2、HBcAg和抗-HBc,核心抗原(HBcAg): 存在于Dane颗粒核衣壳表面 不易在外周血循环中检出 有着较强的抗原性,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核心抗体(抗-HBc):,无中和病毒的作用 血清中的抗-HBc多在HBsAg出现后35周出现“窗口期” 产生两种抗体: 抗HBc-IgG和抗HBc-IgM,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a: 抗HBc-IgG,在血中持续时间较长 低滴度是过去感染,高滴度是病毒活动 性复制,重点,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b: 抗HBc-IgM,是感染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可作为早期感染的指标 阳性:HBV在肝内处于增殖状态。 低

7、滴度是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高滴度是急性乙型肝炎,重点,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3、HBeAg和抗-HBe,e抗原 (HBeAg): 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的血清中 阳性:HBV复制活跃及血清具有传染性,重点,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e抗体(抗HBe):,由HBeAg刺激机体产生 对HBV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 阳性:提示病毒复制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重点,乙肝病毒生物学性状,(一)HBV抗原抗体的检测,1、是目前乙型肝炎诊断的主要方法。 2、常用的有RIA和ELISA法。 3、检查项目主要是HBsAg、HBeAg、抗HBs、抗-HBe和抗-HBc(俗称“两对半”),三、微生物学检查,(二)HBV-D

8、NA的检测,是诊断HBV感染最直接的标志 用PCR法检测HBV-DNA,可对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进行客观判断。以指导疾病诊断及临床用药。,(一)致病性,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2. 传播途径:,水平传播,性传播,密切接触,乙肝病毒致病性,最主要途径是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四、致病性和免疫性,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医源性传播,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 毒不严格,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乙肝病毒致病性,3. 易感人群,(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

9、40岁,高发病区:48岁,(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乙肝病毒致病性,(二) 致病机制,1、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2、免疫复合物所致的免疫病理损伤 3、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伤,(三)临床类型(不同机体表现各异) 被感染肝C数量不多,免疫应答正常:特异CTL摧毁被感染细胞,释放至细胞外的HBV则可被抗体中和而清除急性肝炎 被感染C数量众多,细胞免疫应答亢进大量细胞坏死,肝衰重症肝炎 机体免疫低下,病毒复制CTL仅部分杀伤病毒,亦无有效抗体中和病毒,病毒持续存在慢性肝炎成纤维C增生肝硬化/

10、原发肝细胞癌,(一)一般预防,1、严格筛选献血员 2、输血及手术器械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3、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4、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的排泄物、用具及食具应彻底消毒,五、防治原则,(二)人工自动免疫,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2、三代疫苗: 第一代:HBsAg血源疫苗 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 第三代:HBsAg多肽疫苗或HBV-DNA核酸疫苗, 正在研制中,a: 新生儿接种 (“0,1,6方案”),产后24小时内 一个月 六个月 5ug 5ug 5ug,b: HBV感染母亲的新生儿,产后24小时内 一个月 六个月 10ug 10ug 10ug,c: 成人接种方案,首先检测“两对半”,抗-

11、HBs阴性 注射疫苗: 首日 一个月 六个月 5ug 5ug 5ug,(三)人工被动免疫,1、含有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可以用于乙肝的紧急预防。 2、接触HBV后8天之内注射0.08mg/kg,两个月后重复注射一次。,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主要是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 中医中药有一定的优势,六、治疗,药物:拉米夫定,阿昔洛韦,阿糖腺苷 作用机理:抑制DNA聚合酶活性,干扰病毒逆转录过程,阻止HBV DNA复制。 3、免疫调节剂: 胸腺素、左旋咪唑、转移因子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猪苓多糖、香菇多糖 等。,1、干扰素(interferon,IFN) 2、核苷类似物,丙型肝炎病毒,球形,有包膜

12、,属RNA病毒 传染源:病人、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性接触等 引起丙型肝炎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无特异疫苗 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 干扰素和病毒唑联合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属缺陷病毒,由HBsAg构成其外壳 经输血等途径传播 只感染HBsAg阳性的人 与HBV协同或同时感染,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球形,无包膜,属RNA病毒 传染源:病人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病情较重,孕妇感染死亡率高,戊型肝炎病毒(HEV),狂犬病病毒,狂犬病是人和动物共患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极高。 我国是世界上狂犬病发病较多的国家。也是记载本病最

13、早的国家。,病毒形态:似子弹状, 是嗜神经病毒:可在神经细胞中增殖,并在胞浆中形成卵园形的嗜酸性包涵体(内基体),生物学性状,传染源: 病犬(主) 带病毒的家猫 蝙蝠 感染途径: 唾液、血液、尿液、乳汁 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致病性,致病性,潜伏期:数天数年(10d,20年或更长)通常13W 与多种因素有关: 咬伤部位 感染年龄 接触病毒的数量,症 状,早期症状:发热、乏力、头痛、伤口四周及传入神经通路相应皮肤麻木、发痒、疼痛或蚁爬感 中枢神经症状:烦躁不安、焦虑、抑郁 吞咽或饮水时咽部肌肉痉挛(又名恐水症)惊厥、发作性全身肌肉痛性抽搐,精神异常、嚎叫、咬人、 35d后麻痹、昏迷、呼吸衰竭而

14、死亡,病死率近100%,狂犬病症状,人与动物同 V伤口肌细胞增殖沿感觉N末梢上行 脑干、脊髓NS内增殖病变 V 传出N唾液腺等唾液带V,致病机理,关犬观察710天: 发病:杀犬、取犬脑(海马回) 1)、查Ag 2)、切片检查包涵体(内基小体) 人动物咬伤史、典型症状,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病死率高,重在预防宠物注射狂犬疫苗 1、即用20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 70酒精3碘酒 2、抗狂犬病毒血清(被动免疫) 狂犬疫苗(灭活),狂犬病 rabies,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孟庆华 教授,概述,狂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15、。 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100%。,流行病学,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原,家畜中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猪和牛、马等; 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一些貌似健康的犬的唾液中可带病毒,带毒率可达22.4%,也能传播狂犬病。,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 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侵入,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被犬咬伤后的发生率为15%30%,被病狼咬伤后为50%60%。,流行病学,被病兽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处被咬伤后发病机会多; 咬伤的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 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会较少; 衣着厚受染机会少; 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者发病率低; 被咬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5日至19年或更长, 一般l3个月。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3期。,临床表现,前驱期 常有低热、倦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