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讲义1-10回(参考答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4646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阅读讲义1-10回(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国演义阅读讲义1-10回(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国演义阅读讲义1-10回(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国演义阅读讲义1-10回(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国演义阅读讲义1-10回(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阅读讲义1-10回(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阅读讲义1-10回(参考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一中高二文科名著阅读指导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1-10回(参考答案)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情节梳理填空】 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涿(zhu)县英雄刘备(字玄德,又称刘豫州、刘皇叔)为汉室宗亲,年幼丧父,事母至孝,家贫,以贩鞋、织草席为生。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于桃园结义为异性兄弟(“桃园三结义”为张飞发起,地点为张飞家后院)。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可见其诈)。桥玄、何颙、许劭等名士都认为曹操为非常之人(许劭评价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

2、世之奸雄也)。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惩戒不避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董卓见刘备无官职、无爵位,便慢待无礼,张飞想要杀掉董卓。【经典情节复述】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败,汉室衰微,民不聊生。(背景)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太守刘焉张榜招募义兵,决定匡扶社稷。刘备看榜时遇见张飞,饮酒间又与关羽相会,关羽、张飞愿协助刘备共谋大业。(原因)三人于张飞庄后桃园,面对盛开的桃花,焚香礼拜盟誓,结成结义兄弟。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按年岁,刘备为兄,关羽第二,张飞称弟。(过程) 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2、曹操诈叔:曹操小时候

3、游荡无度,其叔父见此曾愤怒地向其父曹嵩告状。曹操受不了父亲的责备,忽心生一计,看见叔父诈倒于地,作出中风情状。叔父信以为真,告之曹嵩。但当曹嵩来看曹操时,发现曹操安然无恙,曹嵩竟相信曹操所言叔父不喜欢自己的谎话,日后但凡叔父言操之过,都不听。【阅读探究研讨】思考题1:请根据对刘关张三人的相关描写初步分析其形象特征。参考答案:刘备:相貌奇特,两耳垂肩(曾被敌人骂作“大耳贼”);出身高贵,乃汉室宗亲;性格宽和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幼时与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礼贤下士。张飞:形象异常“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粗犷豪放,曾三

4、声怒吼吓死曹将夏侯杰);卖酒屠猪为生,颇有资财;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同举大事。性格粗暴,嫉恶如仇(因董卓轻视刘备,便欲杀之)。关羽: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曾被美誉为“美髯公”);嫉恶如仇,一身正气,因杀了倚势凌人的豪强而逃难江湖。思考题2:曹操年青时候,许劭评论他,只说了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对他的这种双重人格作了许多生动而形象的描写,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他是乱世奸雄的典型形象。曹操出场时还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当他看到董卓专擅朝政、滥杀无辜百姓而朝臣又束手无策时,就挺身而出,前往相府刺杀董卓,行刺不成,就逃回故乡,散家资

5、,募乡勇,发矫诏,聚十八路诸侯结盟,共讨董卓。但一旦把汉献帝掌握到手中,就原形毕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曹操既是敏于识人,善于用人的首领,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又是嫉贤妒能、不肯容他人猜透他心机的小人。思考题3:由对刘备、曹操二人出场的不同描写可看出三国演义作者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流露出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尊刘贬曹,以汉室为尊,以曹操为奸雄。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情节梳理填空】刘关张与朱儁(jn)、孙坚(字文台)打败黄巾,朱儁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

6、化;与关张情同手足。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十常侍。何太后与董太后争权,何进鸩杀董后,袁绍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何太后不同意,袁绍建议调外地的兵马进京师诛灭宦官,曹操不以为然。【经典情节复述】怒鞭督邮:刘备任县尉时,督邮来县巡察。他态度傲慢,呵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功绩,向县尉刘备索贿不得,作威勒令县吏指称刘备害民。扬言要免其官职,借此敲诈勒索。(起因)张飞酒后乘马从馆驿前过,得知此事,大怒,径入馆驿,揪出督邮,把他绑到县前马桩上,用柳条鞭打督邮,一连打折柳条十

7、数枝。(经过)张飞意欲打死督邮,关羽则劝刘备杀了督邮,弃官另图大计,刘备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后离去。【阅读探究研讨】思考题1:在鞭打督邮事件时张飞和刘备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张飞听说督邮逼勒县吏,要害刘备,便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就揪住他的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刘备得知张飞鞭打督邮,督邮求救,便急喝张飞住手。后又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分别表现张飞嫉恶如

8、仇、勇猛粗暴和刘备忠厚善良、宽厚仁慈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使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形象丰满。思考题2:初为政的曹操和刘备在处理政事时方式不同,反应了二人的不同思想,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曹操初到任:设五色棒,不避豪贵,内外莫敢犯,以威震天下;刘备初到任: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以仁行天下。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情节梳理填空】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进兵京师,却按兵不动,何进谋除宦官的计划泄露,十常侍先发制人,将何进骗进宫去杀害。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为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董卓率兵进城,欲废少帝而改

9、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率领义儿吕布(字奉先)讨卓,李肃献离间计,以金珠、玉带、赤兔马收买吕布杀掉丁原,吕布转而投靠董卓为义子(吕布之见利忘义由此可见)。袁绍与董卓为废立之事在筵上对敌。【经典情节复述】吕奉先投奔董卓:吕布原为丁原义子。董卓欲除丁原而惧怕吕布,便派李肃带赤兔马和黄金、珠宝前去劝降。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刀径入丁原帐中,杀之,砍下首级。吕布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董卓赐之金甲锦袍,封他为都亭侯。【阅读探究研讨】思考题1:结合本回内容,谈谈你对董卓欲废帝的看法。试评价董卓这个人物形象。参考答案:1,董卓此举是在炫耀他的能力,骄横跋扈,展现出汉朝大权尽在他手中。2,立新

10、帝,是为了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取而代之,狼子野心可见一斑;3、此举也说明汉室已名存实亡了,皇帝已纯属傀儡了。董卓此举并不明智:首先是遭到群臣反对,董卓仰仗自己拥有一定军事实力,想重新确立皇帝,这种做法,在当时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董卓曾经在温明园中提出废帝一事,丁原立即说道:“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同样,这件事也遭到袁绍的极力反对,并因此和董卓反目成仇。其次是成为众矢之的。当董卓废掉皇帝后,天下群雄,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都把矛头指向董卓。董卓在此事上,远远比不上曹操,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使他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优势,这也奠定了

11、曹操的基业。而董卓的做法,正好是曹操的反面教材,同时,也注定了他的失败。董卓是个军阀,粗野蛮横,嗜血成性,残暴,欺主弄权,既无人缘,又无威望,只能算个枭雄。在对待现任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将注定他在中国历史上只能是过眼烟云,成为曹操的陪衬。思考题2:结合本回内容,谈谈吕布的才能与性格特点。参考答案:用李肃的话就是“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吕布之勇在第三回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初次交战,吕布就大败董卓,并让董卓说出“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这样一句话,足见吕布在董卓心目中的地位。但吕布也是一个没有头脑的人,只重眼前利益,不图远虑。李肃几乎不费什么工夫就说服了他。同时,

12、吕布也是一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薄情寡义的人,当李肃给了他一点好处后,立即杀了自己的义父,投奔到董卓的营中。同样,吕布后来杀董卓也证明了这一点。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情节梳理填空】董卓废少帝,立九岁的陈留王为献帝,强迫蔡邕(yng)为侍中。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董卓摄君害民,引起朝臣不满。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后遇到吕伯奢,其家人欲杀猪招待曹操,多疑的曹操误以为将要杀己,而杀吕伯奢全家。后路遇外出沽酒的吕伯奢,曹操又诈杀之。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曹操的人生观)”陈宫视曹、卓为一路人,离曹而

13、去。【经典情节复述】1、曹操献刀:董卓自任相国,专权朝野,捏造罪名杀死少帝。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曹操挺身而出,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董卓不耐久坐,倒身转向内卧于床上。曹操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到一口宝刀,欲献给恩相公。”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此时吕布牵马至阁外,董卓引曹操看马,曹操以试骑为由,趁机快马加鞭,逃之夭夭。2、捉放曹: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

14、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阅读探究研讨】思考题1:如何评价孟德献刀时的反应?参考答案:凡成大功者,须敢冒大风险,而行动于风险之中,对突然来临的危机,要在最快时间作出抉择,能泰然自若,急中生智,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持刀”行刺,顺势转为跪倒“献刀”,借物随机,书中“献刀”一节中,衬托出曹操随机应变,诡诈、善于权变的性格。纵观历史风云人物,曹操可算得上是乱世之奸雄。思考题2:如何看待曹操杀吕伯奢的行为?参考答案:多疑闻堂后有磨刀之声,疑其图己(日后有梦中杀人)不义吕伯奢乃其父结义兄弟,且热情款待狠毒明知错杀其家人,见事情败露,仍痛下杀手。正如陈宫所言:知而故杀,大不义也!狡诈谎称后方有人,趁着吕

15、伯奢回头观望的空隙,曹操竟然毫不留情地将吕伯奢也当场斩杀!自私,不择手段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别解:清毛宗岗:孟德杀伯奢一家,误也,可原也;至杀伯奢,则恶极矣。更说出“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内容赏析品味】(结合语段,分析曹操人物形象)(1)曹操借刀 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心明,果断语言描写、反衬手法)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有正义感,坦率)操曰:“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辞别众官而去。(有志有勇有谋,能屈能伸语言动作描写)(2)曹操献刀 操径入(目的性强,勇敢果断动作描写)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又思曰:“此贼当休矣!”(善度势情心理描写)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谢曰:“愿借试一骑。”(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