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0814674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版答案全---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9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计48分)1.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 分封制的动摇B.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C. 专制制度动摇D. 周王实行宽松的统治策略【答案】A【解析】诸侯国国君相继称王,这从本质上说明分封制的动摇,故A正确;春秋时期江南经济并未超过北方,故B错误;春秋时期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王实行宽松的统治策略,故D

2、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本质上反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动摇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 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D.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答案】B【解析】“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说明私人从事商业开始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B正确;A与材料中商人与诸侯交往信息不符;地主阶级的信息材

3、料没有体现,C错误;D属于西汉时期受到推崇。3.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A. 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 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 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C项正确;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4、不是实质,排除A;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不是实质,排除B;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是此时的改革和变法,不是百家争鸣,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4.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A. 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B. 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D.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B【解析】由“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当时田庄聚族而居,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一个田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坞堡,久

5、而久之容易形成地方格局,造成国家分裂,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地主土地私有制;C项说法错误,直接由题干材料分析不出田庄与朝廷分庭抗礼;D项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干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田庄体现了宗族的特点,结合宗族的特点进行分析选择。5.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A. 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B. 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C. 租佃经济发展D.

6、 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答案】C【解析】材料“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反映了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这导致租佃经济发展,故C正确;二府三司制度与土地政策无关,故A错误;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也与不抑兼并的政策无关,故B错误;政府的商业的监管政策也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不抑兼并与租佃经济的关系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 汉赋和唐诗B.

7、 风俗画和文人画C. 宋词和元曲D. 话本和小说【答案】B【解析】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故B正确;汉赋和唐诗属于贵族文学,故A错误;C和D均属于世俗文学,排除。7.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沿海地区稳定 B. 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C. 政府独占对外贸易 D. 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答案】A【解析】材料中明太祖颁布诏令,下令沿海居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止私自与外商互市,这种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范海上

8、敌对势力及倭寇的骚扰,维护沿海地区的稳定,故选A;明初海禁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一律在官府主持下进行,并非禁止外商来华贸易,故B错误;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欧洲殖民者侵略的问题出现于明朝晚期,故D错误。8.“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史实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A. AB. BC. CD. D

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商鞅变法中实行郡县制,并不能得出秦国建立专职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个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是秦朝,排除A项;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在商鞅变法中和秦朝时期就有过,排除B项;元朝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D项中的“严禁中外通商贸易”与史实不符,如明朝郑和下西洋,故D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注意材料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培养学生理解“论由史出,证由据来”基本的史学理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史论知识。9.下表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表,据此可知年代“天朝”使用频率“中国”使用频率道光

10、最初10年50余次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6次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A. 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 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 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表格中突出的表现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自身认知观念的变化。从最开始“天朝上国”自居的态度到后来渐趋平等的态度,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B选项错在洋务运动此时还没有开始;C选项与材料表现的含义相悖。点睛:本题是一道表格型的问题。回答表格型的问题关键点有三处:第一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于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第

11、二要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第三对比的分析数字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10.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这说明魏源A. 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B. 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 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D. 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答案】A【解析】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方面,说明魏源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A正确;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是学习西方技术维护统治,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是洋务运动指导思想。11.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中把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

12、、“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他认为无论是宇宙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史,都处于进化之中。这表明孙中山A. 倡导通过革命推动社会进步B. 力主宣传达尔文进化论C. 通过西学寻求社会发展进步D. 深刻剖析社会演进规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孙中山运用的实质上是进化论的思想,这种思想在维新派思想中已经有所涉及,他这样做目的就是探索出一条社会发展的道路,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问题;B选项错误,孙中山只是通过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D选项错误,他对社会演进并未进行深刻的剖析,体现不出“深刻”二字。12.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

13、“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A. 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B. 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C. 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D. 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等,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假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从而B项错误,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CD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均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14、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13.1930年6月,共产国际在给中共的指示中强调,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以期将来根据军事和政治形势,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据此可知A. 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B. 中国革命探索道路曲折C. 中共得到了苏联的援助D. 工农红军亟待发展壮大【答案】B【解析】从“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此时依旧是坚持“城市中心论”,这与中国实际道路探索是不一致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能理解材料的含义。14.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

15、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 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C. 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D. 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答案】A【解析】关税的提高将会遏制外国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A正确;B中独立自主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涉及的是关税降低,并不是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C错误;D中扭转说法绝对,排除。15.1956年,中国国民收入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占322%,集体所有制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占73%,个体经济占71%。据此可以推知A. 中国原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B.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初步具备C.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D.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个体经济微乎其微,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被消灭,中国已经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