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300821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工专业实验实验名称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测定 班级 化21 姓名 张腾 学号 2012011864 成绩 实验时间 2014年12月24日 同组成员 南怡宁 于珂一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本实验目的为 (1) 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3) 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

2、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1、全混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是一类在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连续流动反应器,化工中常用的连续流动搅拌釜式反应器可视为全混流反应器。反应物料连续加入反应器,釜内物料连续排出反应器。在定态操作中,容易实现自动控制,操作简单,节省人力,易于控制,产品质量稳定,可用于产量大的产品生产过程。实际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连续釜式反应器,只要达到足够的搅拌强度,其流型很接近于全混流。 2、多级全混流反

3、应器的浓度特征平推流反应器是无返混的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是返混最大的反应器。从反应过程的推动力来比较,平推流反应器的反应推动力要比全混流反应器的反应推动力大的多,平推流反应器的反应速率沿物料流动方向由一个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全混流反应器的反应速率始终处于出口反应物料浓度的低速率状态。为此,为了降低返混影响的程度,提高全混流反应过程的推动力,常采用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串连措施。3、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串连的优化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串连,当处理的物料量、进反应器组成及最终转化率相同时,反应器的级数、各级的反应体积及各级的反应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何来确定反应器级数及各级反应器的体积呢?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决

4、定。例如级数愈多,虽然增大了反应推动力,但设备、流程及操作控制变得复杂,应该合理选定。一般说来,物料处理量、进料组成及最终转化率是设计反应器前规定的,当级数也确定后,则总是希望合理分配各级转化率,使所需反应体积最小,这就是各级转化率的最佳分配问题。对于一级不可逆反应,采用多级全混流反应器串连时,要保证总的反应体积最小,必须的条件是各釜的反应体积相等。4、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意义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时,反应进行的程度除了与反应系统本身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停留时间越长,则反应越完全。停留时间通常是指从流体进入反应器时开始,到其离开反应器为止的这一段

5、时间。显然对流动反应器而言,停留时间不像间歇反应器那样是同一个值,而是存在着一个停留时间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体在反应器内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流体的扩散,以及反应器内的死区等。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不仅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分离过程,而且应用于涉及流动过程的其它领域。它也是反应器设计和实际操作所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5、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停留时间分布通常由实验测定,主要方法是应答技术,即用一定的方法将示踪物加到反应器进口,然后在反应器出口物料中检验示踪物信号,以获得示踪物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规律的实验数据。可用的示踪物很多,利用其光学的、电学的、化学的或放射性的特点

6、,以相应的测试仪器进行检测。采用何种示踪物,要根据物料的物态、相系、以及反应器的类型等情况而定。示踪物的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示踪物不与主流体发生反应; 示踪物应当易于和主流体溶为一体,除了显著区别于主流体的某一可检测性质外,两者应当具有尽可能相同的物理性质; 示踪物浓度很低时也能够有效检测; 用于多相系统检测的示踪物不发生由一相转移到另一相的情况; 示踪物本身应具有或易于转变为电信号或光信号的特点。对于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所采用的示踪物加入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等。阶跃法是从某一时刻起,在测定系统入口处连续不停地向定态流动的主体物料中加入少量的示踪流体,同时在系统出口处测定物料中示踪

7、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因此,测定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代表了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脉冲法是在测定系统入口处向定态流动的主体物料中瞬间注入少量的示踪物后,在系统出口处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检测示踪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测得停留时间分布代表了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通过一定的数学处理,也可以求得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因此通常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脉冲输入法的整个过程可以用图1形象地描述。由概率论知识可知,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的分率;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 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流体粒子所

8、占的分率dN/N, E(t)dt就代表了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之间的概率。在反应器出口处测得的示踪剂浓度c(t)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叫响应曲线。由响应曲线就可以计算出E(t)与时间t的关系,并绘出E(t)t关系曲线。计算方法是对反应器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 Qc(t)dt=mE(t)dt (1)式中Q表示主流体的流量,m为示踪剂的加入量。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m= (2)在Q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E(1) (3)关于停留时间分布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即F(t)(4)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描述系

9、统的停留时间,给出了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但是为了比较不同停留时间分布之间的差异,还需要引入另外两个统计特征值,即数学期望和方差。数学期望对停留时间分布而言就是平均停留时间,即 (5)对于离散型测定值,此时数学期望由下式计算 (6)方差是和理想反应器模型关系密切的参数。它的定义是: (7)对于离散型测定值,此时方差由下式计算 (8)可见方差是停留时间分布离散程度的量度,愈小,愈接近平推流,对于平推流反应器;而对全混流反应器。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对介于平推流和全混流两种理想反应器之间的非理想反应器可以用多釜串联模型描述。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

10、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体积相等的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是表示非理想流动偏离理想流动模型程度的标志,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表示任何实际反应器内物料的返混程度与多少级全混流模型相当。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与模型参数N存在关系为 (9)当N为整数时,代表该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可以用N个等体积的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来建立模型。当N为非整数时,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近似处理。三、实验装置和流程示意图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由单釜与三釜串联二个

11、系统组成,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釜的体积为1L,单釜反应器体积为3L。用可控硅直流调速装置调搅拌速度。实验时水分别从二个转子流量计流入二个系统,稳定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快速注入示踪剂,由每个反应釜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由记录仪自动录下来 图2 实验装置流程图1-水箱;2-水泵;3-转子流量计;4,5-KCL的进样口罐;6,7-进水阀;8-搅拌电机;9-釜式反应器;10-溢流口;,.11-电导电极;四、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1) 配好饱和KCL液体待用。(2) 检查管路连接是否正确。(3) 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2、实验操作(1) 打开总电源开关,开启入水阀门,向水槽内注

12、水,启动水泵;(2) 打开多釜和单釜的进水阀门;慢慢打开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注意初次通水必须排净管路中的所有气泡,特别是死角处。调节水流量维持在20 L/h,直至各釜充满水,并能正常地流出。(3) 分别开启釜1、釜2、釜3、釜4搅拌马达开关,后再调节马达转速的旋钮,使四釜搅拌程度在100转-200转。开启电导仪总开关,按电导率仪使用说明书分别调节“调零”、调温度和电极常数等。调整完毕,备用。(4) 关闭多釜进水阀门,等待水流动稳定后,向单釜内迅速注入5mL的KCl溶液。(5) 每隔30s,记录单釜电导率仪显示的电导率值,直至电导率恢复到较低的稳定值。(6) 关闭单釜进水阀门,打开多釜进水阀门

13、,等待水流稳定后向,多釜中的第一釜内迅速注入5mL的KCl溶液。(7) 每隔30s,记录三个釜上电导率仪显示的电导率值,直至电导率恢复到较低的稳定值。(8) 实验完毕,将三个反应器的进水阀全开,连续进清水冲洗管路,直至电导率恢复到初始水的电导率水平。(9) 关闭各水阀门。电源开关,打开釜底排水阀,将水排空。五、实验数据记录1.单釜实验实验数据列表如下:表1:单釜时间-电导率数据时间t/s电导率时间t/s电导率时间t/s电导率100.0694200.0348700.017200.0694500.0329000.016300.0684800.0319300.016600.0655100.03096

14、00.015900.0625400.0289900.0141200.0585700.02710200.0141500.0556000.02510500.0131800.0526300.02410800.0132100.0496600.02311100.0122400.0476900.02211400.0122700.0447200.02111700.0113000.0427500.02012000.0113300.0407800.01912300.0113600.0388100.0193900.0368400.0182.多釜串联实验一实验数据列表如下:表2:多釜正常串联时间-电导率数据釜1釜2釜3t/s电导率t/s电导率t/s电导率t/s电导率t/s电导率t/s电导率100.0967800.004100.0066000.01510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