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08310371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25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 姓名:范倩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赵凯 2010-05 I 摘 要 摘 要 悲剧作为“最高的文学形式”历来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古希腊那些伟大的悲 剧至今仍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莎士比亚的悲剧不断的被搬上舞台感动着一代又 一代的读者。中国的戏曲虽然成熟较晚,但也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悲剧作品。既然 那些“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悲剧,那么他 们必然会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是以美的毁灭为结局的,都给人以极大 地审美享受,都给人向上、向美的力量,都是一个从“心死”到“心不死”的过 程。但是中外文化背景、审美

2、习惯等的差异又导致了中国和外国的古典悲剧在很 多方面又是不同的。本文试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结局这三个方面分析中 西古典悲剧的异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古典悲剧就像秋天的童话,温润、 平和,主人公在历经磨难后总会有一个童话般的结局,过着幸福的生活;而西方 的古典悲剧则像夏天般暴烈,就像夏天的闷热后总会继之以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来结束这闷热一样,西方的古典悲剧也总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悲剧冲突。 但是它们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相同的: 在这毁灭中的超越和在超越过程中爆发 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高贵人格。通过对中西古典悲剧的解读,我们发现: 悲剧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悲剧中所体现出来

3、的人类的高贵精神,使人 们从纯粹的物质生活和感官麻醉之中超脱出来, 反抗生存环境中一切扭曲人类精 神的的因素。可惜,中国当代文坛缺乏这种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本文试图通过 对这种悲剧精神的揭示来批判当今中国文坛低俗的创作风气, 呼唤真正有悲剧精 神的悲剧作品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毁灭 超越 悲剧人物 悲剧冲突 悲剧结局 II Abstract As “the hightest literary form”, tragedy has always been focused on. The mighty ancient Greek tragedy continues to boom in lit

4、erary history, while Shakespearean tragedies have been incessantly presented on the stage and moved the audience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lthough came later, Chinese dram also posesses multitude tragic works. Since the tragedy is the pronoun of these artworks “to present the good destruction”, ine

5、vitably common places are available, for examples, ended by the ruin of beauty, greatly given aesthetic enjoyment, felt optimistical and pursuit for beauty, and all processed from “hearts death” to” its surival”.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of cuture background and aesthetic habits make the diversity o

6、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edy. From the tragic characters, tragic conflict and tragic ending, this paper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edy. Though the comparison, 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classical tragedy is just like the the autumn tale wit

7、h warm and peace, and the heros always have a tale ending and happy live after difficult experiences; while the western are like fierce summer, used to end the sultriness by the thunder and downpour, same as western classical tragedy ended by by extreme ways to solve the ragic conflicts. However, bo

8、th of them present the same tragic spirit: surpass of the de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unyielding spirit and outbroken during such surpass. After the interpreting of both tragedies, we found that tragedy are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 and the nobilility of human presented makes people a

9、loof from the pure material life and sensory indulgence, and fight against all twisted factores of human spirits. But unfortunately,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ircle is lack of such heartshaking tragic works, while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is trigic spirit to riticize the pulp creation eth

10、os and calls for the appearance of tragic works pocessing the real tragic spirit. Key words: Destroy Exceed Tragic figure Tragic conflicts Tragic end 前 言 1 前前 言言 在西方悲剧理论中,自从亚里斯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 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 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用叙述,通过引发怜 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这种原始性的悲剧概念被提出之后,西方

11、的 美学理论家对悲剧问题的讨论大多延续着这一主线,多涉及悲剧的情节、结构, 以及悲剧引起的效果等。关于悲剧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维伽认为,悲剧是“王室 和贵族的行动” , 17世纪的高乃依说,悲剧是 “崇高的、 不平凡的和严肃的行动” 。 莱辛把悲剧看作是“模仿一个值得怜悯的情节”。甚至连席勒也没有摆脱这一传 统的影响,认为“悲剧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行动的诗意的模仿”。在西方,对悲剧 性问题思考跳出西方传统古典悲剧理论的惯性,对悲剧性问题进行开创性探讨的 是尼采,他突破了传统西方悲剧理论的模式,从悲剧性精神出发来探讨悲剧的产 生。从古希腊的酒神祭拜仪式中,尼采悟出希腊悲剧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 索

12、斯精神结合的产物。在尼采看来,由日神和酒神所构成的希腊悲剧所传达出来 的是,生命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尼采想在一种 沉醉的境界中体验人生的豪情,感受生命最猛烈的冲突、人生的壮烈。尼采在西 方美学史上,开启了人类学视角研究悲剧性问题的先河。 在我国的古代艺术中,戏剧没有像西方发展得那么早,也没有像西方那么系 统的悲剧理论,“中国早期的悲剧观念是从中国诗学中怨的概念演变而来”。 中国的悲剧性传统由屈原发端,之后贯穿于中国诗歌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从离 骚的悒愤、建安七子的慷慨悲凉,到杜甫深挚的沉郁顿挫、李白的牢骚、李商 隐的郁怫悲凉、 南唐后主与李清照的哀婉缠绵、 陆游与辛弃

13、疾对祖国统一的哀盼, 直到黄遵宪的幽忧之愤、徐志摩的甜蜜忧愁、舒婷的候鸟悲哀等等,从古到今, 中国的诗歌理论无不贯穿了这种悲凉的传统气氛。可以说,这种深沉的悲凉是中 国文学的主流。 在美学理论上,孔子提出了 “诗可以怨” 这一美学理念,这里的 “怨” 不仅仅是指对统治者,也不仅是对不良政治的“怨”,还应该有更宽泛的的反抗内 容:当人们在遭遇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也可以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怨”。对这 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 中西古典悲剧同异性探微 2 一问题的理解也就是“悲剧性”的问题。当个体人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遭到 社会的打击和挫败,形成个体人格与

14、社会现实的冲突,就形成了悲剧性,什么是悲 剧性?“主体人格自我实现的要求在人生实践中惨遭否定,就是悲剧性”。 这种“悲剧性”恐怕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与人们的意识中,与人类融为一体 了。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初在自然界中遭受的最大的、最不可避免的否 定。原始初民,由于对生和死了解甚少,所以在面对同类的死亡、苦难等现象时 常常感到恐惧。在这种恐惧感的刺激下他们自然要去寻找死亡的含义,于是,灵 魂不灭、 生死轮回等概念便植入了初民的头脑, 他们试图以此来对抗可怕的死亡。 死的恐惧使他们更加强烈的渴望强大的生命力,渴望不灭的灵魂。这一点在各族 神话、 风俗中都有表现。 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有许多关于

15、生命力和永生的神话: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 戚以舞。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 精。 这些神话都歌颂了人强大的生命力和对永生的渴望。 在国外,这种关于永生的传说也同样盛行:非洲扎伊尔共和国的吐买丁奈族 人盛行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活树葬”:人死后,选择一棵两人合抱的巨大 樱杉树,在树干的中下部,剥下半边树皮。再挖个较大的树洞,把尸体自立放在 树洞里, 再贴上树皮, 并在树皮上刻下死者的名字。 由于这种樱杉树皮质地坚硬, 内部酥松, 生长较快, 因此进行了活树葬的树不但不会枯死,

16、 反而会生长的更好。 吐买丁奈人采取活树葬的动机在于,他们认为树本是不断生长,生命昌茂的,将 人葬在树里,使人的生命同树木的生命汇合在一起,永远生长下去,不泯灭于人 间。 人们对生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可是死亡又是不可避免的。“人的本能中就 有自我保存, 自觉期望生命长存的欲望。 这种欲望是人生最根本的, 最大的欲望。 每当生命遭受外力的摧残而被扼杀、中断,每当活下去的欲望受到阻碍,自然而 然的就使人感到巨大的惊恐与伤痛。 这种惊恐与伤痛对精神与肉体都是极度痛苦 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430-431. 袁珂译注.山海经 海外西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91-192. 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303-304. 前 言 3 的。 这种对生命苦难与毁灭的恐惧、 痛苦形成人类意识中具有本能性的悲剧意识。 也正是在生命的悲剧意识的驱使下,人类才产生出种种超越死亡。追求永生的举 动。 这种对死亡的超越欲望反映了人类不屈从于生命毁灭的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