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44022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4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概要(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绩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题目: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与综述院 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 级:地工1301班指导老师:蒲泊伶小组成员学 号院 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 级:地工1301班指导老师:蒲泊伶小组成员学 号院 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 级:地工1301班指导老师:蒲泊伶小组成员学 号院 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 级:地工1301班指导老师:蒲泊伶小组成员学 号目录1.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况.11.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11.1.1中、晚元古代拗拉谷阶段.11.1.2早古生代浅海台地阶段.21.1.3晚古生代滨海平原阶段.3 1.1.4中生代内陆盆地阶段.41.1.5新生代盆地周

2、边断陷阶段.41.2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沉积特征.71.2.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71.2.2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特征.81.3 盆地构造区划.101.3.1伊盟隆起.101.3.2西部冲断构造带.101.3.3天环坳陷.111.3.4中央古隆起.121.3.5陕北古坳陷.151.3.6晋西挠褶带.171.3.7渭北挠褶带.182.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192.1盆地的基本概况.192.1.1烃原岩的基本特征.192.1.2构造特征.212.2油气分布特征 .222.2.1鄂尔多斯盆中生界石油分布规律 .222.2.2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分布规律.232.3鄂尔多斯盆地优质

3、储层特征 .262.3.1 储层沉积及展布特征 263.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10油层组富油因素分析.273.1有效烃源岩及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273.1.1长7、长9烃源岩特征及其分布与湖盆演化密切相关.283.1.2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是长10油藏分布的主要场所.283.2完整连续的沉积体系组合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配置.303.3储层有利发育区是岩性油藏形成的重要依据.313.3.1储层岩石学特征.313.3.2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323.2.3 成岩作用与次生孔隙的形成.323.4湖盆古构造及古地形对长10段油藏的控制作用.334.1参考文献.34- 1 -第一章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概况1.

4、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缘,奠基于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基底之上,南北分别濒临秦祁海槽和兴蒙海槽,东西则被贺兰拗拉谷和陕、豫晋拗拉谷所夹持。盆地内,区域坳陷复合、地质构造平缓,缺少背斜与断层,总体上呈东部翘起向西部倾伏的区域性斜坡面貌。沉积盖层时代较全,仅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平均沉积岩厚度为5000m。其中,中、上元古界以海相、陆相沉积及火山喷出岩为主,厚度200一3000m;下古生界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厚度为400一1600,m在盆地东部还有厚达314m的岩盐、石膏沉积;上古生界由局限海相沉积向陆相河流沼泽沉积过渡,厚度600一1700m;中生界为内陆湖泊、沼泽、

5、河流相沉积,厚度2500一3000m;新生界,古气候由湿热转向干旱,构造由沉降转为隆升,沉积厚度不足300m。因此,根据地质构造层和沉积古地理环境,可将该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分为五大阶段。 1.1.1中、晚元古代拗拉谷阶段 早元古代,华北、塔里木陆块经过吕梁(中条)地壳运动的拼接而稳固化,但两者之间却被阿尔金平移断裂带所分隔。中、晚元古代,由地壳热点所控制的秦祁裂谷应运而生,并发展为陆间裂谷系,对应于一系列三联点所产生的由主裂谷楔入华北陆块的陆内支裂谷又在其演化中天折,自西向东有贺兰拗拉谷,陕、豫、晋拗拉谷,皖、苏、鲁拗拉谷等。它们向东北收敛、向西南张开,即向秦祁陆间裂谷沉积厚度增大、粒度变

6、细、层位变全。其中: 1.皖、苏、鲁拗拉谷由山东沂源向江苏徐州张开,长度220km。沉积青白口系,称八公山组。下部为碎屑岩,上部为页岩、泥岩,厚度800一1600m。上覆震旦系称徐淮群、宿县群、栏杆群,由碎屑岩、页岩和碳酸盐岩所组成。晚期,裂谷趋于消亡,出现以碳酸盐岩为主的蒸发台地相沉积。累计沉积厚度可达5000m。 2.陕、豫、晋拗拉谷由山西安泽向西南逐步张开,东界洛阳、许昌,西界运城、永济,长度260km。这是一个继承性较强的陆内裂谷。统一的晚太古代华北克拉通于五台期先形成三叉裂谷系,后经五台运动又关闭固结;但至早元古代晚期却再度复活发展,形成陆内支裂谷。再经中条运动变质变形又一次与华北地

7、块结成统一基底。上元古界,下部为陆源碎屑一中性、中基性、中酸性喷出火山岩,中上部为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沉积巨厚、地层完整,变质程度向南愈近秦岭造山带愈深。 3.贺兰拗拉谷由桌子山经贺兰山向海源张开,长300km,呈北北东向延展。中元古代一晚元古代,水体北浅南深,沉积物北粗南细,地层北薄南厚,在桌子山区,厚度60m,至海源一带厚度达3000m。早古生代,该区拗拉谷再度活动,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海侵达银川,龙王庙期海侵达石嘴山;至中寒武世,海水已遍布贺兰拗拉谷并波及鄂尔多斯广大地区。晚寒武世后期,海水短暂后退;奥陶纪则再次海侵。在贺兰山南段,中奥陶世为类复理式沉积,其中贺兰山、罗山、香山一带常见重力滑塌堆积,砾石、泥沙、灰基质与大小不等的外来岩块相混杂,充分预示着该拗拉谷即将消亡。 1.1.2早古生代浅海台地阶段 从华北全区看,当时的古地形是西部较高、东部较低,在东部形成平缓而开阔的台地。寒武纪早期,海水开始由东部和南部向陆地进侵,产生浅海相碳酸盐及泥质碎屑沉积。总的沉积特点是徐庄组为含陆源碎屑的红色钙泥质沉积,张夏组、固山组、风山组为潮汐沉积。早、中奥陶世时,华北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