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之秦艽资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19413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鉴定学之秦艽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药鉴定学之秦艽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药鉴定学之秦艽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药鉴定学之秦艽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药鉴定学之秦艽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鉴定学之秦艽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鉴定学之秦艽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艽【摘要】秦艽是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之一,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的功效。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等地,春秋战国时代陕西和甘肃统属秦国,故名秦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秦艽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随着秦艽药用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新药的开发,其资源与20年前相比发生锐减1。【关键词】秦艽、化学成分、资源、开发利用、活性研究一、野生资源现状1.秦艽组植物资源及其分布秦艽组植物喜潮湿和冷凉气候,耐寒,忌强光,怕积水,多生长在亚高山或高山草甸、山地草场、山地林草场,以及亚高山灌丛草场、亚高山或高山灌丛和林缘的阳坡。土壤以草甸土、荒漠土及沙质壤土多见。在

2、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2.秦艽组药用植物的分布秦艽组植物多为常用中药,是西部药材的优势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收录的中药秦艽源植物有4种,分别为:秦艽、麻花艽、粗茎秦艽和小秦艽,传统认为秦艽和粗茎秦艽品质最佳,麻花艽次之,小秦艽最次。此外,大花秦艽、管花秦艽、新疆秦艽、中亚秦艽、天山秦艽、斜升秦艽、西藏秦艽、甘南秦艽等近缘种常做地方习用品种2-3。2.1秦艽的分布秦艽是秦艽组植物分布最广的种,也是秦艽药材来源的主要种。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东缘是秦艽资源的分布中心,位于该区的甘肃、陕西、四川、山西等省是秦艽的主要产区。甘肃为其地道产区,分布于陇南、陇东、陇中及甘南

3、高原与河西祁连山区,产量最大,质量最好,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有少量出口4。此外,秦艽在藏药和蒙药中也有悠久的使用历史5。上世纪50、60年代野生资源尚多,基本能满足市场的需要。1978年产135万kg,年销95万kg,创历史最高水平。1980产量有所下降,但产销矛盾不突出。1983年收购95万kg,销售82万kg,购销基本平衡。据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野生秦艽蕴藏量为3500万kg左右,1987年被国家医药局列为野生资源濒危药材。而到1995年,全国秦艽年收购量仅为65万kg,比80年代初锐减97.1%。因此当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三级品种,而此时秦艽的年需求量达

4、115万kg,收购量仅占需求量的56.5%。自1984年药材市场开放以来,市场价格一路上扬。2.2小秦艽的分布小秦艽在我国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与秦艽相比,仅东北和云南地区没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吴旗、定边、陇县;甘肃的古浪、天祝、舟曲、卓尼、临潭、山丹、武威、古浪、景泰6;宁夏的六盘山、南华山、香山、罗山、贺兰山、盐池、固原、西吉;内蒙古的石拐、赤峰、西林郭勒盟、乌兰查布盟、巴彦卓尔盟;新疆的阿勒泰至富蕴、清河、塔城、伊犁、玛纳斯湖、乌苏至奇台、尼勒克、特克斯、巴里坤、阿克苏至库尔勒、和田、帕米尔7;山西的五台、天镇、浑源、山阴、广灵、灵丘、临县以及河北的涞源。2.3麻花艽、粗茎秦艽的分布

5、麻花艽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海拔高,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民乐、山丹、天祝、古浪、榆中、永登、舟曲、卓尼、临潭、迭部、玛曲、夏河、岷县、漳县8;青海的清水河、结古镇、镶谦、通天河、甘德、上贡麻、班玛、贵南、浩门农场、湟中、湟源、玉树、大通、乐都、互助;宁夏的南华山;四川的马尔康、茂县、若尔盖;新疆的博州。粗茎秦艽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波密、左贡、芒康、邦达;四川的理塘、若尔盖;云南的昭通、迪庆、怒江、大理、丽江,贵州的威宁、赫章、水城、盘县、雷山;甘肃的碌曲、夏河9。2.4地方习用品种的分布大花秦艽是秦艽的变种,主要分布于甘肃的河西、天水及甘南10;新疆的哈纳斯湖、阿勒泰至富蕴、

6、塔城;此外四川、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和陕西也有分布。管花秦艽分布于甘肃的张掖、威武、兰州、甘南、酒泉、临夏等地,四川、青海、宁夏也有分布。新疆秦艽、天山秦艽、中亚秦艽和斜升秦艽是新疆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阿勒泰至富蕴、清河、塔城、伊犁、玛纳斯湖、巴里坤、哈密、喀什、阿克苏至库尔勒11。西藏秦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曲水、浪卡子、曲松、波密、左贡、芒康、如美和邦达12,在四川西北部和云南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甘南秦艽分布于甘肃省甘南州、临夏州及青海东部地区13,此种在甘肃亦为商品秦艽的主要来源之一。二、当代资源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的过度采挖和环境恶化,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造成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经秦艽资源日

7、趋减少,已引起人们的重视,部分地区开始了人工栽培,如甘肃、陕西、青海等,云南丽江也有粗茎秦艽栽培,但产量少、效益低;同时秦艽、麻花艽和粗茎秦艽的组织培养也相继成功实现14-16。1.秦艽生长特性及栽培适宜环境秦艽性喜潮湿冷凉气候,耐寒冷,忌强光,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和土层深厚的腐殖土和砂质壤土为宜。在干旱季节易出现灼烧现象,叶片在烈日直射下易变黄和叶缘枯萎。每年从根茎部分生出1个地上茎,生长年限较长的茎多簇生。通常每年3月下旬返青,5月下旬抽薹开花,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年生长期为100120d左右。秦艽栽培环境要求年降雨量在600mm以上,无霜期160d以上。总之,秦艽对生

8、长环境要求相对不是太严格,有野生品种分布的地区,均可栽培。2.丰产栽培技术2.1秦艽栽培的方式秦艽一般用种子繁殖,栽培方式有3种,即露地移栽、覆膜移栽和直播套种。直播需与刺胡麻或小麦等作物套种,以起到苗期遮荫作用,其栽培周期长,产量低,生产上采用较少。露地移栽和覆膜移栽采用先育苗、后移栽的方式,栽培周期可缩短到24年。2.2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一般于前茬作物玉米、小麦、洋芋等收获后至秋季整地,深翻30cm以上,耙耱收墒。来年春季土壤解冻时及时翻耕,拣去石块和草根,结合整地施入底肥,施农家肥(土粪)1530t/hm2,墒情差时一般少施或不施土粪(土粪多时,易伤苗,导致缺

9、苗较严重),然后整平耙细,作畦或打垄。2.3育苗育苗播种时间为土壤封冻前或来年早春3月上旬土壤解冻后,有浇水条件者春季最佳。将准备好的地块深翻整平,做成1.4m宽的畦,选用成熟饱满的种子,用种量为90.0112.5kg/hm2,撒播后覆土0.51.0cm,用铁锨轻拍压实,再覆1层麦草,厚12cm,覆盖均匀严实,进行遮荫保墒和防止土壤板结,以促进种子萌发。覆盖麦草后有条件者浇灌1次透水。一般从播种到种子发芽大约需要30d左右。苗出齐后开始第1次除草,除草后及时浇水。当苗长出23片真叶时,视苗长势情况适当揭去覆草,一般揭草3次,至6月上旬揭去所有覆草。选阴天或阴雨天揭去覆草,以免阳光过强烧伤苗。揭

10、去覆草后过几天追肥1次,一般撒施尿素375kg/hm2,撒后浇水或雨天前施入。并应多次进行除草,同时视天气情况适当浇水,以利苗生长。有条件的,可搭建小拱棚育苗,一般一年生苗即可移栽。2.4移栽2.4.1露地移栽多采用二年生苗栽植。提倡“顶凌”移栽,一般在土壤刚解冻后进行,或于秋分时期进行移栽。整地时施过磷酸钙600kg/hm2、尿素300kg/hm2或碳铵375kg/hm2,按行距30cm开沟,深1520cm,用步犁开沟时,要求将靠前沟沟侧壁整理成较垂直面(沟侧壁倾斜度要小);将秦艽苗子大小分级,按株距78cm靠沟壁垂直摆放,然后覆土,至苗刚好露头,心叶展开的大苗,埋土至露出展开叶刚好;用脚踩

11、压实,使根充分与土壤接触,做到浅不露根、深不埋心。保持行距30cm,定植37.545.0万株/hm2,过小苗或弱苗要双株定植。2.4.2覆膜移栽一般采用一年生苗栽植,秋收后及时翻耕,结合翻耕一次性施入优质农家肥30t/hm2、过磷酸钙750kg/hm2,然后耙耱收墒。来年春季3月上旬整地,结合整地施入300kg/hm2尿素或375kg/hm2碳铵。采用宽窄行起垄铺膜,保持垄面5560cm,垄间距1520cm左右,在垄面上按行距20cm、株距12cm破膜扎眼定植,深度1015cm,孔径2cm,每垄定植3行,必要时要及时浇定植水,每穴一般栽1株,做到浅不露根,深不埋心,用苗2.52.8万株/hm2

12、。另外,可采用先移栽,后覆膜放苗的方式进行移栽。覆膜移栽相对比较费工,但产量高,栽培周期短。2.5田间管理2.5.1中耕除草一般5月上旬开始除草,此时幼苗易受伤,必须操作细致,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再进行第2次除草,除23次。当年抽薹开花率为5%。第2年视田间杂草情况及时松耕除草23次。2.5.2追肥露地栽培第1年基本不追肥,第2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苗较高时追施尿素300kg/hm2,雨前撒施,或施后浇灌水,或开沟施肥。抽薹开花初期再追施1次尿素,方法用量同前次。天气干旱高温时应及时浇水。3.病虫害防治秦艽在生产中,主要有叶斑病危害,一般多于6月或7月发生。特别是移栽后发易病且较重,严重时植

13、株枯萎死亡。防治方法:一是避免连作;二是移栽时不要在育苗田中移栽;三是用药物防治,于发病初期用6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防,每7d喷1次,喷洒12次,同时要注意及时排涝和灌水。4.采收及加工目前,露地秦艽栽植2年后采挖,地膜秦艽栽后当年可采挖,于秋季采挖,挖出的根除掉茎叶、须根和泥土,然后用清水洗干净,使根茎呈乳白色,再晾呈灰黄色或黄色时,摊开晒干即可。5.留种留种时在抽薹开花期,用磷酸二氢钾6008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提高结实率和种子的饱满度,同时用辛硫磷1000倍液喷洒,防止蛾类幼虫蛀蚀种子。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视成熟度,将其茎杆一块收割收获,然后打碾、晒干17-18。三、化学

14、成分研究概况秦艽的化学成分研究运用多种分离方法进行了系统分离,共获得十一个化合物,用波谱学手段(UV、IR、MS、13C-NMR、1H-NMR、HMBC、HMQC、H-H COSY等),辅以理化常数、标准品对照,鉴定了其中九个化合物。其中脂溶部位五个,分别为:(A1)红白金花内酯,(A2)栎瘿酸,(E)齐墩果酸和(B)、(D)两个新化合物。(B)命名为N-正二十五烷基-2-羧基-苯甲酰胺,(D)命名为红白金花酸。水溶部位四个,分别为:(S1)龙胆苦苷,(S2)獐牙菜苦苷,(S3)獐牙菜苷,(S4)6-O-D-葡萄糖基龙胆苦苷。在已知化合物中,(A1)红白金花内酯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19-20

15、。四、活性研究1.秦艽的化学成分为环烯醚萜苷类,主要是龙胆苦苷、秦艽苷等生物碱21,其中龙胆苦苷具有抑制角叉菜引起的大鼠足跖水肿、促进胃液分泌等作用22,对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的作用。2.抗炎作用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并加速肿胀的消退,每日腹腔注射90mg/kg,其效果与水杨酸钠200mg/kg相当,连续10日可使脚肿基本恢复正常。如预先注射秦艽碱甲,对大鼠蛋清性脚肿也有减轻和消肿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氯喹、皮质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剂相似,而比水杨酸钠略强。秦艽碱甲抗炎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抗炎作用,秦艽碱甲的双氢化物(侧

16、链上无双键)无消炎作用,可知此双键的存在是抗炎的必要条件,秦艽碱甲还能明显降低大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豚鼠的组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的保护作用23。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秦艽碱甲小剂量对小鼠、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其能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较小剂量注射给药,即能抑制狗肠瘘因灌注氯化亚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经系统,这种抑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秦艽碱甲能提高大鼠(光热刺激法)的痛阈,但作用短暂;对小鼠(热板法)亦有镇痛作用,如与元胡索、草乌、天仙子等配伍,能使镇痛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但与吗啡合用时,则无互相增强作用。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秦艽碱甲能降低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