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4402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摘要】 目的 评价“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 方法 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8例9个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及35例35个随机抽取的靠近脑表面的脑膜瘤,统计增强MRI病灶边缘有 “毛刺征”与“脑膜尾征”的病灶数,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淋巴瘤组与脑膜瘤组患者脑膜尾征检出率未发现组间差异(校正x2=0.316;P=0.574)。淋巴瘤组毛刺征检出率高于脑膜瘤组毛刺征检出率63.5%(校正x2=11.525; P=0.001)。淋巴瘤组毛刺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高于脑膜瘤组约68

2、.4%和63.5%(均P=0.000);但脑膜尾征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均未发现组间差异。 结论 “毛刺征”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脑膜尾征”并非是脑膜瘤特有的征象。 【关键词】 毛刺征 脑膜尾征 原发恶性淋巴瘤 脑膜瘤 脑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spiculation and dural tail sign on 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s and meningioma near brain surface. Meth

3、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MR examinations was performed in 9 lesions of 8 patients with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s near brain surface and 35 lesions of 35 patients with meningiomas. All lesions were prov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Spiculation and dural tail signs on MRI were detected for sta

4、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dural tail sign between two groups(correctionx2=0.316;P=0.574). Sign of spiculation was seen much more 65% in lymphoma group than that in meningioma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rrection x2 test, x2=11

5、.525; P=0.001).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spiculation sign in lymphoma group were much more 68.4% and 63.5% than those in meningioma group respectively, thoug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dural tail sign. Conclusion Spiculation sign has high valu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6、 malignant lymphomas and meningioma near brain surface, while dural tail sign wasnt found in meningioma only. Key words spiculation; dural tail sign(DTS);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meningioma;brain 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较少见,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包括起源于脑膜的淋巴瘤和起源于脑实质内邻近脑表面的淋巴瘤)与脑膜瘤影像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靠近脑表面呈宽基底附着于脑膜,T1WI与T2WI均

7、常为等信号、CT为高密度灶等,故两者在CT、MRI鉴别诊断上易误诊,因此找到两者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征象是正确诊断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比较淋巴瘤组与脑膜瘤组影像特征,试图找出两者鉴别诊断的特征性征象。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淋巴瘤组:位于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8例,共9个病灶,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4天10个月,平均4.2月,临床主要症状为肢体乏力、瘫痪、头晕头痛等。脑膜瘤组:随机抽取35例位于脑表面的脑膜瘤患者,男11例,女24例,年龄1577岁,平均50岁。病程7天32个月,平均5.1月,临床

8、主要症状为肢体乏力、瘫痪、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听力下降等。 2. 检查方法 采用GE signa 1.5T超导MR仪,头线圈,SE序列T1WI-flair TR 450ms,TE 15ms;FSE序列T2WI TR 4000ms, TE 99ms;所有患者均作MRI平扫与增强检查,平扫常规全部用T1WI- flair与T2WI-FSE,增强扫描用T1WI- flair,平扫与增强均行横断、矢状、冠状三维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15ml,注射速度2.0ml/sec。 3. 分析方法 由两至三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单独阅读MRI,观察病灶是否有“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当意

9、见不一致时,协商后得出结果。“脑膜尾征”的判断标准是从肿瘤发出沿硬脑膜向外伸出的异常强化带, 可以出现在肿瘤的一侧或两侧,多累及数个平面,强化程度较肿瘤本体略高,强化程度与扫描时间无明显相关;“毛刺征”是借用周围型肺癌的“毛刺征”应用于颅内肿瘤边缘特征的描述,指增强扫描时肿瘤边缘具有的类似毛刺样突起,“毛刺征”的诊断标准需符合边缘呈细短的条索或线状影,而不是尖角、三角形或锯齿状(后者称为棘突征),放射状但无分支(借此与血管影相区别)等特征。 4. 统计学分析 运用x2检验分别比较“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淋巴瘤组和脑膜瘤组间的发生率,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用二项分布检验法分别计算

10、两种征象对淋巴瘤与脑膜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所有统计学分析由SPSS 10.0完成。 结 果 淋巴瘤组:9个病灶中有“脑膜尾征”的7个,检出率为77.8%,有“毛刺征”的7个,“毛刺征”的检出率为77.8%;脑膜瘤组:35个病灶中有“脑膜尾征”的32个,检出率为91.4%,有“毛刺征”的5个,检出率为14.3%。淋巴瘤组与脑膜瘤组患者“脑膜尾征”检出率未发现组间差异(校正2=0.316;P=0.574),如表1示;淋巴瘤组“毛刺征”检出率高于脑膜瘤组“毛刺征”检出率63.5%(校正2=11.525;P=0.001),如表2示。毛刺征与脑膜尾征灵敏度与特异度检验采用二项分布检验,两两组间比较,

11、淋巴瘤组“毛刺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高于脑膜瘤组约68.4%和63.5%(均P=0.000),但“脑膜尾征”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均未发现组间差异,如表3。脑膜瘤的“脑膜尾征”(图1、2);淋巴瘤的脑膜尾征,毛刺征(图3、4)。 讨 论 脑肿瘤的边缘特征一直被广泛用于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n,DTS)或脑膜增厚征,是脑膜瘤较特有征象,脑膜瘤出现DTS的比例较高,达52%60%1,2,也有报导增强扫描DTS出现率高达67%3,而且与肿瘤的大小与位置无关。本脑膜瘤组病例脑膜尾征的出现率甚至达到91.43%,与本脑膜瘤组选择靠近脑表面的脑膜瘤为研究对象有重要关

12、系,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与硬脑膜粘连,靠近脑表面的脑膜瘤紧邻硬脑膜,因此出现脑膜浸润、出现脑膜尾征的的机率较高,现阶段对脑膜尾征出现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是肿瘤对脑膜的侵犯、脑膜结缔组织和血管增生及血管扩张造成4,5,6。Weingarten等7根据38例脑膜瘤术后MR 增强扫描,提出薄层、光滑的脑膜强化可以有或没有肿瘤的残余或复发, 而对于厚的、结节状强化则强烈提示肿瘤的残余或复发,因此DTS在与其它颅内肿瘤鉴别方面有重要作用,但DTS并非脑膜瘤所特有,文献报道8其也可见于绿色瘤、转移瘤、淋巴瘤、胶质瘤,甚至垂体病变等,本文中不仅靠近脑表面的脑膜瘤具有较高的DTS发生率,而且靠

13、近脑表面的淋巴瘤同样具有较高的DTS发生率,DTS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均未发现组间差异。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DTS并非脑膜瘤所仅有,对靠近脑表面,具有侵袭性的颅内肿瘤侵犯脑膜时可出现DTS。而Goldsher等2对41例神经源性肿瘤,胶质瘤和转移瘤等肿瘤MR增强资料进行分析,仅1例在一个层面上见到增强,他们认为是皮层静脉的强化,并提出DTS的标准:从肿瘤起始的强化带至少在MR 连续两个层面以上显示,强化带靠近肿瘤处最厚,向远端逐渐变细,而且强化程度较肿瘤本身高。本研究出现与Goldsher等的结果完全迂异可能与选择的肿瘤类型不同有关,颅内淋巴瘤可起源于脑膜或脑实质,细胞来源为血管周围未分化细胞,极

14、易沿血管周围浸润性生长,因此脑膜尾征的出现率较高。所以不能仅仅依靠DTS这单一信息对颅内脑膜瘤做出正确的诊断,必须结合其他有关的影像特征如生长部位、形态以及信号特点等才能做到正确诊断。 “毛刺征”是借用周围型肺癌的“毛刺征”应用于颅内肿瘤边缘特征的描述,为增强扫描时肿瘤边缘具有的类似毛刺样突起。国内外较少提及此征象,本文作者在“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一文8中提及,认为是脑内原发淋巴瘤的一项重要的MRI表现。现有的经验认为脑淋巴瘤与脑膜瘤鉴别要点有9,10:(1)脑膜瘤以广基底与脑膜相连,相邻颅板:增厚,肿瘤有假包膜征;(2)典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3)脑膜瘤血管造影

15、可见肿瘤染色,表现为均匀团状影,而淋巴瘤与此相反表现为乏血管特征,可见肿瘤对血管造成的压迫和推移,但无肿瘤血管出现,此特征有助于与脑膜瘤的鉴别;(4)脑膜瘤多位于脑表面邻近脑膜部位,形态圆形,边界清楚,有周围灰质推积征象,而脑淋巴瘤少见这种现象;(5)脑膜瘤的T1信号与脑灰质信号相当,其内可有部分无信号的钙化区,而淋巴瘤常无钙化;(6)脑膜瘤瘤体增强效应较淋巴瘤更明显,MRI多维扫描和重建图像可显示瘤体与脑膜的关系密切,常有“脑膜尾征”。从以上可见,常规MRI平扫与增强两者虽有一些鉴别点可循,但两者间也存在许多相似点或鉴别点界限较模糊,包括以广基底与脑膜相连,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16、等。因此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淋巴瘤组“毛刺征”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高于脑膜瘤组约68.4%和63.5%(均P=0.000)但“脑膜尾征”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均未发现组间差异,因此毛刺征可作为两者常规MRI增强扫描的一个重要鉴别诊断征象。颅内淋巴瘤浸润性生长的病理特点可能是它出现较高的脑膜尾征与毛刺征的主要因素,靠近脑表面的淋巴瘤侵犯脑膜时出现脑膜尾征,向脑内浸润性生长时,出现较高机率的毛刺征。而脑膜瘤出现毛刺征较少可能因脑膜瘤多数位于脑实质外,明显的脑组织侵犯罕见。【参考文献】 1. Schorner W,Schubeus P ,Henkes H ,et al.“Meningeal sign”: a characteristic finding of meningiomas on contrast -enhanced MR imagesJ. Neuroradiology, 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