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资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291791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二)历 史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 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 A推行了郡县制度 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2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 中书省的长官。此措施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不利于皇权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违背了历史潮流3“虽然(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力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

2、,但由于它又是立法机构,所以它可以变更 法律,让法律为其现政服务。”这说明古代雅典 A确立了以法治国理念 B实际上是“人治”政治 C公民大会缺乏行政权 D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4有学者说,“美国的国家结构并不是单纯的联邦制,而是一种联邦制复合政体,既具有联邦制 的特点,又具有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此观点主要依据美国 A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B各州政府拥有高度的自治权C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联邦政府权力与州权相互制约5右面是一幅反映中国近代某事件的漫画。漫画中挂在树枝上写着 “中国”的人头口中正飞出大批黄蜂飞蛰着树下的各国列强。据漫画 信息可知,此漫画 A反映了中外矛盾的尖锐 B讽刺了中国

3、排外的愚昧 C赞扬了义和团的爱国性 D揭露了列强侵华的野心6.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声明:“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 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受南京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此声 明说明 A中共放弃了自己的革命主张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的内战已完全停止 D中共旨在推动实现国共合作7建国伊始,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 民主党派(一起),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中共 A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致力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8至2

4、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 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9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公社委员会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并以 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此规定主要是为了 A提高公社的行政效率 B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C便于实现人民的监督 D防止委员职务腐败10右面是一幅二战后初期的欧洲形势图,面对图中的状况,美国所采 取的主要措施是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扶

5、植并分裂德国1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 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12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 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 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13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

6、的记载。这说明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14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远航的 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此规定是为了 A严禁商人下海贸易 B限制沿海对外贸易 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 D规范船只制作标准15有学者说,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 两个“发现” 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 C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D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16.1663年英国颁布主要产物法令,其中规定:凡在欧洲各地

7、出产或制造的物品,都必须先输 送到英国,再用英国船从英国海港启程,才可以转运到美洲殖民地。此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B打破西班牙贸易垄断 C获取垄断性的贸易利润 D遏制荷兰商业的发展17据记载,1788年卡特来特在建造新棉纺工厂时曾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造经理室、会计室和 门房,被称为“革命工厂”。这说明 A资本家醉心于生活享受 B工资闻的矛盾有所缓和 C技术的革新被日益轻视 D企业经营管理走向规范18. 19世纪30、40年代是由电瓶供电的“弱电”时代,而到19世纪末则进入到了由机械能转化 成电能供电的“强电”时代。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技术是 A发电机的发明 B电动机的创制 C

8、电磁感应的发现 D内燃机的发明19光绪十六年(1890)宜昌海关在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 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材料现象 A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C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 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20右面是1936年与19 35年相比中国民族工业中各主要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各行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促进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国内战争刺激了市场的需求 D国内爱用国货运动的促进21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 它意

9、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 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22.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 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23.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980年3月将“出 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名称转变反映了 A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B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 D出口特

10、区不适合国情24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 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共 52分l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 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 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

11、;又与拥有执行 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 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 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摘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二 内阁并非英国统治阶层为适应新形势而设立的一个新机构,而是从枢密院中 派生出来的,框密院是16世纪上半叶都铎王朝所设立的政府机构,其职责在于为君主 出谋划策并协助君主处理政务,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 从君主专制国家向贵族寡头制国家转变,君主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而必须依照议会通过的 法律来统治

12、国家。政体的变化为内阁摆脱萌芽状态走向公开化与合法化提供了良机。 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 摘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内阁制确立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英内阁制度的主要异 同。(8分)26(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再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 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

13、 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 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 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材料二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 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 锭数,截至18 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 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 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 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 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一一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