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特效案例分析,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资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14498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后期特效案例分析,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影视后期特效案例分析,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影视后期特效案例分析,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影视后期特效案例分析,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影视后期特效案例分析,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视后期特效案例分析,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后期特效案例分析,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视效】视效终极者无与伦比的视效嬗变与个案分析电影特技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诞生。早在1895年8月28日,摄影师阿尔弗莱德克拉克就在爱迪生新泽西的工作室里首次使用“停机再拍”的方法,拍摄了玛丽斯图亚特之死(TheDeathofMaryStuart)中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斩首镜头。作为电影史上第一个含有特技的镜头,尽管只是运用了最为简单的特技摄影手段,但对于当时刚接触到“电影”这一具有“重现”性、新鲜而又陌生事物的观众而言,皇后玛丽被侩子手砍下首级的连贯画面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真实可信度和震撼力,以至于有些观众真的认为有位女演员为此而奋勇献身。而在1900年,德国人考迪则使用逐格拍摄和快速播放

2、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再现了鲜花开放的过程。早期特技开创者的努力为后来的电影制作者提供了灵感,打开了创作思路。作为“特技之父”的乔治梅里爱,是早期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先驱者和改革者之一,他在电影出现后的10年间对电影进行大量探索并制作出数百部短片,开发出许多种电影特技的拍摄方法。1896年10月,梅里爱使用“停机再拍”的方法拍摄了贵妇失踪(TheLadyVanishes),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第一部使用特技的现代电影。此后他使用“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升格和降格”、“叠化”等特技手法拍摄制作了一系列影片,并在巴黎近郊自己的住所里,用8万法郎建筑了一个专为特技拍摄的摄影棚,棚内装配着当时最先进的特技制

3、作设备,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特技拍摄制作场所。梅里爱在“电影摄影技术的新发现让他创造出一些舞台上不能表现的奇幻景观,他突破了当时电影对生活现实完全忠实复原的惯例,而是类似舞台表演般人为地安排和设计场景变化。”如在1902年所拍摄的印度橡皮头(TheIndianHead)中,梅里爱尝试使用了分屏技术,利用二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画面中拍摄了他自己所扮演的科学家角色以及放在桌上的科学家头的复制品这两个不同角色,在令观众惊讶于画面本身奇幻性的同时,使故事本身的喜剧效果得到最大化的视觉展现。而在1896年至1912年梅里爱拍摄的大约500部影片中,最著名也是最能代表梅里爱风格和贡献的影片的是1902

4、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A TriptotheMoon)。这部长达21分钟的影片,充分运用了当时可能的各种特技手段,比如使用“叠化”将自己的脸与月球融合、设计并绘制有三维立体感的背景进行“绘画接景”的方法进行拍摄等,展示出维多利亚时代一群探险家造访月球的故事。乔治梅里爱在电影摄影技巧上所展现的非凡才能和想象力,使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制作者。但从梅里爱所拍摄的一系列影片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电影革新者,他的兴趣不在于发展电影作为“叙事艺术”这一方面,而是如何极尽可能的展现电影拍摄特技特有的奇观呈现功能,因而正像乔治萨杜尔所评价的:“梅里爱利用特技,经常是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它本身成了一个目的,而不是

5、一种表现手段。”因此,到了1910年,当美国影片制作者DW格里菲斯采用带有故事情节的外景拍摄的影片后,观众的注意力逐渐从带有魔术性质的影片题材中抽离。梅里爱因无法继续保持他的观众,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宣布破产。“乔治梅里爱的悲剧是电影在历史发展初期的局限性和他对电影奇观单一爱好与突兀呈现的结果。他所恪守的戏剧纪录片美学极大地阻碍了电影奇观的综合效力。”与梅里爱同时代的电影特技创新者中,埃德温S鲍特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特技摄影先驱,为特技在电影中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埃德温S鲍特在电影特技方面最为著名的是1903年拍摄的影片火车大劫案(TheGreatTrainRobbery)。在该片中

6、他第一次使用了移动摄影和外景搭建布景的拍摄方法,并用特写镜头拍摄了向前行驶的火车,产生出火车像要冲出银幕的效果,这使得第一次看到特写镜头的观众为之震惊。除了使用二次曝光技术,将铁路站窗口与一列冒着蒸汽快速通过的火车结合起来,以及在一辆开着的邮车门外加入活动的背景景色外,他还尝试将匪徒开枪的三格胶片染红以模拟开枪的效果。而鲍特在特技应用上最大的进步之处在于,相比梅里爱亦或其他电影特技人士卖弄特技摄影技巧哗众取宠而言,他将电影特技转化为导演叙事的一种不被人们注意的叙事工具,而不是过分突出技巧本身的奇幻性,充分注意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这使得鲍特所指导的影片更加趋向于真实,并在这种表象的“真实”

7、中使观众感受到比以往任何观影时更加强烈与震撼的视觉冲击力。1、电影特技的概念与实质电影特技,尤其是数字特技在制作电影影像时,与常规一次成像的方式不同,可以把形成影像的内容分开单独拍摄下来,以构成影像元素(影像素材)。然后把影像元素有机地、按照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天衣无缝、如同单一镜头拍摄下来的电影影像。这种影像“在视觉表象上具有客观世界物质现实的外观,但实际上却是人工合成的,它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全新版本一个假现实,一个虚拟的现实”。这种“新”影像奇观影像既保持了传统成像技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记录,又生成出传统成像技术望尘莫及的“超”真实的画面效果。这种分解复合的影像技术是一种

8、全新的,革命性的电影成像技术。这种“电脑技术的开发和合成影像在电影中越益广泛的运用,使人们看到了人的意志,人的智慧在活动影像艺术中的无限可能性”。2、电影特技的种类电影特技技术的种类名目繁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诞生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类技术,但大体上可分为下列几类:a美术方面的特技:景片绘画、玻璃绘画、手工分解画面技术等。b模型与布景的特技:前景模型、背景模型、可活动模型与布景等。c摄影技巧的特技:中途停拍技术、倒放技术、逐格拍摄技术、多次曝光合成技巧、镜头透视技术、摄影运动控制技术、背景色差拍摄技术、航拍与水下拍摄技术。d光学合成的特技:各种遮片的制作与使用、前景与背景

9、投影技术、照片合成技术等。e影像记录与输出技术:电影胶片扫描仪与电影影像记录仪等技术。f数字合成的特技:背景色差抠像技术与多画面合成技术。g三维动画的特技:虚拟影像的生成与使用技术、三维扫描仪技术、动作采集仪与智能动画技术等。在这里,笔者将要探讨一下大家常说的“视觉特效”,也就是数字技术对电影视觉特效的应用。电影最开始只是一种纪录手段,也就是说它能把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通过光学和化学手段纪录下来并回放。后来,电影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艺术门类,艺术家们通过电影镜头画面来讲故事,在制作电影时需要把计划好的画面内容拍摄纪录在电影胶片上,这些画面内容必须是能“看得见”的,在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前的近80年里,这

10、一制作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只能拍摄“看得见”的内容,当需要拍摄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或者难以拍摄的画面时,电影制作人员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欺骗”观众的眼睛。例如,当需要拍摄名胜建筑被炸毁的画面时,制作人员会做出高仿真的微缩模型,然后拍摄模型被炸毁的镜头;当需要拍摄恐龙画面时,制作人员会制作出机械恐龙来,通过遥控的方法控制恐龙的活动;当需要拍摄角色严重受伤的画面时,制作人员会运用高超的化妆技巧为演员化妆,做出受伤的外表来。虽然这些特效制作方法可以部分满足电影制作需求,但是,存在制作难度大、制作成本高、制作规模有限和效果预见性差等特点。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对电影的生产制作

11、流程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特别是在最近的十年里,ComputerGeneratedImagery(CGI),即电脑生成图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影的视觉特效制作中,主要用于制作危险性大、成本高或根本无法拍摄的镜头画面。1973年,在影片Westworld里出现了首个CGI电影镜头。CGI的早期应用主要是由电脑生成一些简单的画面,插入到实拍电影镜头中间。后来,应用到制作非有机表面的物体中,例如宇宙飞船、建筑物表面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中出现了首批生物角色镜头,但这些生物角色的复杂程度和逼真程度都不高,只是局限于做出想象中的怪物角色,例如,终结者2(1991)里的金属液体人;

12、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电影的视觉特效进入了“仿真生物”时代,最开始是制作一些无毛发的爬行类动物,例如侏罗纪公园(1993)里的恐龙。随着技术的进步,毛发、布料和皮肤制作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的解决,相继出现了一批高仿真的生物形象,如指环王2(2002)里的Gollum;到了2008年,在影片本杰明巴顿(2008)里的主人翁本杰明是由全CG生成的虚拟角色,效果己经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在传统的CGI镜头的制作中,演员是在一片蓝绿背景的环境中进行表演,然后在后期制作用虚拟环境替换掉蓝绿背景,并用动作捕捉数据制作出虚拟角色来。这种方法不能让导演现场指导虚拟角色的表演,虚拟角色只能出现在后期制作中,因此这种

13、制作方法效率很低,而且成本非常高。2010年年初上映的影片阿凡达把真人演员与虚拟角色和虚拟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团队把电影的拍摄过程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在拍摄现场,真人演员与虚拟角色扮演者实时互动,虚拟角色扮演者身上的传感器把动作捕捉数据实时传回电脑,使之能产生实时的画面,让导演可以及时作出指导,这就是所谓的虚拟电影制作。这种虚拟电影制作技术的核心就是拍摄现场的实时传输系统,包括虚拟角色扮演者身上的动作捕捉传感器,摄像机位置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把演员和摄像机位置信息传输到电脑,电脑再结合预先设定好的场景信息生成与最终效果接近的虚拟环境和虚拟角色

14、,导演只需要拿着手持设备,如平板电脑,就能够预览出相应的画面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指导。这种直观的操作方式使得演员与导演间可以直接交流,这样就可以在拍摄的现场及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制作的质量和效率。在传统的造型设计中,化装是电影角色造型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在数字特技广泛运用的今天,也仍然有很多地方是靠化装来完成的。但这种方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化装可以在演员的脸上或身上添加物体,但不能去掉已有的东西,因此在某些特殊的角色造型上,就必须运用数字特技来完成。例如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为了使伏地魔的形象更加符合原著的描述即鼻子扁平,数字特技人员先在演员的脸上打上跟踪点,之后运用Warp(扭曲)和Morph

15、(变体)等后期数字图形处理方式对这些标记点进行编辑,重建鼻子的结构,并混合真实的皮肤效果,从而得出了最后的角色造型。这个形象不仅符合了哈利波特小说迷们心中的想象,而且对于未曾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说,其角色造型更加贴切地表现出伏地魔如蛇一般的危险性,对于角色本身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而对于角色的定义,在数字时代也已不再是单纯的真人或者模型演员。电影数字特技制作人员充当了电影角色的造型设计师,并赋予角色外貌、表情和动作等内容。我们可以从好莱坞1933年、1976年以及2005年三版金刚形象和动作的对比中,看出数字特技在角色造型方面对影片视觉张力所带来的强化作用。在1933年版本中,金刚是由人工操纵

16、的一个沾满兔毛的模型,其运动则是运用逐格拍摄完成的,因此不仅面部表情非常僵硬,而且动作显得不连贯;而在1976年版中,金刚则是由工作人员穿着道具服出演的,虽然在头部处理上更加精细,毛发也更为逼真,但仍然是以直立行走的姿态出现,缺乏大猩猩应有的动作特征,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还是将该形象倾向于长满长毛的“人”而非自然界中的“猩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观众对于影片剧情和意义的理解;而在2005年版的金刚中,电影制作者用数字特技创造出一只在外形上与真实银背大猩猩相差无几的三维虚拟金刚,并用动作捕捉器将表演者面部和特定关节的动作轨迹记录下来,赋予在虚拟金刚模型上。在这个版本中,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金刚的面部表情,如呼吸时鼻孔的收缩、眼睛的运动等细节的体现;而在行走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