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204205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心若止水 笔胜游龙 解读幺喜龙书法新作三体六格乾隆盛京赋幺喜龙者,沈阳人也,1950年生,11岁学书,临池创作至今不辍。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誉幺喜龙书法乃骨秀之作,外观雄伟而内有秀骨,沉着而痛快,骨稳气凝。其时,正逢幺喜龙捐赠书法巨作古文观止与辽宁省博物馆,陈传席观展有感而为文。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尾声,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历史性夺冠。当天上午,记者在位于沈阳市和平北大街的曹继武先生工作室,采访了幺喜龙先生。谈到这次书写盛京赋,幺喜龙说,曹继武先生推荐将盛京赋作为创作素材,我认为这个选题非常好,就用三种书体、六种书格把它表现出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美

2、术出版社出版了“大红袍”,这个书的影响不小。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代郑板桥这首题竹诗,切合现代书法家幺喜龙,郑燮所写的四十年,到幺喜龙这里,要改为五十五年。今年盛夏,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幺喜龙(第二卷)问世,这卷“大红袍”收录的作品是幺喜龙集草、隶、行三种书体,绢、宣交替六种风格创作书写的262条幅书法乾隆帝所作盛京赋。可谓乾隆一赋,喜龙六书,第二卷“大红袍”,妙法天成。观读其书其作,收放有度,抛接无痕,气势如虹,书家几十年功力,跃纸盈眼入心。幺喜龙不喜言谈。说到创作,他说就是在心平气和中平静完成了作品。他说的这个心如止水的创作过程,历时一年是完全

3、意义上封闭的一年。记者:一年的书写过程中,您有什么挺难忘的?幺喜龙:就是心平气和,坐在家里,封闭一年时间,平静地就完成了盛京赋的创作。我用了三种书体,六种风格。绢那部分作品的笔法、写法完全是传统的。宣纸这部分作品,是表现我个人风格。这组作品是262 条屏,每一条屏高一米八五,宽是半米,应该说是个大部头创作。我个人也没有什么非常激动的情节,就是非常平静地写。写完以后,我想,在这个时代,出现了我写的六种风格的盛京赋,它在历史上将永远存在,有人说,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曹继武:当初沈阳印制出版盛京赋,作为对外交往,介绍沈阳的一件礼品,主要是书籍,不是书画作品,真正的书法作品,还没有。幺喜龙先生用一年时

4、间,创作了这个书法作品。幺喜龙的第二卷“大红袍”作品集,是盛京赋的专集,书法界业内,对幺老师的创作非常认可,一方面是对创作内容的认可,一方面是对同一篇文章用了草、行、隶三种书体,每种书体又分为绢本和宣纸本两种风格书写的艺术追求的认可,由此看来,幺老师是下了苦功夫的。从沈阳的角度,幺喜龙先生书写的盛京赋是宣传沈阳,把历史的东西,拿到现在,展示沈阳地域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同时,艺术家的影响,在当代,也在后代。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的作品,过若干个世纪,仍被历史接受,跨越时间。我感觉,幺喜龙的作品,也应该是这样。记者:谈谈您将巨作创作出来之后是什么心情。幺喜龙:我感觉只是作了一件实事,把

5、字写出来,以这种创作形式贡献给社会。记者:落笔时就想用这种方式、形式书写吗?曹继武:幺老师创造了自己风格的草书,专业性太强,大众不容易认出来,当初研究时,就考虑到选一两种字体,让大多数人能看明白。就选了隶书、行书,这样普通人也能看懂了。这两个字体的作品,也有幺老师自己的风格。大家看作品之后,感到非常惊喜,能看懂,而且字越看越漂亮。幺老师花一年时间出的这个作品,是精品、是巨著,是被业内人士、专家认可,老百姓也认可的作品。记者:现在这组作品在展吗?幺喜龙:没有。初定今年10月27日到11月12日在沈阳故宫展出。我的创作里面也没啥故事,就是非常简单,曹先生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沈阳市也非常重视,我看了这

6、本书也非常高兴,我进行了艺术创作。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完成了乾隆帝盛京赋这个作品,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沈阳,若干年以后,会有人坐下来研究这段历史,和我书写的乾隆帝盛京赋,由后人慧眼评价、议论。记者:您的作品风格突出,辨识度高,这个作品与您从前的作品比较,您有什么体会?幺喜龙:那么多书法家,他们的风格,我都能借鉴到,包括我个人追求怎么变法,在这本书中,基本上都展示了。记者:就是集大成。幺喜龙:应该说,我个人的功力,在这本书中,都表现出来了。第一本大红袍我写的是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涉及11万多个汉字,每个汉字,形成规范的草书,是留给后人的一件作品,历史上也会永远存在。写古文观

7、止的第一件作品,我是用传统笔法写的,就是在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那份。后来我用宣纸,加入我个人的笔法,加入我个人的创作意图,再创作了一下,就是已经出版的第一卷大红袍。现在,我把盛京赋完成了,这个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件作品。我想将来后人也会研究这本书。一件事一件事,我就是认真去做,不能编故事。曹继武:作品就是故事。努力生产出优秀的作品,就是故事。幺喜龙:到目前为止,我作这两件大作品,一个是古文观止、一个是盛京赋。这两个事完成了,我个人感觉也非常幸运。记者:您每天写书法多长时间?幺喜龙:10来个小时。平时,我到哪去不爱说话,问我沈阳哪条街道,我也不知道。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我就拿起笔了。中午,午睡两个小时。

8、从年轻时就保持这样是生活习惯,晚间到10点。写字、看书。记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书法?幺喜龙:学书法比较早,11岁开始学书法。我生在沈阳,长在沈阳,是本土书法家。以这样的身份去完成盛京赋,意义是不一样的。记者:您开始学习书法是跟老师学,还是临帖?幺喜龙:就是临帖。后来接触一些名家、书家,沈延毅老先生,冯月庵先生,霍安荣先生能者为师,我没拜谁为老师,你有长处我和你学,你给我指导了,我接受,可是我不拜你为师。曹继武:将众家之所长,融入自己的作品。记者:在书法史上,和幺老师作品风格很像的人也很少吧,幺老师的艺术创造力非常强。幺喜龙:我临王羲之的作品,临一段时间,我掌握了他的结构,笔法,按二王的派系

9、写下去,这是正脉、正统的。然后是颜真卿,我学颜真卿,颜真卿的我掌握了以后,我就学柳公权我研究不同时期的古人,他们的风格啊、创作意识啊、笔法啊,包括提、按、抛、接这些变化,掌握以后,我再往下学。我的作品里面,可以找到这么多的古人。一路走来,我有自己的追求、想法,在作品中都用进来了。记者:您形成现在的风格,大致经历了多少年?幺喜龙:50多年。我这50多年就是坚持一份心思追求书法。创作的时候也非常神奇,有些感觉也非常微妙。 记者:您现在带学生吗?幺喜龙:不带,我这个精力,也带不了。记者:您这些年就专注于创作,实际上也是创新,到了一个开宗立派的程度。幺喜龙:我捐赠给辽宁博物馆的古文观止,这套作品展览,

10、有人请大评论家陈传席来,他到辽宁博物馆以后,在外面看了3 个小时墓志铭这类东西,后来走到我这个作品展馆,进馆以后,他问,这个展标是谁写的?我说我写的,他说。哎呀,我以为是集字呢,应该出自名家,但是我没看到过名家谁写这样。他看展以后,写了一篇文章,说好书法是学问养出来的,那篇文章影响相当大。后来,我到他家,他说,你给我指导指导呗,我就拿笔给他做示范,他说,笔在你手中,运用自如。我认为,要把字写好,一定要抛接好,抛接就是贯气,就是上一笔抛下来,底下这一笔要接住,贯气,这个一定要把握住。再一个就是写行书,或者是写草书,必须用楷书的笔意去写,否则的话,你的作品没分量。记者:您说的心静也很重要,您作这样

11、的长卷作品,几乎没有笔误。幺喜龙:对。像我写的古文观止,从开卷第一个字,到我收尾的最后那个字,谁看都是一天写的,中间没有停顿。如果功力不够,根本接不上。我写这个古文观止,走四里地,就是走四里地你才能把这个作品看完。前边的字,和后边的字,看上去是同一天写的,中间谁也找不到接的痕迹。怎么停的,今天在这个位置停下了,明天怎么接,如果功力不行,接不了。我创作中不存在接的问题,拿笔就有,从头到尾,到最后,四里地那么长,谁也看不到痕迹。那几件作品,坐下来创作,都是半年,不然写不完,靠的是真功力,这次的盛京赋,也是这样。南京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刘传铭先生在评价幺喜龙巨作古文观止时写道:幺喜龙用笔收放有度,提按铿锵。力不分轻重,墨不分枯润,气不分断连,情不分浓淡,一以贯之。我们看到,幺喜龙先生的笔意、功力,在盛京赋创作中,再次得以升华和提纯。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赵威 王晓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