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821841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马克思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马克思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马克思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看到运动的绝对性而没有看到静止的相对性,是错误的,是诡辩论,因而是形而上学。首先运动是绝对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正确的。因为河流在不停地流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说明事物都是不断运动的。 而静止是相对的。人不能一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绝对错误的说法。这句话不承认事物有某种稳定的状态,是把河流看成是绝对运动变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错误。2、“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它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从特定的具体事物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它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因此是近似正确的认识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P100。(搞清楚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要素的影响)错误的 应该是生产工具

3、4、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P105错误。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5、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正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剖析,作了具体实证的证明。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

4、生产方式的特点,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否定的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证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论述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在继续发展,这种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就越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充分的条件,也提供着更充分的实践证明

5、。6、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正确的。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实际存在的是各种特定的,具有质的差异的“实物”,人们可以通过感觉感知它们;而物质本身并不是感性存在物,它是从各种特定的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用以把握各种实物的共同属性,所以人们只有“通过认识个别的物”相应地认识“物质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6、西而已”。 正确。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8、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P44、9、构建社会主义

7、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P44、46正确。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0、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确。马克思认为,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哲学不过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关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如哲学家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所存在的分歧,也就是唯物还是唯心的分歧。而以往一切旧哲学存在共同缺陷,在于它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即只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但是,“(哲学的)

8、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的最终归宿应当是指导人们的实践,就是哲学不但应该具有理论性,更应该具有实践性,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1、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物质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

9、、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12、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正确。列宁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教导人们对实践标准也必须作辩证的理解。具体说来:第一,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不可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一切认识,因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矛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一个真理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实践的检验才能证实、补充和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第二

10、,上述情况之出现,是由于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存在着确定和“不确定”的矛盾,人类的实践总是具体的实践,受到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因而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在其发展的一定水平上不可能无条件地、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一切理论和假说。第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才有可能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认识论划清界限。13、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错误。价值评价是一种具有客观性内容的认识活动,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在现 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

11、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14、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正确。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人才是社会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作为三大实体性要素构成的一种有结构的系统。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之所以是“第一资

12、源”,首先就在于它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要素,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另外, 人才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人才之所以是“第一资源”,也在于他们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先进文化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文化军队的主力军。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立者。文化也称之为人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成果的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就是先进文化战胜、取代落后文化的过程。15、假象就是一种错觉。错误。从哲学角度看,假象与错觉是相互区别,不能互相混淆的。 假象不等于错觉。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表现,是

13、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是站在客体角度来看问题,属于客观的范畴。与真象相对,都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反映。 错觉即错误的感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个别特性的错误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是站在主体角度看问题,属主观的范畴。 但二者是不同的。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事物。 其次,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它可能是假象迷惑的结果,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致。作用不同。假象掩盖事物的本质,但透过假象,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依据错觉,人们就会犯错误。 分析题1 、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P160 由于延长工作日会遭到工人的反抗,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着严重的局限。因此,资本家逐渐地、更多地采取了另一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即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为了易于学生理解,将采用框图的形式说明这个问题。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如下列步骤所示:(1)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2)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3)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必须提高相关部门劳动生产率; (4)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