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中国地质大学版本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5766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中国地质大学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中国地质大学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中国地质大学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中国地质大学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中国地质大学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中国地质大学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概论_研究生专业课笔记中国地质大学版本(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地质大学版本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宇宙 (宇:空间。 宙:时间。)(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1、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氢和氦)由于恒星间距离太遥远,以至在短时间内肉眼观察不出恒星间位置的相对变化,因而叫恒星。2、 星际物质: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成为星际空间。弥漫于星际空间 的极其稀薄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星云: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星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4、天球: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的中心,它的半径是无穷大的。5、星座:人们把天球上

2、的恒星分成若干群落,每个群落的恒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分为仙后星区,御夫星区,大熊星区,天琴星区 。简称:“后,御,熊,琴”第二节 银河系与太阳系(一)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围绕太阳旋转的主要是九大行星(从里到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冥王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卫星,彗星和陨星等。行星绕太阳的公转遵循开普勒三定律:1、 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 当行星绕太阳公转时,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在轨道平面上

3、扫过的面积相等。3、 行星倒太阳平均距离a的立方同公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第三节 地球 月球和地月系(一) 地球(二) 月球和地月系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看不见月球时是朔月或新月。(日食)农历初一。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望月或满月。(月食)农历十五或十六。从朔月到望月月球受光面达到一半称上玄月。从望月到朔月下玄月。第四节 地球的形态(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形状: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圆球体。呈梨形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 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所有大陆的北端宽,南端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并多在北端与其它大陆相连。三大洋则在南纬5060间相互沟通。地表最高点在亚洲喜马拉

4、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最低点位于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1、 陆地地形特征 山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的低山,1000m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丘陵:海拔小于500m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200m,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世界最大:南美的亚马孙河平原)高原:海拔高程在500m以上,面积大,顶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世界最大:巴西高原;世界最高:青藏高原)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世界最大:非洲刚果盆地)2、 海底地形特征:大陆边缘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岛弧)一类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组成,分布于大西

5、洋,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一类是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海沟组成,分布于太平洋,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常地震和火山活动大洋盆地: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海山,海岭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第一节 大气圈1、 大气的组成 恒定组分:约90km以下的底层大气。干洁空气由氮、氧、氩组成。可变成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汽。(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不定组分:指大气中可有可无的成分。来源于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或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2.大气圈的结构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 散逸层)对流

6、层:特征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发生一系列天气现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对流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平流层: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最初随高度增加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大而迅速下降,有弱电离现象。暖层:(电离层)随高度上升气温增高,有多个电离层,各层能反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散逸层:(外逸层)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地球引力弱。3、 大气的热状况 P30页图2.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一天之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至午后2点最高。一年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 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地

7、区向两级递减的。4、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动力: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惯性离心力 摩擦力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帕)由于大气在垂直或水平上存在气压差,从而产生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垂直气压梯度力受地球重力作用的影响抵消平衡,水平梯度力是真正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力。地转偏向力:又称科里奥利力,在北半球使气流运动方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方偏转。大气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第二节 水圈一、 水圈的组成:水的分布:水是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与大陆表层之中。地球上水体的分布是

8、极不均匀的。水的类型:按存在形式分为:汽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以水中的含盐量分为:咸水,半咸水,淡水;按天然水所处的环境分为:海水,大气水,陆地水。 海水: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影响因素:纬度水深)、密度(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压力、透明度。 海水的运动有波浪,潮汐,海流(洋流),浊流。化学性质含量最高的化学元素是H、O、Cl、Na、Mg、S、Ca、K、Br、C、Sr、B、Si、F。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引潮力主要包括太阳地球间的引潮力和地球月球间的引潮力(主要)两部分。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构成引潮力。当月亮太阳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朔望月)时出现高潮特高,低潮特低的大潮,而在上下

9、玄月时出现小潮。海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分为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表层洋流主要是由信风及海水密度差引起,方向以水平运动为主。有暖流和寒流之分;深层洋流主要是由海水温度和盐度差异引起,方向有水平的和垂直的运动。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由地震火山等因素引发。 陆地水: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沼泽,冰川。1、地面流水:指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其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分为常年性流水(河流)和暂时性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是地表面具有固定河道的线状常年性流水。水源一般以地下水,冰雪融水为主。水系地面流水的水质点运动状态分为层流和紊流。层

10、流是在水流过程中,水质点保持相互平行而不相混合的水流。紊流是指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两种特殊的水流形式:环流和涡流)2、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主要来自于地面流水和大气降水。空隙率越大,能储存的地下水越多。连通性越好越利于地下水的运动。存在形式: 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地下水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分为: 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包气带水:以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为主。主要作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随季节性发生变化。以近水平方向流动为主。承压水指

11、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从补给区流向排3湖泊与沼泽:泄区湖泊分为:泄水湖和不泄水湖 或者 淡水湖和咸水湖最大的湖泊:西亚的里海(咸水湖) 第二大湖:北美的苏必利尔湖(淡水湖)最深的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最高的湖:西藏高远的纳木湖 最低的湖:中东四海湖水的运动方式:波浪,潮汐,湖流,浊流。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分布在湿润气候区。形成原因:浅水湖泊的逐渐沼泽化,河流泛滥地的沼泽化,平坦海岸的积水沼泽化,地下水位极浅的广阔平地的逐渐积水沼泽化,森林和草地的沼泽化。4 冰川:指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分布于地球两级及高山地区

12、。形成的条件:气候寒冷(必要条件)、有丰富降雪量、合适冰雪堆积的场所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年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相等。 冰川形成过程:雪线以上的地区,如果地形合适雪就不断积聚起来,随着积雪的增加,刚降下的雪,在地表热力及雪层压力的作用下,雪花的尖端融化并逐渐冻结形成粒径较小的雪粒,经过一系列的压实,冻结和重结晶作用,雪粒增大转变成粒雪,粒雪中空隙进一步减少,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便形成了冰川。陆地表面冰川可分为:一、大陆冰川:(又叫冰盾或冰盖)特点是雪线位置低,分布面积大,冰层厚,流动速度稍快,并由中间向四周流动。因中部比边缘冰层厚,压力大,冰川由中部向边缘流动二、山

13、岳冰川:特点是雪线位置高,规模小,冰层薄,受地形控制,呈线状分布。因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大气水:指存在于大气圈中的水。来源于海水和陆地水体的蒸发,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以及火山活动。危害:吸收污染物易形成汽溶胶或酸雨。对地球的温度能起到“温室效应”。二 水圈的循环:自然界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或保存在不同环境中的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换之中。使水圈产生运动的最主要动力:太阳辐射能 和 地球的重力能。分类:大循环(从海洋到陆地再回海洋) 和 小循环(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水循环)第三节 生物圈生物圈: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14、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主体:在地表倒200m高空以及从水面到水下200m的水域空间内。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 。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原核生物界:没有明显的核膜,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基本上是单细胞。(细菌和蓝绿藻)真菌界:一类低等的真核生物,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腐生、寄生。植物界:特点: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分低等和高等。动物界:动物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为异养生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人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第一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1、划分依据:地震

15、波(地震所激发出的弹性波)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2.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2.72.8 g/cm乡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 g/cm.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的。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的离心力吸引力。重力的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1)地球表面: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重力值具有随维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2)地球内部:从地表到地下2885km的核-幔界面,重力值大体上随深度而增加但变化不大。在2885km处达到最大值。再到地心重力从极大值迅速减小为零。温度: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其温度常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周期变化,这一层叫外热层。温度从表部向下逐渐减弱;温度常年保持不变叫常温层:温度开始随深度逐渐增高。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温度每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称为地热增温级磁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