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817656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国北朝教育述论(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 ,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或其它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 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煳 日期:卅口占, 。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 容和

2、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由青海师范大学 研究生部办理。 研究生签名:移螽 导师签名:缴目 日期励7 录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川 “ j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 : 一 一 一 一 h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3、 : 一 :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 : 一 ”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 1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j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一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 ” 一 一 一 一 :j : 一 一 :| = “

4、= 一 一 :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 : 一 一 一 :| :| 一 一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5、一 一 一 一 一 : = | 一 = = :| :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 =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h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 “ 一 一 : : : 一 “ 一 育 穿 给 以 此 国 “北朝立国以儒学为本,“三教交融和儒学为主体的格局“ 等章次。b 宪群张 南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 人民出版社,1 9 9 4 ) ,分别论述了当时教育的基本 特点、学

6、校教育、私学昌盛、人才选拔、教育思想等,史料详实,内容丰富。杨 吉仁北魏汉化教育制度之研究( 台北出版社:讵中书局,1 9 7 3 ) ,阐述了北魏 学校教育及选士制度的汉化特点和历史影响,充分肯定了儒家文化在中华民族大 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程舜英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 9 8 8 ) 。本书概述了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史,内容除涉及该时期学校教 育政策与实施外,还着笔于对私人教育、家庭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探索,并对佛教 的发展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做了介绍。与十六国北朝其他制度史研究情况相比,研 究十六国北朝教育情况的论文较多,综观现有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 几方面

7、:教育政策,陈燕十六国时期氐族和鲜卑族教育政策对比研究( 中国 边疆史研究,2 0 0 1 年0 2 期) ;施光明五凉政权“崇尚文教“ 及其影响述论( 兰 州学刊,1 9 8 5 年0 6 期) :常倩北魏学校教育与鲜卑族的汉化( 青海民族学院 j 学报,2 0 0 3 年0 7 期) 。主要分析了十六国北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实 施“崇尚文教”的国策,借教育来推行汉化,对保存和继承汉魏以来的先进文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制度,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 (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3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正林继汉歼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简述(

8、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0 6 期) ;施光明略 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的文化教育( 兰州学刊,1 9 8 4 年0 2 期) ;张兴兆十六 青海师范人学顾十学位论文 国时期少数民族君主尚文论略(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 0 0 8 年0 8 期) ;马志强吴 少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西儒学略论( 洛阳大学学报,2 0 0 4 年0 3 期) 。主要 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的演变、专科教育的充足发展、地方教育制度的 正式确立以及私学的昌盛发达和自由、开放、灵活的学风。私学教育,余世明简 述魏晋南北朝私人教育的发展( 贵州大学学报,1 9 9 8 年0 2 期) ;陈英魏晋南 北朝私

9、学教育形式刍议(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9 9 9 年0 3 期) 、魏晋南北 朝私学的历史地位(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 9 9 9 年0 1 期) ;鲁凤北朝私学研究 ( 曲阜师范大学,2 0 0 8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克森论北朝私学 与科举制诞生的关系( 贵州社会科学,2 0 0 6 年0 7 期) 。主要论述了在社会动荡 的大背景下,私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所发挥的作用,与官学不兴的状况形成了对照。 家族教育,卢丽琼浅议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兴盛(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 0 0 4 年0 2 期) ;李必友张白茹论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 宁夏大 学学报,2 0

10、 0 2 年0 4 期) ;张天来魏晋南北朝儒学、家学与家族观念( 江海学 刊,1 9 9 7 年0 2 期) :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晋阳学刊, 2 0 0 0 年0 5 期) ;李必友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点(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 9 9 9 年0 2 期) 。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兴盛的必然性、直接动力和根本目的, 家训、家诫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当时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在上述材料的基础 上,笔者不揣浅陋,对十六国北朝教育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十六国北朝教育发 展有一基本的了解和论述。限于笔者的视野和学养,文中难免挂一漏万,观点不 妥乃至认识错谬之处在所难免。 教育

11、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对生产力的开发,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文化发展、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教育的这 种作用,周礼对教化系列的构想,礼记王制对学制的设想,很具有代表 JJ 性,儒家学派产生后对教育的强调和提倡更为突出。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与该时 代的发展分不开的,随着汉帝国的垮台,儒学由盛转衰,说明中国封建社会教育 需要重新被审视,需要不断完善以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教育 正好处于这样一个教育变更的时期,并随着新的社会需要而不断得到充实。尽管 社会变动给这时期的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但由于统治者受汉文化的熏 染,大多取优礼名儒,崇尚儒学,重视

12、教育的国策。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2 青海师范人学硕t 学何论文 第一章十六国北朝政权的文教政策 建社会的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国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代封建政府 有关教化国民、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在一 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了办学的指导思想,直接关 发展,也影响着教育体制发展的规模和侧重点,具有纲领性意义。因 的教育,就不能忽视对文教政策的了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 君抑或是开明皇帝都很重视文教政策对教育事业的指导作用,并注意 训对文教政策作出适时地调整。东汉中叶以后,“独尊儒术”的文教 趋于僵化,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当时很多学者对 式

13、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说明两汉时代的文教政策并不是传统教育的最 佳选择,人们需要对教育政策重新进行思考和选择。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 大规模入主中原,战乱不息,大部分政权处于内忧与外患之中,在这样的社会条 件下,如何发挥教育的作用,来对付风云变幻的局势成为魏晋南北朝统治者们必 须解决的问题。十六国北朝的统治者虽有兴学之举,但由于统治无力,文教政策 变换多元,不利于学校教育的稳定发展。但我们不能就此全面否定这一时期的文 化教育,这是一个文化更新和再创的阶段,没有刻板、统一的文教政策,少了国 家政治上的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相对活跃,给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 的发展条件,便于各地区、各民族灵活地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事业。这说明当国 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制定的文教政策能很好地发挥教育功能,有利于文化事业 的稳定发展,两汉时代的官学、私学繁荣就是很好的例证;相反当统治无力、文 教政策的专制主义相对薄弱的时候,各地区、各民族便有了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