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跟踪优化训练《与名师对话》政治必修1课时作业7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3018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跟踪优化训练《与名师对话》政治必修1课时作业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跟踪优化训练《与名师对话》政治必修1课时作业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跟踪优化训练《与名师对话》政治必修1课时作业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跟踪优化训练《与名师对话》政治必修1课时作业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跟踪优化训练《与名师对话》政治必修1课时作业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跟踪优化训练《与名师对话》政治必修1课时作业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跟踪优化训练《与名师对话》政治必修1课时作业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七)一、选择题1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将进入4G时代。4G手机将进一步完善手机新功能,带来生活和娱乐方式新变化。这表明()A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B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C新的消费热点能带来经济效益D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4G手机进一步完善手机新功能,带来生活和娱乐方式新变化,表明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D观点错误。答案B2“吧”式消费是指近年来兴起的酒吧、氧吧、网吧、电玩吧等形式的消费,是休闲消费的新兴方式之一。随着“吧”式消费的不断升级,不少经营者适时推出“吧”式服务项

2、目。这一现象表明()A生产决定消费的数量和质量B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C消费需求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D人们的消费由主观愿望决定解析随着“吧”式消费的不断升级,经营者适时推出“吧”式服务项目,说明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C入选;A、B强调生产决定消费,与题意相反;D错误,人们的消费不可能由主观愿望决定。答案C3近年来,追求绿色、时尚、安全、营养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绿色食品产业也因此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产品开发到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这说明()A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C生产与消费互为因果关系D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方式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的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对生产的

3、促进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叙述有误,消费对生产不具有决定作用,只是对其有反作用。C项外延大于题干材料,同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能笼统地说是互为因果关系。D项说明的是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与题意不符。答案B4视频点播、在线棋牌、微博电视从最初的多媒体电视到后来的互联网电视,彩电智能化如今已经发展到“云”阶段。各品牌的智能电视竞争激烈,让消费者有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选择。这说明()A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B消费对生产有导向作用C生产与消费互为基础D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解析本题考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电视的发展使得电视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体现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A、B不符

4、合题意,C观点错误。答案D5我国实施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5大类家电产品,给予消费者不同金额的节能补贴。这一政策将加快我国家电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提升节能产品的生产比重。我国采取这一政策的经济学依据是()消费与生产相互决定消费需求引导生产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价格调节生产规模A BC D解析为消费者提供节能补贴,能够刺激节能家电的消费需求,从而促使家电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属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正确,故选C。错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二者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不符合题意。答案C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5、提高,小巧的车载冰箱一上市就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人们驾车、旅游、野餐、垂钓的好伴侣,这说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决定消费。车载冰箱一上市就得到丁许多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人们驾车、旅游、野餐、垂钓好伴侣,说明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符合题意。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7“禁酒令”规范了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却引来酒类企业的不满和反对。酒类企业对“禁酒令”的不满和反对是因为()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B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C消费对企业生产具有决定作用D消费是

6、生产的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解析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禁酒令”影响酒类企业的经营业绩,当然会遭到酒类企业的不满和反对,故答案选D项。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夸大了消费对生产的作用。答案D8关于产品的设计,“苹果之父”乔布斯曾说:“根据大众的需要去设计产品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需要你去展示给他看。”这一观点体现了()A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B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C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D消费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解析“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需要你去展示给他看”说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C切题,A、D不切题,答案选C。题干体现的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而

7、非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B不符合题意。答案C9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企业因商品滞销而减产甚至停产。这说明()A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解析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首先排除C、D两项。企业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研发新产品,可见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故选B项。答案B10小黄在网上购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票,去电影院观赏了这部影视作品。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小黄的上述行为属于()A生产活动与交换活动 B交换活动与分配活动C分配

8、活动与消费活动 D交换活动与消费活动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再生产的环节。小黄网上购买电影票,属于交换活动;观赏影片属于消费活动,故D项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答案D11新中国成立60周年,瞩目中国发展,倾听中国声音,期待中国作用,中国让世界瞩目的根本原因是()A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稳定B扩大内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D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解析本题考查对大力发展生产力知识的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材料阐述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注意关键词“根本原因”,A、B、C三项虽然都与国际地位提高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答案D

9、12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要求的有()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改革和调整生产力中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A BC D解析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说法错误,入选。答案B二、非选择题13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

10、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解析要注意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可运用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的知识回答。答案(1)促进生产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带来新的供给,推动产能扩张。(2)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带动与新型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4)创造新的劳动力。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

11、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1)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结合实际对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解析第(1)问,需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去说明:一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必要性),二是教材中三个作用(重要性)。第(2)问,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能深入理解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就会组织好答案。首先是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因素,其次是改革,因为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再次是科技,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是劳动者素质技能,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要由劳动者去实现。答案(

12、1)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增强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答出3条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