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1微生物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2171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1微生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拓1微生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拓1微生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拓1微生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拓1微生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拓1微生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1微生物(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拓展第1章 微生物(1)1.利福平能抑制以下哪种生物RNA的合成A.蓝细菌 B.酵母菌 C.人 D.极端嗜热菌2.关于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菌以芽孢形式进行出芽生殖 B.荚膜是支原体加厚的细胞壁C.黏菌是一种只含原生质的原核生物 D.利福平不能抑制顽固热变形菌的RNA合成 3图10表示培养和纯化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10 A步骤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 B步骤接种环火焰上灼烧后迅速沾取菌液后平板划线 C步骤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D步骤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X细菌进行计数4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 下列

2、叙述正确的是A. 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 B. 接种后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C. 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周观察一次 D. 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后再划线表15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组别培养基中添加物MRSA菌1100g/mL蛋白质H生长正常220g/mL 青霉素生长正常32g/mL 青霉素+100g/mL蛋白质H死亡A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B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

3、杀死MRSA菌C实验还需设计有2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D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6以下关于微生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人类的传染病来说最主要的传染源是易感人群B通过与SARS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接触病原体而患病的传播属于病媒传播C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染链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D同一种微生物传染病可以有一条以上的传播途径7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B既有DNA又有RNAC含有线粒体和核糖体D既能吸收氧气,又能释放氧气8某学者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下

4、列操作错误的是A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B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C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菌种 D称取和稀释土壤样品时应在火焰旁9下图为分离和纯化分解甲醛细菌的实验过程,其中LB培养基能使菌种成倍扩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对活性污泥作灭菌处理B.中LB培养基应以甲醛为唯一碳源C.目的菌种异化作用类型为厌氧型D.经处理后,应选择瓶中甲醛浓度最低的一组进一步纯化培养10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下列关于培养基甲和乙是否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说法正确的是酵母膏无机盐淀粉纤维素粉琼脂CR溶液水培养基甲培养基乙注:

5、“”表示有,“”表示无。A培养基甲能,培养基乙不能 B培养基甲不能,培养基乙能C培养基甲和乙都能 D培养基甲和乙都不能1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福平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菌体内的翻译过程而抑制细菌的繁殖B青霉素不能杀灭古细菌但可杀死真细菌,可能是两者细胞壁的组成不同C在自然状态下细菌可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可遗传的变异 D芽孢是菌体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形成的休眠体12用灭菌且经充氧的麦芽汁为原料,接入啤酒酵母菌种后输入发酵罐中进行发酵,最终可获得啤酒。这其中不可能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是A麦芽糖+水葡萄糖 B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C葡萄糖乳酸 D葡萄糖乙醇+二氧化碳13炭疽杆菌能产生某种成分为蛋白质

6、的内毒素,若将该菌的拟核DNA分子破坏,结果该菌仍能产生内毒素。据此推测,欲使该菌从根本上不再产生内毒素,应破坏A核糖体 B内质网 CmRNA D质粒14图1显示的是SARS病毒结构,其中刺突糖蛋白是抗原位点。下列有关SARS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图1A是裸露病毒B遗传物质为DNAC可自我复制遗传物质并合成蛋白质D利用刺突糖蛋白可制备相应的疫苗15下列微生物中不能产生孢子的是 A.大肠杆菌 B. 青霉菌 C. 蘑菇 D. 酵母菌161861年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存在氧气,酒精的产生会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 AC2H5O

7、H+O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B丙酮酸+ O2CO2;线粒体基质CH+ O2H2O;线粒体内膜DH2OO2+H+;类囊体膜17下列关于生长因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长因子是指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B一般是酶、核酸的组成部分C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补充D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18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那么培养硝化细菌的碳源、氮源、能源依次是ACO2、氨、氧化氨B葡萄糖、氨、太阳能CCO2、氨、太阳能D葡萄糖、氨、葡萄糖19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下列哪项操作不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A配制培养基B倒平板 C接种 D菌液稀释20右图是细胞各结构的部分膜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8、A古细菌不具有的结构B有氧呼吸能发生在结构中C按顺序依次可能是高尔基体膜、叶绿体膜、核膜、线粒体膜D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具有结构21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 加抗生素 不加抗生素 加氮素 不加氮素 加葡萄糖 不加葡萄糖 37恒温箱中培养 2830恒温箱中培养 A B C D22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完全正确的是古细菌的细胞壁与大肠杆菌的细胞壁成分不同 青霉素不能杀灭肝炎病毒酵母菌与蓝藻都没有核膜结构 固氮菌为自养微生物A B C D23下图为四种不同微生物的比较结果,错误的是 选项微生物

9、光合作用孢子生殖染色质青霉素抑制作用A蓝细菌是否无有B酵母菌否是有无C产甲烷细菌是否无有D黏菌否是有无24若某地区发生了新传染病。一个月内,患病人数与易感者人数变化的曲线见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d相比,b处更易爆发该传染病的流行B取b处患者愈后的血清,给易感者接种使其得到免疫能力 的方法属于被动免疫C患者人数变化的可能原因是有该病抗体的人数增多D第10天与第5天相比,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普遍更低25下列哪个特点是细菌、真菌、病毒三类生物中都能找到的A都是单细胞生物B利用现成的有机物C都用孢子繁殖后代D对人类都有益26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

10、腔等部位的疱疹。以下关于肠道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肠道病毒的遗传物质由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组成B肠道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内含线粒体C肠道病毒可以独立进行新陈代谢D肠道病毒的衣壳是利用宿主的氨基酸合成的27以下关于“分离土壤中的自生固氮菌”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对取样的土壤样品要在超净台上进行稀释 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氮源 对培养基要加热到62,保持30min 本实验的接种方法可以采用点接法接种后对菌种的培养时间不能太长的原因是菌落会分泌含氮化合物,引起杂菌生长。 A B C D28下列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的是衣藻 颤藻 酵母菌 放线菌 黏菌 A B C D29细菌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

11、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乳酸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B氮源不可能作为细菌的能源物质C琼脂是细菌生长和繁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长出的不都是尿素分解菌30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有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 都需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接种 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BCD拓展 第1章 微生物(2)(一)微生物牛奶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生鲜牛奶中的微生物情况反映了奶牛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奶制品的运输和贮藏;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经过巴氏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图24为检测消毒前后牛奶中细菌含量变

12、化情况,做如图24操作。用无菌吸管从三角烧瓶中吸取1 mL生牛奶稀释液至盛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如此重复3次,将10mL生牛奶稀释到10-4浓度后,取0.1mL滴在培养基上。31巴氏消毒的方法是 。32将牛奶稀释液滴加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涂布工具是 。A B C D该涂布工具最合适的灭菌方法是_。A火焰灼烧 B高温高压灭菌 C酒精擦拭 D紫外线照射33图13所示方法为稀释培养法,按此方法培养得到的3个培养皿中菌落数分别为25个、23个、24个,则生牛奶中每毫升含细菌数为_个。34消毒后牛奶中绝大部分细菌被杀死,若用稀释培养法检测消毒后牛奶是否含有细菌,则在上图操作步骤上应作什么改动?_ _。 35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数量,可评价食品是否受到污染。下表培养基配方中,大肠杆菌能够生长的是_,理由是_ _。36从生牛奶取样培养得到的菌落中,混有各种杂菌,从中检测出大肠杆菌的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 ,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