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爱荣13年秋八上语文教案文档(2)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79692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邱爱荣13年秋八上语文教案文档(2)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邱爱荣13年秋八上语文教案文档(2)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邱爱荣13年秋八上语文教案文档(2)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邱爱荣13年秋八上语文教案文档(2)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邱爱荣13年秋八上语文教案文档(2)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邱爱荣13年秋八上语文教案文档(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邱爱荣13年秋八上语文教案文档(2)(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庄中学自主学习导学案姓名:学科:时间:第1 课时课 题桃花源记时 间学 习目 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重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学习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1、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

2、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

3、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 )3、重点词语释义。为业:缘:夹岸:杂:鲜美:异:穷:舍:豁然:开朗: 平旷:属:怡然自乐:悉:所从来:咸:问询:先世:妻子: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告: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6特殊句式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一)感受桃

4、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课后反思】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2 课时课 题桃花源记时 间学 习目 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

5、语及文言现象。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重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学习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自主练习】(一)阅读课文,答文后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缘: 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

6、的人们进行了描写?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 详:_ 2既醉而退 既:_

7、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9“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10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11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当堂检测】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渔人甚异之 ( ) 具答之

8、( )复前行,欲穷其林( ) 欣然规往( )诣太守 ( ) 未果,寻病终( )参考答案(自主练习)1、沿着 整齐的样子 2、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豁然开朗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7、知道,详细地知道 已经 8、D 9、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环境箫然 不蔽风日 10、“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当堂检测)1、陶渊明 东晋

9、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感到诧异 详细 走尽 计划 到、谒见 实现 4、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课后反思】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3 课时课 题陋室铭时 间学 习目 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学习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10、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一)、导入: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二)、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

11、。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三)、板题并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四)、朗读并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德馨(xin) 苔痕(ti) 鸿儒(r)案牍(d) 调素琴(tio)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

12、偶句。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 没什么学问的人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 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六)、整体感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