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5344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D44v6、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文习 蔡丽 马华玲徐惠森【关键词】 CD44v6;,nm23;,胃癌;,浸润;,转移,摘要: 目的: 探讨CD44v6和nm23在原发性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9例胃癌及20例伴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进行研究。结果: CD44v6在不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nm23在不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浆膜有无浸润的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D44v6与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a=-0.0229。结论: 检测CD44v6及

2、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临床价值。关键词: CD44v6; nm23; 胃癌; 浸润; 转移 胃癌是我国消化道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治疗仍是以肿瘤根治性胃次全或全切除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病人预后如何与肿瘤侵犯的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手术彻底与否关系密切。但术前即对肿瘤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尚未找到。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表达的多种粘附分子与该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对CD44v61、nm232、P53、PCNA等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CD44是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在淋巴细胞、

3、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表面均可检测到它的表达。CD44v6是CD44蛋白变异体,含人类变异体外显子6,研究表明,CD44v6基因与许多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nm23是1988年Steeg等分离出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有关的基因,该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22,编码区为533Bp,产物为152个氨基酸组成的17kD核内及胞浆蛋白,与二磷酸核氨酶(nucleotide diphosphate kinase,NDPK)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参与微管聚合酸的活化和G蛋白的信号传递,其活化与肿瘤产生过程及转移有关。一般认为,nm23表达在人类多种肿瘤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而与组织学分级和预后

4、关系的报道不一。许多研究表明3,CD44v6的高表达及nm23的低表达与某些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但在胃癌中表达的研究较少,结果不一,且多为单因素研究,联合表达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CD44v6、nm23在胃癌中联合表达的特点及与浸润和转移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2000年2004年胃癌根治之手术标本,经病理医师诊断为胃癌的石蜡包埋组织块69例,其中男性为45例,女性为24例,年龄2571岁,中位年龄48.7岁。根据WHO组织学分型标准,高分化胃癌19例,中分化23,低分化胃癌27例;胃癌侵及浆膜者37例,未浸润浆膜者3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者41例,无淋

5、巴结转移者28例。另选伴异性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20例作为对照,男16例,女4例,年龄2662岁,平均42.3岁。12 主要试剂与实验方法兔抗人nm23多克隆抗体、鼠抗人CD44v6单克隆抗体(克隆号2F10)以及即用型免疫组化超敏SP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每例标本连续切片4张备用,分别作HE染体和nm23、CD44v6免疫组化标记。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直接煮沸法抗原修复37温箱孵育,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用已知胃癌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13 结果判断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为黄棕色颗粒且明显高于背景染色。nm23定位于细胞浆,在核及膜上也有少

6、量表达,CD44v6主要以细胞膜染色为主,少数可见胞浆着色。两人双盲法观察切片,结合文献4具体标准如下:计数5个高倍视野或1000个以上细胞,按染色强度计分:0分为无色,1分为淡黄色,2分为棕黄色。按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计分:0分为阴,1分为阳性细胞10%,2分为阳性细胞11%50%,3分为阳性细胞51%75%,4分为阳性细胞75%。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乘积13分记为(+),46分为(+),8分为(+)。14 统计学处理率的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用卡方检验计算法,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用列联表资料相关分析2检验,所有数据均在SPSS11.3软件上进行。2 结果21 CD44v6在异型增生腺体及胃癌组

7、织的表达CD44v6阳性物质主要见于癌细胞的细胞膜,少数见于胞浆内,在异性增生腺体及癌组织内的阳性率分别为20%及64.3%,与在胃癌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高、中、低分化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的表达情况见表1。CD44v6表达的差异在高、低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低、中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 CD44v6异型增生腺体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略)注: *:P0.01,vs胃癌;#:P0.05(2=4.55),vs低分化胃癌。22 nm23在异型增生腺体及胃癌组织的表达nm23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胞浆中,胞膜上也有少量表达。在异

8、型增生腺体及癌组织内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及57.1%,癌组织与异型增生腺体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高、中、低分化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见表2,nm23表达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表2 nm23在异型增生腺体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略)注: *:P0.01,vs胃癌;#:P0.05,vs低分化胃癌。23 CD44v6及nm23与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69例胃癌中,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两组间CD44v6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2=6.48,P0.05)。nm23在两组间阳性表达差异亦有显著性(2=11.91,P0.01)。见表3。表3 CD44v6及nm23与

9、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略) 注:*:Pcd44v60.05(2=6.48),Pnm230.01(2=11.91); #:Pcd44v60.05(2=0.62),Pnm230.01(2=7.68)。69例胃癌中,侵入浆膜与未侵及浆膜两组间CD44v6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nm23在两组间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24 CD44v6与nm23在胃癌中表达的关系25例CD44v6阴性中,nm23的阳性表达19例(76%),而CD44v6表达阳性的44例中nm23的阳性表达21例(46.7%),两者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2=5.65,P0.05),提示两者之

10、间存在相关关系,其负相关密切程度为a=-0.229。表4 CD44v6及nm23在胃癌中表达的关系(略)3 讨论31 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CD44基因位于染色体11号短臂上(11P),至少由20个外显子构成,根据编码CD44分子外显子组成的不同将CD44分为CD44S(标准型)和CD44V(变异型)。据研究表明,目前,已知至少存在10种CD44V的变异亚型。CD44v6是CD44蛋白变异体,含人类变异体外显子6,CD44是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在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表面均要检测到它的表达。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介导淋巴细胞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细胞结合,使

11、附近细胞易于穿于血管壁回到淋巴组织,即介导淋巴细胞特异性归巢。CD44能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另外还参与细胞的迁移,传递移动性细胞化学因子和生长因子,进而参与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等过程。CD44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不尽相同,有些升高,有些偏低,尤其是CD44v6,其阳性率各不一致。目前研究表明CD44v6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相关,并初步证实CD44v6是转移中的相关因子,其他变异亚型以及CD44S(标准型)也有相关报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CD44v6在异性增生的腺体与癌组织内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组织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高,差异有

12、显著性(P0.05)。CD44v6在伴有淋巴结转移中的阳性率为76.2%,远高于在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46.4%),CD44v6的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的易转移性相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种结果与多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于肿瘤细胞膜上过多的表达CD44v6蛋白,可能介导该肿瘤细胞易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使瘤细胞穿入或穿出血管和淋巴管的能力增强,从而发生淋巴道或血道转移。另外,从研究中可看出,在28例无淋巴结转移组织中,有15例CD44v6阴性表达,而41例伴有淋巴道转移的病例中,CD44v6阳性表达了32例。因此,CD44v6蛋白可能在胃癌组织生长的后期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则使肿瘤

13、细胞易发生淋巴道转移。32 nm2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nm2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22,编码区为533bp,产物为152个氨基酸组成的17RD核内及胞浆蛋白,与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tide diphosphate kinase,NDPK)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5。人类nm23基因有二个亚型,即nm23H1和nm23H2,目前认为nm23蛋白可能为正常组织发育所必需,它可能是控制细胞增殖的转录因子。因此,它的改变可能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显示,nm23基因并不象抑癌基因P53那样稳定,它在某些癌症中表现比较混淆,有相互矛盾的报道,原因是多方面的。n

14、m23抑制转移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在乳腺癌中得到证实,1982年发现具有高度转移性鼠K1735TK黑色素瘤细胞株转移nm23H1cDNA能减少原发瘤的形成和显著减少转移的可能性,遂称抑制转移基因,估计改变nm23H1的调节可能是转移的起点,后来发现nm23H1位点丧失在不同肿瘤中的发生率各不相同。研究表明,nm23蛋白与人类多种肿瘤浸润有关,作用机制为nm23基因编码一类似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蛋白,参与微管的集合和分解,影响细胞的结构和细胞之间的相关系,其异常表达可能有助于新生瘤细胞的扩散。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nm23蛋白在异型增生组织中显示高表达,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nm23的表达

15、率很低,可能在正常组织癌变过程中,nm23基因的突变,使肿瘤细胞内的nm23蛋白形成障碍,从而使肿瘤细胞间的粘附力减弱或与非肿瘤细胞的粘附力增强。nm23基因在肿瘤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肿瘤转移的相关关系上,许多研究表明,nm23在肿瘤组织中的低表达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癌肿的淋巴结易转移性有关。本研究的结果显示,nm23在淋巴结转移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5%,而在淋巴结阴性组中的nm23阳性表达率为82.1%。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浆,由此看来,nm23蛋白在两组中的阳性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nm2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的易转移性呈负相关关系(P0.01)。33 CD44v6、nm2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CD44v6、nm23属于黏附分子范畴,CD44V6在肿瘤组织生物学行为上的作用,与黏附因子之一整合素的作用呈协同作用6。整合素是一种膜镶嵌糖蛋白,由和两个亚单位非共价形成异二聚体复合物。由于亚单位的变异使整合素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有的参与不同细胞之间的黏附连接(异源细胞间黏附),有的则协助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结合,其中241和Mac1同时具备上述两种功能。细胞表面的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