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考试复习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22864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科院考试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农科院考试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农科院考试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农科院考试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农科院考试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科院考试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科院考试复习(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管理的四大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 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 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 2、管理的原理 (1)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 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

2、而存在, 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 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 系统与外 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 在的, 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 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 就是系统的环境, 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 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 命力的。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 同性和规律性。 (2)人本原理: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

3、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3)责任原理: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等观点。 (4)效益原理: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5)伦理原理: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 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3、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 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

4、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 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4、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 位、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其排列组合的根据是各组织要素的 目标、责任、权力及其在分工中的地位关系。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和细胞,即职位-工作人员的有机排列组合,形成一个行政工作单位;第二个层次是由各个工作单位的有机排列组合,并由此形成一个工作部门; 第三个层次是

5、由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有机排列组合,由此构成一级政府组织; 第四个层次是由各级政府之间的 有机排列组合,由此形成一个国家的政府系统。 5、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指一个人或组织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或机构的数目, 又称控制幅度。 管理层次指组织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目。在被管理对象数量确定的条件下,两者成反比关系;管理幅度越宽,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就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窄,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就越多。 6、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是无产阶级政党、 社 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 7、行政首长负责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行政首长全面领

6、导本机关的工作, 对机关事务有最后的决定权, 行政机 关所属各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都要对行政首长负责, 行政首长对本机关工作负全部责任的 体制。依中国 1982 年宪法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 主任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8、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的主要核算对象是财政性资金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9、行政执行应遵循的原则 (1)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统一的原则。忠实执行指严格按照决策的对象、 范围和相应的政策要求贯彻,确保国家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灵活运用指在不违反

7、法律、遵循决策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环境和新情况,灵活执行,因地因时制宜。 (2)果断迅速和注重效益统一的原则 果断迅速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决策目标;的时间内实现决策目标;注重 效益要求保证工作质量、实现预期效果。(3)发扬民主与强调集中统一的原则 为了保证行政执行的迅速果断,必须强调执行的集中统一领导,以集中代表全体的意志,统一协调各方行动,保证政策的有效推行。而高度的集中只能来源于充分的民主。因此,要充分发扬民主,让群众献计献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不同的意见有表达的机会。 10、行政公共关系 特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

8、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行政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 从管理活动的范围来看, 行政公共关系对外传播政府的信息,代表政府组织与公众进行沟通;对内表达公众的意见,代表公众与政府组织进行沟通,具有中介性特征。从管理方式上来看,政府开展行政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 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去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传播甚至强制性的灌输。 从管理的内容和过程来看,行政公共关系是对政府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互动的目标、对象、 媒介、资源、过程和效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整合、实施、控制、评估和监督。 从管理的价值取向看,行政公共关系追求的是政府在公众中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产, 具有

9、非物质性的特征。 11、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 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12、审计监督的特点 审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为: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

10、构和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本 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审计的权威性是指审计机构在 宪法中所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涉,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具有 法律效力。 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力的必要条件。 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 基本要求,是取信于被审计人以及审计委托人的重要前提。13、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所属的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而给予的一种惩戒。行政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 降级、撤职、开除

11、(六种)。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拘留、其他。 (1)作出决定的主体范围不同;处罚的主体一般属于外部行政主体;处分的主体一般是内部行政主体。 (2)制裁的对象不同;处罚对象与处罚主体不存在隶属关系;处分对象与处分主体存在隶属关系; (3)采取的形式不同;处罚有罚款、拘留等;而处分没有。 (4)行为的性质不同;处罚是外部行政行为;处分是内部行政行为。 (5)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比处分所依据的要高。 (6

12、)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对处罚不服,可以进行起诉和复议;而对处分不服,一般是不可以。 14、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资源是指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成果和无形的精神成果。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是社会效益。 行政效率可分为三个层次: 组织效率 (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 、 管理效率(中间管理层所表现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基层工作人员所表现的效率)。 15、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一、改革机构,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 二、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工作制

13、度。 三、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艺术。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五、实行激励原则,调动人的积极性。 六、改善行政环境和工作条件。 七、逐步实现管理技术和工具的现代化。16、领导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1)集体决策原则。集体决策有利于全面分析问题,贯彻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原则。 (2)分层决策原则。在重大决策时,需把庞大的决策目标分解为若干项具体子目标,然后针对子目标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就提出分层决策原则,即:某一系统内部不同部门层次的 领导者对于决策应分别承担一定的责任。 依据这一原则, 上级领导不应该过多地参与由下级负责的决策,下级机构的领导者也不应把自己的决策职责无原则地推给上级

14、。 分层决策有利于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心, 防止决策中的相互推诿, 同时可以迫使下属各部门独立作出决策, 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客观性决策原则。无论制定决策方案,还是作决策的可行性分析,领导者都要面向客观现实,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决策的整个过程始终要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在现实工作中,常有这种情况:某些领导者每逢重大决策,总要考虑决策方案如何才能为他人所接受,担心 决策方案是否会引起他人的反对;有时为了便于他人接受,宁可采取折中或妥协的办法,这就违背了客观性决策原则。 (4)多标准决策原则。凡重大决策方案,通常都要满足多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如我国人口问 题的合理决策就必须满足资源、

15、能源、经济、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领导者 在作出决策时,需要从与方案有关的各种社会客观标准出发,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这就是 多标准决策原则。 (5)排斥性决策原则。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体现不同观点的决 策方案中进行选择,这称作决策的排斥性原则。一般说来,没有不同的见解,就不可能有好 的决策。 多种意见的争论往往可以无情地暴露各种决策方案的弱点, 以促使领导者在决策过 程中深思熟虑,明察秋毫。此外,不同意见的争鸣,也可使争鸣双方从对方的否定意见中, 深化自己的认识,并集中各方的优点,形成合理的方案。总之,坚持和提倡决策的排斥性原 则,有利于提高领导决策的有效性

16、和可靠性。 (6)相对性决策原则。即领导者的决策必须依据客观外界情况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具体 表现为:决策对于目标的相对性。目标的制定是领导决策的前提,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 决策也不同;目标变了,决策也要作出相应的修改。决策对于时间的相对性。一指已制定 好的决策,有一定的有效期,一旦时过境迁,不能墨守成规;二指一项决策,总要在未来执 行,为未来目标服务;未来情况发生变化,决策也将随之相应改变。 (7)开放性决策原则。领导决策的全部过程不宜讳莫如深,采取封闭形式,而应采取积极的 开放形式,敞开大门,虚心请教,广泛收集有关决策的建议和意见,提倡讨论甚至辩论,造成自下而上的民主基础; 同时应通过自上而下的集中, 将各方专家人士的精辟见解汲取到决 策方案中。 (8)完整性决策原则。即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方案时,要仔细考虑各种可行性方案,力争完整 无缺,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方案。完整性原则可以保证领导决策有多方思考和比较的余地, 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稳而不乱。 1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