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1讲义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8583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1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游褒禅山记1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游褒禅山记1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游褒禅山记1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游褒禅山记1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1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1讲义(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若耶溪归兴 王安石 若耶溪上踏莓苔,兴罢张帆载酒回。 汀草岸花浑不见, 青山无数逐人来。,注释:若耶溪:又名浣纱溪,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 相传春秋末越女西施浣纱于此。 莓苔:草莓和青苔。 汀草岸花:语本五代顾复河传:“棹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草共依依。”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逐人来:随人而来。杜甫诸将五首之五:“锦江春色逐人来。”,赏析: 这首诗为王安石鄞县任上(10471050)过越州时所作。 诗的首句写游兴,第二句转写归兴。张帆,见顺风;载酒回,见醉翁之意不在酒。三、四句写归兴所在。汀草岸花,虽曰丰茂繁丽,未必无情,而游者浑然不见

2、。所见者,乃青山无数;又不独青山无数,且又随我而归。李太白敬亭山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是不厌,而安石之与若耶山,不仅不厌,更相随而归。这种拟人化手法,赋予若耶山以人的眷恋之情;虽未直写作者对青山的眷恋,而人情自在其中。 不见溪头花草,只见溪上青山。个中情愫,足堪体味。,(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3)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孤桐)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5)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半山春晚即事),(6)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

3、有。 (甘露歌) (7)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咏石榴花)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9)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10)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浣溪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著有临川先生文集。除字说钟山日录两书已经散失外

4、,尚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从本文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答案: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这里是人的名字,答案:1.尽 / 禁得起,能承担 优美的 / 胜利 2道路 / 说出 风尚/道义/道理 3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代词,那,指代慧空禅院 代词,那些 代词,他们 代词,自己 副词,难道,加强反问语气,答案:1.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2名词作动词 命名 3名词作状语

5、从旁边 4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 5形容词作名词 险峻僻远的地方,答案:1.不平常 2.的原因 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 3.到了,五、指出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译文:_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译文:_ 3有碑仆道。( ) 译文:_ 答案:1.判断句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墓前修筑的房舍。 2状语后置句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3省略句 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王安石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

6、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探究: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

7、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1第

8、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答案: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答案: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9、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答案:“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答案: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

10、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奋斗者历尽

11、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为文“务为有补于世”的原则。这篇游记的写作特点是:一、把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前后照应,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部分是记叙部分的照应,记叙部分为议论部分设

12、伏;二、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重点写游华山洞的经过和体会,着重记叙游后洞的经过。在阐述“志”“力”“物”三者关系时作者用墨如泼,而在阐述“深思而慎取”的道理时,却又惜墨如金。这种写法,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在这篇游记中,作者借游褒禅山的经过,说明无论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他事情,都要矢志不渝,尽力而为,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和讲究方式方法,“深思而慎取”才能成功。文章强调了“志”,同时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这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该肯定。另一方面应看到,他的“志”当然是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思想范畴,这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志”是无法相比的。,另外,他的“深思”和“慎取”这种严肃认真的从政和

13、治学态度是应该肯定的,但也应看到他的“深思”和“慎取”基本上也没有离开书本知识的范畴,这是他的阶级局限。 适用主题:“努力”“最好的风景”“自信”“盲从”“成功的要素”等相关的话题。,尽吾志也 不是每一朵鲜花都可以成为果实,但如果一朵鲜花,他沐浴阳光,汲取雨露,尽其力量却依然没有成为果实,他尽力了,可以无悔了。 王安石,一朵没有成为果实的花。 大宋王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面对国库的日益亏空,国力的日益下降,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一个书生,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变法的大旗。他要兴修水利,他要方田均税 ,他要整顿太学,他要整顿的俨然是一个封建制度,是在虎口拔牙。然而他做了,亦无悔了。他失败了,但历史没有

14、记住大宋皇帝,却记住了他。,王安石变法,没有果实,但王安石尽志了就是一朵开不败的花。 荆轲,亦是一朵没成为果实的花。 秦国强盛,无人与之抗衡,但,为了一个国家,为了一国人民,他,还是走上了那条不归之路。秦国的宫殿,檐牙高啄,士兵手里的矛戟,寒气逼人,嬴政的眼眸,让人不寒而栗。他,没有退却。当图穷匕见的那一刻,他注定了失败。然而,他做过了,尽志了,亦无悔了,从此,他达到了令后人仰视的高度。 荆轲刺秦王,没有果实,但荆轲尽志了,亦是一朵不会衰败的花。,王安石,荆轲,他们都尽志了,所以,他们是历史这棵大树上永开不败的花。 我们,也即将面临人生的转折,没有人可以预测我们是不是可以成为果实,然而,不管结

15、局如何,我们会全力以赴,尽我志也。 力足以至者,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所以,尽管不是每一朵鲜花都可以成为果实,但我们仍要做最鲜艳、最芬芳的那一朵,因为我们沐浴在阳光下,成长在雨露中,我们没有权利怠惰,我们应朝着太阳,坚持自己的方向,尽吾志也。,尽吾志也,虽败亦犹荣; 尽吾志也,无果亦无悔; 尽吾志也,生命亦发光; 尽吾志也,虽不会都成为果实,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亦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点评: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虽然能激人立志,但是也须辩证的看,光有志而不尽志,那事能成吗?当然,没有志,也无所谓成

16、与不成了,但有志而脱离了实际,则事也难成;有符合实际之志,而无恒心身体力行,则事也不一定能成;只有立定切近实际之志,加以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双喜临门 江南人家结婚,都通行贴红双喜字,为啥要贴“囍”?传说这与北宋宰相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 那一年,王安石二十二岁,正值大比之年。他赴京赶考,为了方便,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东舅父家中住宿。刚来到东门,忽然看到马员外门前熙熙攘攘,挤满了人。他抬头一望,只见门楼上悬挂着一只大彩灯,上书一副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王安石摇头吟毕,不禁拍手称好:“好对呀好对!”这时,旁边站着的一位老家人连连向他作揖:“哈哈,这上联已贴了好几个月,至今尚无人对出,相公既说好对,请你略等片刻,让我进去禀报我家员外知道,一定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