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汇编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28371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汇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概览之三大民系三大民系广东的汉族居民,主要可分为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民系。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汉族与岭南土著长期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两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三大民系。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长期各自保持其生活习俗、文化意识和性格特征,共同构成了广东文化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风情魅力,并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文化基因、经济条件,加上语言不通,彼此之间长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沟通,不仅民系之间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的

2、发展极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边远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也有较大差距。客家民系文化特征客家人不为广东独有,江西等省也有相当比重。客家人之得称,有多种说法,归根结底,应是与原当地土著居民相对而言而得来的。客家先民,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在广东诸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时间最迟,有研究者认为其最后形成的时间在明朝后期至清初这段时间。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

3、民风。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客家民系中,有一种颇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意识,这是客家民系在独特生活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容易趋向于封闭、保守的小生产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此已有所突破。近年来国内外掀起新的客家研究、联谊活动热潮,1994年在梅州召开了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特殊的生活环

4、境,形成了客家民俗的特色。由于迁徙的历史、入居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入粤客家人聚族而居,强化宗族制度。民国时期,客家民系实行宗族管理严密的族长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家族小家庭的制度渐趋瓦解,在农村,大家族观念仍在意识上有所保持,在城市,则已普遍成为现代小家庭而淡化了家族观念。历史上客家人社会宗族制的强化,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各族都重视祠堂的建造。祠堂住处讲究风水,重视堂号家声。客家围屋堂号,或有直书故土祖地,或言志明义,这些堂号的命名习惯与唐宋古俗相承。再就是在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大理围龙屋。土楼建筑多以夯

5、土或土坯砖为材料,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十分坚固,规模巨大。现存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自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兴建了不少土楼建筑。围楼形制依平面布局大体分为圆形和方形。大型圆形围楼高达46层20余米,多达四环。建于清代的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大围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0800平方米。各家围龙屋尤为讲究风水。近代,还出现了传统民居布局而门面装修西式的中西合壁的客家侨乡民居。客家妇女旧社会的客家妇女较少缠足,客家妇女承担田间和家庭的一切重活,富家女子也照样参加劳作。这与潮汕地区的妇女负责在家烹饪、做针线,男人干重活成为鲜明对比。客家妇女的勤劳美德受到中外研究者所

6、赞扬,英国人欧德里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中赞扬说“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但在旧社会客家妇女在家族中地位卑微,这种状况在建国后才得到改变。体育文化客家人豪放、乐天,有多姿多彩的山歌,有尚武的风气,尚武的风气在当代渐演变为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梅县就有“足球之乡”的誉称。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县、兴宁、五华、紫金、博罗等客家人聚居地。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通俗,讲究押韵。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本来简单的旋律变

7、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而且因为在山地唱歌,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汉剧是客家地区流传较广的地方剧种,有源于湖北汉剧、徽班、秦戏班底,湖南祁阳戏各说。客家汉剧传统剧目据称有800多个,完整剧本有300多个,唱、做、念、打(舞)表演艺术丰富,武打戏还把南派武功融于其中。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行,唱腔音乐有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成为广东地方一大剧种。客家地方戏剧还有采茶戏和花朝戏,都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客家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多数为风俗道具舞,较为著名的有船灯、鲤鱼灯、采茶扑蝶、席狮舞、杯花舞等。客家菜客家菜称“东江菜”。口味偏于“浓重”,主料突出用肉类而少用水产,其特

8、色是“咸、肥、香”,重实惠,多吃熟食,喜吃干腌菜。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菜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保留较多的古代中原烹调法。传统菜式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酒鸡、肉丸以及各色酿菜,特爱吃狗肉。客家风味小食以土产的大米、豆类、地瓜、芋等加工制成,将大米碾成粉或磨成浆后,或搅或蒸或煮或烤或炸等不同方法制作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尤具特色。潮汕民系文化特征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

9、,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州帮商人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西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潮汕人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具有敢干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勇于任事、勤俭立业等民系特征,最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由于外出谋生的人多,而生活习俗又有异于本土,为求发展拓业,潮人之间有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明清时期,在国内大商埠多设有潮州会馆;现代,在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组建有潮人社团。1981年组成“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国际

10、性组织,1996年,年会在汕头市举行。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节俗礼仪潮汕民间尊奉的庞杂的神鬼体系中,既有道教、佛教,也有闽越族和南越族鬼神崇拜的痕迹,还有各种土生土长的神灵,地方神灵中,蛇神雨仙备受崇敬,安济圣王、三山国王是主要偶像。潮汕民间信奉的神灵名目众多,时令八节祀神各有对象。祀神时,各地

11、要举行隆重的游神活动,在旧社会,游神活动既是显示地方财力和宗族势力的机会,又是以祭神为名的民间欢乐节。在节俗活动中,农历七月十五的“施孤”活动旧时较为盛行,这与潮人重视纪念客死他乡的乡亲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关系。潮汕地区礼仪风俗,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较有特色的是男女少年到15岁(虚岁)要择日行“出花园”仪式作为成年之礼。婚礼过程有称为“倩娘母”的伴嫁娘,在婚礼全过程中即兴创作婚礼歌(俗称“做四句”)以祷祝助兴。日常服饰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木屐、水布(可作围腰、汗巾、裹物等多种用途)以及妇女打髻(发髻)。这些习俗在当代也已日渐式微,唯于舞台上还可见到各种打髻发式。潮州戏曲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剧

12、种。潮剧渊远流长,在潮安县出土的明宣德年间剧本新编全相志孝刘希必金钗记,是国内出土最古老的南戏演出本,戏文语言中已加进一点潮州方言,这是南戏、正字戏传入潮地后开始发生地方化的本子。明末清初潮州戏渐趋成熟,至光绪年间为鼎盛,有200家潮州戏班。在潮汕民间旧时还流传着用潮汕方言诵唱的说唱本子,称为“歌册”。潮州歌册广泛传诵于妇女间,现存歌册最早创作年代为明代。歌册的体裁为两类,一是传奇故事体,一是歌行体。潮州歌册刊刻在清代甚盛,现存传统本子有数百部,流传至东南亚及内地,流播甚广。潮州音乐潮州音乐既有传统古乐之遗制,又有本地的创造发明,形成一个成熟、丰富的多乐种、多形式的地方音乐。由于符合潮人对音乐

13、的欣赏习惯和心理素质,不仅在文娱演出、节俗礼仪活动中广泛应用,而且以“闲间”、家庭合乐等方式融入民间的日常生活中。潮州大锣鼓以其花式丰富、气势磅礴而著名,列为中国三大锣鼓之一。潮乐中以椰胡为流传最广泛、民众最喜爱的特色乐器。潮州筝艺是当代中国古筝的一大流派。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之兴盛与游神赛会活动有密切关系,因而分为游行舞蹈和广场舞蹈。游行舞蹈有扮涂戏及鲤鼓队后的担八宝等。广场舞蹈以表现人物为主题的英歌舞,被誉为“北有安塞锣鼓,南有潮汕英歌”。广场舞蹈以仿动物动作的传统的“舞龙”、“舞狮”的民间活动经久不衰。工艺美术潮汕地区是中国工艺美术10个重点产区之一,1990年被轻工部定为4个产区之一。潮

14、汕工艺美术品类丰富,其中最具盛名的是瓷艺、刺绣和木雕。潮汕地区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其陶瓷以瓷质洁白、造型优美、釉面光洁、式样典雅而驰名中外,以独创的通花瓶和瓷花最具特色。枫溪工艺陶瓷1996年出口额达1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潮州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两大民间木雕体系。潮州金漆木用于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以及案头摆设。表现题材一是以人物为主体的民间传说、戏剧历史故事;一是珍禽瑞兽、花果虫鱼,尤擅于表现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的花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蟹篓。当代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陈舜羌及其子陈培臣先后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了大型金漆木雕挂屏。当代潮绣名师有

15、林智成、蔡玩清。1982年潮绣钉金垫浮绣九龙屏风、金绒混合绣吹屏引凤均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近代以来,在潮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特种材料或吸收外来工艺手法,发展为珠绣、抽纱等新的绣种,在60年代,又发展了通锦绣的新品种,更显清雅清丽的高贵风格。潮州饮食潮汕人有别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别喜爱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品、喜爱以腌制品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蚝烙、肉丸等)。潮州饮食最为出名的是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潮州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由潮汕原来独有的菜式与按潮汕味加工改造了的菜式所构成的一个开放的体系。潮菜较多受闽菜所影响,同时又受到广州菜等外

16、地菜的影响,汇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家。制作精细的潮菜菜式中,不仅有着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乏粗菜精制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芋头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潮菜具有选料广而重海鲜、制作精而重清淡、佐料多而重“合味”的主要特点,而且宴请进食中讲规矩而又重人情,渗透着礼仪文化。潮州工夫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茶艺。从茶具、茶叶、用水、冲泡到品尝都十分讲究。茶具用宜兴茶壶或盖瓯及小瓷杯,茶叶用乌龙茶,冲泡有包括纳茶、候汤、冲泡、刮沫、淋盖、烫杯、洗杯、筛点等步骤,高冲低筛,操作严谨。品尝还重在慢饮细酌。民居建筑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