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7706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吉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吉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吉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吉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 鱼我所欲也课件 语文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文学常识 背景: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相当有名的章节,是孟子对他主张的“人性本善”的进一步辩论。孟子主张性善,是因袭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他认为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也就是说,人的本性虽然善,但有的时候也会迫于情势与欲望作出非善的行为来,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失之。”这是在讲“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是天生的,是人人皆有的。贤者和愚者之所以不同

2、,是因为贤者“求之”所以“得之”;愚者“舍之”,于是“失之”。,生字注音 箪(dn) 蹴(c) 苟(gu) 屑(xi) 羹(gng) 兼(jin) 丧(sng) 弗(f) 焉(yn) 妾(qi) 甚(shn) 而(r) 辟(b),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第一段: 第一句话用鱼和熊掌作比喻,引出第二句中的“生”和“义”,进而提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第三句“生亦我所欲”到“所欲有甚于生者”,作者采用假设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舍生取义”的重要性: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有比死更厉害的,所以有能够导致我死亡的祸患

3、,我却不躲避。这里所说的比生命更重要的就是“义”,而比死亡更厉害的则是“舍义取生”即“不义”。在战争年代,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生忘死的革命志士属于前者,而那些卖国求荣的人则属于后者。结尾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承接上文告诉我们“义”的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者”能不丢失。本段逐层深入地证明了论点。,第二段 作者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义”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穷人不受嗟来之食和万钟俸禄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再一次证明了论点。 结构分析 第一段: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者也。 对中心论点进行说理性分析。 第二段:穷人不受嗟来之食与万钟俸禄不能接受的

4、两个事例形成对比。 告诉人们不能失去本性。,如何理解“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 孟子主张性善,即“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善”就是人的本性。而“本心”就是人性中原本善良的东西。,按要求完成下列的语段分析: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5、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本文选自鱼我所欲也。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故患有所不辟也( 担心 )(“辟”通“避”,躲避) 贤者能勿丧耳(丢失) 3.将此段文字划分为三层(在文中标出)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舍生而取义者也) 5.此段文字所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6.“贤者能勿丧耳”,在谈骨气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至少两位) 8.根据文中的内容,回答出“所恶有甚于生者”指的是 舍义而取生,即不义,(二)一单食,一

6、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中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 )改( ) ( )改(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 乡为身死而不受( ),3.谈骨气中有一个故事来源于“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句话,这个故事是( )(用四个字概括)。 4.本段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 )( ) 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 )。 6.概括本段的内容( )。 7.说说文中反问句的作用( )。 8.结合实际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不失其本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