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风波课件 鄂教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8266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风波课件 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风波课件 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风波课件 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风波课件 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风波课件 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风波课件 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风波课件 鄂教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七 风 波,1.理清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的线索。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人物形象意义。 3.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理解它所代表的时代意义。 4.初步领悟小说的内涵、主旨,学习探究的方法去理解作品的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5.联系课文后的附录文章,对作者进一步的认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点击图片播放视频,【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走近作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代表作】,乌桕 大赦 搡 心坎 怄气 黯淡,字词积累,ji,sh,n,kn,sng,u,【大赦】国家依法对全国犯人(除某些例外) 一律实行赦免(减轻或免除刑罚)。,【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永远 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飞黄腾达】比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飞 黄,传说中的神马名字。,【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 后果。,说说“风波”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以及哪些人卷入了“风波”。,整体感知,时间:,张勋复辟期间(1917年前后),地点:,鲁镇,人物:,七斤、赵七爷、九斤老太、七斤嫂、六斤、八一嫂等,原因:,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

3、中激起的风波为题材的。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船夫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剪去,可是在张勋复辟的时日里听说“皇帝是要辫子的”。便因怕坐牢杀头,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有改变,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七斤,普通村人则围观看热闹,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龙庭,也就一切归于平静。张勋复辟事件在农村引起如此一场风波,很快就平息。,抓住小说情节结构,复述故事内容。,起因:,七斤因“皇帝坐了龙庭”自己没有辫子而烦恼。,发展:,赵七爷出场胡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引起七斤夫 妇的恐慌。,高潮:,土场上村人们的种种表现,七斤几乎陷入绝境。,结局:,描写十多日后七斤从城内回家,得知皇帝不坐龙庭的消息

4、, 一切复归原状。,尾声:,不仅一切复归原状,“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而且“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暗示社会更加黑暗、愚昧、落后。,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具体感知,本文的线索是辨子事件,九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她是一个不满现实、向往过去、顽固的保守派人物。,分析开头的场面描写的作用。,“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逐渐减少了炊烟”,充满了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跟结尾相呼应,对辨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朗读小说最后一段,说说这场风波对村庄有什么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1)“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给他

5、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这尊敬与他在风波高潮中的待遇正好相反,两种不同的情景,正说明农民对于究竟该不该剪发毫无认识,对于革命毫无所知。,(2)“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伊虽然新近裹脚一瘸一拐的往来。”,他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着,甚至六斤也已裹起小脚,继续走七斤嫂与九斤老太的老路,他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潭。,这种结果暗示了辛亥革命给这村落带来的影响只是像辫子风波那样,起一阵微澜,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 显然这一结尾,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起了重要作用。,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七斤:,(1)“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的确已经是一

6、名出场人物了。”,细节描写,展现了无知,落后的一面。,(2)“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七斤的愚昧,脑子里没有一点点民主主义觉悟。,(3)“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动作、心理活动描写,七斤十分害怕因为没有辫子丢掉性命,显示了愚昧无知的一面。,他是辫子风波的主角,他的身份,经历与一般农民有所不同,几乎每天进城,眼界宽些。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只是在城里勉强被人剪了头发,见识却未长,仍然是一个愚昧无知,不觉悟的农民形象。见识稍多的七斤尚且如此,一般农民也决不会有高于七斤的觉悟程度的。这一形象无疑表明

7、辛亥革命未能使农民觉醒。,(1)“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细节描写,没有剪的辫子实际是他封建观念的象征;叹息赵子龙则是反对辛亥革命,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的表现。 突出了封建遗老赵七爷的反动本性。,赵七爷:,(2)“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竹布长衫的描写揭示了这个人物不仅反动而且凶险的性格特征。,(3)“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却有些生气了”“忽然转入乌桕树后扬长去了”,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了赵七爷的愚昧封建、装腔作势的性格。,因循守旧,落后无知且粗野泼辣。,七斤嫂:,

8、热心善良,然而在风波中却受孤立。,八一嫂:,极其守旧,看不惯任何新事物而整天唠唠叨叨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九斤老太:,写法探究,1.以小见大的总体特征。,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2.巧妙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小说紧紧围绕“辫子”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以“辫子事件”、“辫子风波”为中心,依次交代了由辫子引发的这场风波产生、发展、高潮直至平息的整个过程。 风波的很快平息,显示出当时的革命在中国农村并未受到多大触动。,小说开头有关水乡民俗的

9、场面描写,与最后颇具暗示性的结尾相互呼应。 使小说结构在形式上非常完整,而且对揭示当时农村封闭、保守、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映深刻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七斤: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 赵七爷: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 七斤嫂: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 八一嫂:心地善良; 九斤老太: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家典型。,4.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1)细节描写,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画人物。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

10、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七斤为没有辫子发愁时“忘却了吸烟”的细节,形象刻画出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 写赵七爷一会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刻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2)对话描写,如赵七爷关于“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言论,七斤叹着气所说的“我没有辫子”一类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斤嫂的“恨棒打人”,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传神的效果。,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一幅“田家乐”的风景图。 这些

11、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3)环境描写,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 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 六斤“新近裹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4)象征手法,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辨子风波的记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封建余孽仍在向农民肆虐,农民愚昧落后,还处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同时告诉我们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一、“辫子”危机的起因,二、危机意识的深化,故事高潮,三、危机消除,风波结束,实现革命必先唤醒民众,风 波,板书设计,人物形象 多样手法,四、象征寓意深化主题,随堂练习,综合阅读鲁迅自传、论鲁迅和有的人三篇诗文,回答问题:,1.读鲁迅自传找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有关内容。 2.读论鲁迅回答,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从论鲁迅中找出与“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