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汇编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43379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汇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平等和社会分层为什么有的人坐在高楼大厦里享受空调,而有的人只能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为什么有的人日进斗金,而有的人却穷困潦倒?为什么有的人求者如云,而有的人只能事事求人?社会上的各类人等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生活。社会人群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间是不平等的。对不平等的批评最容易调动人的感情,最容易令人愤愤不平。然而,宇宙间没有平等的事物。平等只能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能量在宇宙间均匀分布,即整个宇宙处处温度相等,那就是宇宙的死亡。处处温度相等就没有风雨雷电,没有日月星辰,没有阳光温暖。这是一个熵值最大的状态。这就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休斯所描述的“热死”(也有译作“热寂”)状

2、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描述了因能量走向“绝对平等”时而出现的可怕的过程:“那时日益衰竭的太阳热将再不能融解从两极逼近的冰,那时人们愈来愈多地聚集在赤道周围,但是最后就是在那里也不再能找到足以维持生存的热,那时有机生命的最后痕迹也将逐渐消失;而地球,一个像月球一样死寂、冻结了的球体,将在深深的黑暗里沿着愈来愈狭小的轨道围绕着同样死寂的太阳旋转,最后就落在它上面。其他行星也将遭到同样的命运我们太阳系所遭遇的命运,我们的宇宙岛的其他一切星系或早或迟都要遭遇到,其他一切无数的宇宙岛的星系都要遭遇到 ”1然而,恩格斯并不认为宇宙会有末日,他预言分散了的能量会“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已死的太阳可以重新

3、转化为炽热的星云”2。宇宙的生命还在于能量的集中。也就是说,能量“平等”造就的宇宙死亡,只能靠“不平等”来复活。社会也是如此。财富、权力、声望都是社会能量。社会能量也是不能均匀分布的。财富的分布状况可以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基尼系数是意大经济学家基尼提出来的,这个系数在0到1之间,如果所有的财富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基尼系数就等于1,如果财富在全社会平均分布,则基尼系数等于0。基尼系数也可称为“财富集中度”。越接近1,集中度就越高;如果基尼系数等于0,那就没有工业,没有铁路,没有摩天大厦,没有现代文明,没有宇宙飞船,因为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财富集中才能完成。财富绝对平均也失去了激励,因而也失去了人们的

4、创造热情。也就是说,如果财富绝对平均,一切社会事业、一切社会活动都将停止,人们的创造热情也就熄灭,就意味着社会的死亡。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权力均匀分布,也会造成社会极大的混乱;声望如果均匀分布,也就没有人有声望。权力、财富、声望在社会上不均匀分布就使社会人群分为不同的层次。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不平等之所以客观存在,是因为社会既需要平等,也需要效率。如果过分强调平等,就会压抑一部分能人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效率。当然,不平等是有限度的。过度的不平等也会影响效率。不平等只能在社会能够忍受的限度之内。过度不平等会造成社会不安定。亚里士多德说:任何情况下的内乱,不管其目的如何,

5、都来源于不平等3。过度不平等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在合理的制度下也可能因处理不同类型人们间利益的不恰当的政策、方针、方法造成过度的不平等。人们不能得到完全平等,但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方法制造不平等。社会学家对不平等的原因进行了种种分析,得出了种种不同的结论。其中马克思的分析曾经有非常广大的信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那些只能靠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的人,不得不将劳动力出卖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持有生产资料的人就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就出现了生产资料所有者和无产者两大对立的阶级。马克思由此揭露资本主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虚伪性。由于在持有生产资料方面不平

6、等,一部分人注定要向另一部分人出卖劳动力,注定要受另一部分人的剥削。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就会消灭,社会平等就可以出现。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家也承认马克思这一分析的深刻。但是他们指出,那些消灭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的国家,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平等;没有消灭私有制的北欧国家,却拥有较好的平等。这就是说,不依赖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还会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前南斯拉夫的政治家德热拉斯甚至认为在苏联式的制度下还有“新阶级”。他指的是官僚特权阶级。中国的报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常批评苏联的“特权阶层”。社会上不同群体的人们占有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知识文化资源)的不同,这就是

7、不平等。不平等的状况使得有相似地位的人群成为阶层。这些阶层使社会成为一个等级系列。同一等级层次的人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追求,甚至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子;这个圈子的人的利益和追求与另一层次的人们的利益和追求相异,有时会发生冲突。人们在社会中的许多政治行为源于他所处阶层的共同利益。处于上层的人们总是想寻求社会稳定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如果用强制的办法保障稳定,就会激化矛盾,从而出现与其目的相反的效果,缓和阶层冲突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而处于下层的人则希望在社会变迁中得到改善自己处境的机会,但革命式的社会变迁不仅要以一两代人的社会动荡为代价,还会造就一个凌驾于他们头上的超级权威,使民主成为“奢侈品”。我们研究社

8、会分层就是用科学的标准去认识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同的社会层次,就是要解释造成以上种种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不平等的积极方面,限制其消极方面,研究如何把不平等限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研究如何使不同阶层的人和谐相处,如何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推动社会前进。社会分层和社会阶级划分有一定的联系,有一些相似的方面。他们都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关系把人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社会等级,从这方面看,阶级划分也是一种社会分层。但是,社会分层和阶级划分有所不同。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阶级划分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把人们划分为一些大的相对稳定的社会集团。阶级划分的假定是,社会上存在着这样

9、一种状态:某些人占有社会资源,另一些人不占有社会资源。前一部分人凭借他掌控的资源,对后一种人进行剥削。也就是列宁说的“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是为了剖析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证明“造反有理”,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理论根据。社会分层则是根据各种不平等现象把人们划分为若干个社会等级。社会分层假定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占有一定的资源,但其占有多少不同。用占有资源多少的不同来区分人们处于什么样的阶层。对客观存在的阶层的分析在于缓和阶层矛盾,找到协调各阶层利益的途径,从而保证社会稳定。阶级分析可能会导向两极对立,社会分层会促进多层和谐。近些年来,在西方一些社会学著作中,将阶级分

10、析和阶层分析混用,甚至不加区分,其内涵的实质还是阶层分析。从19世纪到20世纪,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很多,但其分层的标准各不相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两位德国人的理论:卡尔?马克思的“阶级论”和麦克斯?韦伯的“三重标准论”。他们两人都强调财产关系在阶层划分中的重要性,但马克思却从生产过程中分析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韦伯强调的是市场关系。除了阶级论和三重标准论以外,还有“功能论”“冲突论”和“交换论”。在当今社会分层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麦克斯?韦伯的“三重标准论”。马克思的分层理论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论广为人知的是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样一段话: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

11、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论渗透在他的所有著作之中。他没有系统地、完整地专门论述过阶级。他原计划在资本论第三卷第52章中专门论述。可惜的是,这一章没有写完,只有一页多一点5,但是,这没有写完的一章和他原来坚持的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分法不一致,认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原因,马克思不是仅停留在从富有程度上来划分,他在神圣家族中写道:“有人从钱包的角度考虑阶级的划分。而钱包的鼓瘪纯粹是一种数量上的差异,人们总能挑起同一阶级中两个

12、人互相对立。”他认为不平等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通过剩余价值来占有工人的劳动。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即各种类型的剥削制度)取决于两个主要变量: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资料的集中程度。只有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才会导致深度的不平等。“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6。这里说的“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是指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而又未高度发展。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劳动仅能维持自己最低的需要,没有剩余产品,人人都得从事生产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平等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出现了剩余产品。生产力没有高度发展,社会的总产品还不能充分满足

13、全体成员的需要,社会剩余产品还只能满足少数人的较高需求时,就有了占有剩余产品的欲望,就出现了私有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才出现阶级。而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以后,对财富的占有欲也消失,这为消灭阶级提供了物质条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剩余价值学说来分析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的不平等情况。例如,有人从美国社会中的各种人对各种事物的控制力入手进行研究:1.大资本家。他们有着绝对控制力。因为他们总是最大的股东,是资源的控制者,小股东不仅对资源不起控制作用,他们的资产反而被大股东所控制。2.上层管理人员。他们控制财权、物权,但只能有限地控制资源定向,他们的经

14、营失误也会使自己失落。3.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只能有限地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完全不能影响资源定向。4.工长。他们只能控制他们所管辖的那部分劳动力。5.工人。没有支配资源的权力。他们主要是通过提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来换取工资。由此他们得出结论:美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本质上仍然是对抗的阶级7。他们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资本家仍然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没有形成你死我活的尖锐矛盾。这是因为技术革命提高了生产力,许多人进入了中产阶级生活水平;西方政府采取了一套税收和福利制度,来调节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8。麦克斯?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社会学者影响最大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麦克斯?韦伯

15、的分层理论。韦伯著述于20世纪早期。他同意马克思经济因素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看法。但韦伯不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他还认为,决定人们社会分层的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应该至少还有两个因素:权力因素和地位因素。例如,一个破落贵族,尽管他很穷,在经济上属于无产阶级,但他还是与富有者和有权势的人结伙,而不与穷人认同。韦伯认为,一个人的经济地位由他所处的“市场机会”所决定。他说:“当一些人在生活机遇方面有共同的、特定的因果构成时,只要这种构成表现为占有货物的经济利益和获得收入的机会,而且,是在商品或劳动市场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时候,那么,这些人就可以说是一个阶级 。因此,商人、船主、实业家、银行家,

16、由于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的阶级归属也不同。”麦克斯?韦伯提出了阶级和地位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说的阶级是指依照人们的经济状况进行的分群组合。一个阶级就是一群人,他们共享同一类型的市场机会。影响阶级行动有三个因素: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马克思把人们分为有产者和无产者。韦伯承认这一差异。但他认为在马克思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还可以有很多分层。他说的地位实际是一个人拥有多少“观众”的社会声望。地位群体通常是共同体,它是由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形成的。地位状况取决于特定的正反两个方面社会荣誉的评价,从而形成社会荣誉和声望的排列系列。“简言之阶级是按照人们共同生产和获得商品的关系来划分的,反之, 地位群体 是依照特定的 生活方式 体现的商品原则来划分的。”地位群体形成了一定的穿着、习俗、饮食习惯和居住方式。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准则。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难和谐的。因此,人们一经选择了一定的生活方式,他们就要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