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8828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明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建设生态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着眼长远,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07年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三明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启动了生态市建设。2011年11月,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得到省政府批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是三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十二五”目标的重要着力点

2、和基础保证。为了有力有序有效地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率先全面建成生态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以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水、森林、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绿化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环发2007195号)、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4)、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2011)、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三明生态市建设总体

3、规划纲要(2007)为编制依据,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加强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是引导和推进三明生态市建设的行动指南。第一章 生态市建设的进展情况一、生态市建设取得的成效“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认真实施三明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围绕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生态效益型经济加快发展。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壮大生态效益型产业。全市共淘汰小火电机组35.

4、8万kw,关闭小煤窑60万吨产能,淘汰落后冶炼产能50万吨,落后造纸产能1.73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934万吨,同时,发展高新技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1591万吨、推广应用电机变频调速、低温余热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能量系统优化等新技术。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30家,累计已审核验收合格企业101家,其中21家通过省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有11家企业和2个园区列入省第一批、第二批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全市已有40多种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建筑市场上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材料在民用及公共建筑领域推广应用率达到85%,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面积约49.52

5、万平方米,比增116.81%;资源产出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市单位GDP能耗降至1.751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9.7%,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比2005年下降6.4%,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为0.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4.61%。-资源保障体系日益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229.6万亩,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8%,名列全省前茅;16.2万公顷(243万亩)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107个乡镇集中式地表水饮

6、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并经省政府批准,完成县级以上20个饮用水源地和乡镇116个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建成县级以上10个水源保护区和建制镇44个水源地12.1公里围网、172个标志牌,实施水源地整治项目20个,搬迁或关闭水源保护区内企业16家;金属类矿产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均提高到80%左右;划定生态公益林47.61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27.0%,建成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4个、省级7个)、自然保护小区1060个、森林公园20个(国家4个、省级14个)、风景名胜区7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是全国全省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受保护地区占全市国土面积比重达12.29%。 -城镇(乡)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改

7、善。2010年,全市SO2和COD排放量为5.76万吨和4.62万吨,比2005年分别下降29.97%和1.7%,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辖区三条主要水系1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99%,较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沙溪12个断面水质达标率98.6%,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金溪、尤溪水质达标率100%;三明市区和永安市区空气质量API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比例)分别为90.1%和99.7%,辖区各县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比例)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9 平方米;城市(含县城)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

8、3%和91.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顺利启动,完成103个乡镇、1146个建制村的“家园清洁行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万亩。拥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52个、省级生态村23个。 -生态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到2010年底全市建成堤防总长827.25公里,其中,城区堤防256.78公里,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区防洪能力已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的下限,中小洪水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完成了11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重点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基本建成覆盖全市2.3万平方公里的的洪水预警报系统,建成47

9、0座水库(大型4座、中型37座)、总库容47.7亿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能力26.6亿立方米的蓄水工程,有效缓解了缺水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完成了一批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加强了森林防火指挥、监测预警、火情传输体系建设,提升了各级政府的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的拓展,气象台站基础设施面貌不断改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分级技术保障初步形成,气象预测预报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0%以上;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等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逐步推进,地震监测能力达2.0级,烈度速报网能在5分钟内确定地震烈度分布;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县、乡(镇)动植物疫病

10、监测与防治网络,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林水产疫病得到有效防治;初步建成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报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乡信息的及时共享互通。通过覆盖全市山地丘陵地区1000多个村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地质灾害防范能力明显增强。 -科教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科技支撑生态市建设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更加完善。科学发展观得到深入贯彻落实,逐步成为引领各级各部门决策、执行、监督的重要指导方针,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水务管理、森林管理等环保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环保执法得到加强。实行环保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度,每年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

11、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环保执法得到加强。全社会生态文化意识明显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生态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十一五”生态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生态市建设与国家生态市标准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一些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仍存在高消耗、高污染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不协调,能源消费结构尚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等问题依然存在,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较低,林分质量不高,

12、生态系统功能不够稳定,整体防御能力不高,流域森林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仍然较为脆弱,局部地区生态治理任务仍然较重;园区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等资源开发造成水土流失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破坏依然存在;局部地区还在在着重金属(铅)、化学污染等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城市噪声、扬尘、机动车尾气、饮食业油烟污染仍然突出,成为最主要的环境扰民问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待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仍不适应,环保执法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还有待提高,等等。表1:三明市生态市建设“十一五

13、”指标完成情况序号名 称单 位国家指标指标属性2010年完成情况完成情况 经济发展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8000约束性指标6949 2第三产业占GDP比例%40参考性指标33.503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9约束性指标1.7514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20约束性指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00.555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100约束性指标100生态环境保护6森林覆盖率%70约束性指标76.8达标7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17约束性指标12.298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达标达标9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城市无劣V类水体约束性指标达标达

14、标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千克/万元(GDP)4.05.0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约束性指标6.0955.481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约束性指标100达标1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5约束性指标73工业用水重复率8084.61达标13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约束性指标达标达标1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9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约束性指标91.260达标1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11约束性指标12.5达标16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3.5约束性指标社会进步17城市化水平%55参考性指标5318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90参考性指标第二章 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立足点,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步伐,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增创三明生态发展新优势,为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二、基本要求-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生态市建设的战略导向。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内在的需要,要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生态市建设的主题,并在建设生态市中实现跨越发展。同时,正确处理好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