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0817940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许、郑、陈等很可能是( ) A以氏族为姓 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2、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但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3、西周的

2、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商代方国林立,西周则有许多诸侯国。然而,商代的方国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西周的诸侯国则多是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 )A商王位卑与方国首领地位平等B周王能够完全控制各个诸侯国C商周两代行使王权的强弱差异D血缘关系开始影响国家的政权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5、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

3、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家长和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正室居住,西侧为卑,偏房居住。此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思想内容( )A宗法制 B分封制C礼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6、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2003年3月1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之“天子驾六”。关于“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在于( )A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 B修

4、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C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 D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 7、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 )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8、墨子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 )A打倒封建阶级B推动士阶层兴起C加速社会流动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是( )A希望皇权

5、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B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专制D废除丞相和中央及地方官员世袭制,选贤任能10、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丞相李斯长男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弗能下。当时的李由( )A.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B.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C.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国家的封地D.享有世袭的职权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11、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

6、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12、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13、有学者在研究汉朝某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

7、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推恩令 D察举制度14、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 )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15、卢肇 ,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第,有奇才,以文翰知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政府定期举行恩科来选拔人才,卢肇及第当年的政府恩科考试方案,其

8、可能的工作程序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16、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唐太宗思虑科举制(   )A.缺乏有效监督机制B.忽视对品行的考察C.未能提高行政效率D.考试内容脱离实际17、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

9、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18、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出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19、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

10、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20、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21、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

11、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22、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大臣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A参与议政B监察百官C参与决策D遵旨承办23、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理念是( )A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B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提高政府的办事

12、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24、 “波利斯”(polis)”的英译“city state”,即城市国家转译而来的。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的结果。据此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   )A小国寡民B独立自治C公民集体D城市国家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材料二:宋初,科举考试受唐代重诗赋风气影响,进士考试主要取决于诗赋文

13、辞。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科“不得只于诗赋进退等等,今后参考策论,以定优劣”。庆历时期,规定进士考试分三场,首场试策,次场试论,终场试诗赋。在考试过程中,凡试策不过者,就没有资格参加第二、三场考试。策论被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促使宋代文人在备考、应试、试后都格外重视社会现实,并全力投入时文的学习和写作,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摘编自宋莉洁心怀天下进退皆忧从科举制度的变化看宋代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材料三:清代科举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之句,做八股文章要求所论内容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并且对文章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和声调急缓都要相对成文,对文章的字数也有限制。乾隆时,根据皇帝个人喜

14、好,科举考试内容增加试帖诗和楷法。由于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一个童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由生员、举人、贡士到进士,从而取得官职俸禄,所以总有一些考生试图从中投机取巧,清代时“怀挟夹带”“冒名顶替”“枪替代考”等作弊手段,已不胜枚举。摘编自张小锐清代科考积弊与清末科举改革(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及意义。(9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弊端。综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认识。(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其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 隋唐时期和宋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