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理科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1475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理科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理科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理科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理科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理科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理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理科(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聋部七年级理科备课第一节 植物的多样性教学内容:植物多样性的认知。教学目的: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点名。二、准备部分导入 图片 形形色色的植物挂图。三、讲授新课 1、各种形态的植物一)分类 草本和木本1)分类标准。从茎的坚硬度和植株的高大程度区分2)草本植物特点:矮小,比较柔软,寿命不是很长3)草本植物举例:向日葵、胡萝卜、大白菜、白菊花等4)木本植物特点:高大,坚硬,多年生5)木本植物举例:杨树、柳树、杜鹃花、木槿等等6)木本植物可分为乔木和灌木两类二)分类 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1)分类标准:植物能不能结种子2)

2、种子植物的特点:占多数,根茎叶发达,与人类关系密切。3)不结种子植物的特点:海水或阴暗处生存,量少。三)植物的共同特征:见课本11页。四)识记我国的珍惜植物:银杉、金花茶、水杉、鸽子树等四、练习 课本14页第二节 植物的基本结构教学内容:植物结构的认知。教学目的:了解植物的观察和实验用具.并能对其进行结构的认知。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点名。二、准备部分导入。三、讲授新课 1、观察用具和实验用具1)放大镜;简单的放大工具,有三中样式,能放大3-5倍。具体见课本15页插图。2)显微镜;精密的放大工具,可观察微小的物体。3)实验用具:镊子、烧杯、酒精灯、试管、吸

3、管、吸水纸等,详见课本的插图。2 植物细胞的结构1)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2)绿色开花植物构成:根、茎、叶、种子、果实、花。3 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细胞分裂指的是一个分裂成两个的过程,这是个逐渐长大的过程,也叫细胞生长,由此幼苗能长成大树。4 实验观察 实际操作并认识各种观察和实验工具。学习地点实验室和仪器室。四、练习 课本18页第三节 种子教学内容:种子的结构认识。教学目的:掌握菜豆种子的结构,萌发的条件及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点名。二、准备部分导入。三、讲授新课1、 菜豆种子的结构1) 种皮,2)胚芽,3)胚轴,4)胚根,5)子叶。具体

4、位置详见课本19页插图。2、 种子的萌发条件种子的萌发条件包括两个方面1) 主观上,种子必须是完整的,是活的。2) 客观上,种子要有适度的水分、空气、温度三个外界条件。3、 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在吸水条件下体积膨胀,子叶里的营养物质开始输送给胚根、胚芽和胚轴。不久,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张带子叶伸出地表,胚芽逐渐发育成茎和叶。胚根根胚芽茎和叶4、 种子的寿命,学习要点1) 一般情况下,种子只能活二三 年。2) 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可以延长种子的寿命。3) 农业播种前必须先检测种子的发芽率,一般情况下发芽率应该达到90%。四、练习题。课本22页-23页。第四节 根教学内容:根的形态和功能认识。

5、教学目的:掌握根的形态的种类和其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点名。二、准备部分导入。三、讲授新课1、 根的形态1) 根系:根系是指根的总和。2) 直根系:主根和侧根有明显区别的根系叫直根系。3) 须根系:主根和侧根没有明显区别的根系叫须根系。4) 具体举例:从校院中寻找这两种根系的植物,让同学们观察,增强学习效果。2、 根的功能第一, 根具有固定植物体的功能。同时还能防止水土流失。(根的这个功能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理解)。第二, 根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植物体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类。第三,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有机物的功能。例如:萝卜、胡萝卜

6、和甘薯的根。因为储藏了有机物而明显的变大了,可以供植物体第二年生长发育时用。3、 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学气生根的问题。个别指导。四、练习题 课本28页29页。第五节 叶教学内容:叶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教学目的:掌握叶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准备部分导入。三、讲授新课一) 光合作用:;每个叶绿体就像一个小小的绿色工厂,在阳光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通过根吸收的水分和通过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蔗糖等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为有机物中的能量,并且释放出氧气。绿色植物的这个作用就叫做光合作用。图例: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二)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1)

7、 制造的有机物可供植物自身生长发育,而且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以及工业原料来源。2) 有机物中储存能量,这些能量是植物、动物、人生活中必需的能量来源。3) 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是植物、动物和人进行呼吸的来源。三) 呼吸作用:植物吸收空气中氧气,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图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四) 蒸腾作用:通过实验阐释。五) 蒸腾作用的重要意义1) 植物体不会受到高温的伤害2) 促使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3) 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量,调节气候,减轻干旱和荒漠化程度。四、练习题 课本35页36页。五、课下实验:观察研究植

8、物叶子的蒸腾作用。第六节 茎教学内容:茎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的:初步认识植物的茎,了解其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准备部分导入。三、讲授新课一) 茎的结构:木本植物的结构从外到里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层-髓树皮:外侧树皮起保护作用,内侧树皮可以运送有机物,所以要保护树皮。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向外产生新的树皮,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故树能一年年的长粗。木质部:占茎的绝大部分。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全身。髓:位于茎的中心部位,比较松软,有储藏有机物的作用。二)茎的功能1)支持的作用。2)疏导水分和无机盐及有机物的作用。3)地下茎有储藏有机物

9、的作用。三)植物茎的实物观察研究分析。四、练习题 课本41页。第七节:植物的扦插、压条和嫁接教学内容:植物的扦插、压条和嫁接教学目的:了解植物除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外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准备部分导入。观察图片,看图片上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三、讲授新课(一)、扦插:1、对象:月季、葡萄、杨树、桑树2、步骤 A 斜着剪取一段健壮的枝条B 把枝条下端插入松土C 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枝条逐渐长为新月季(二)压条1、对象:夹竹桃、桂花、石榴2、步骤A 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去下半圈B 把枝条的中部埋入松软的土中C 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

10、割断的夹竹桃会长成新的一颗夹竹桃(三)嫁接1、对象:苹果、梨树、桃树、柑橘树等2、步骤A 取健壮枝条,剪去叶片,留下叶柄。B 包含形成层C “T”型口的处理与粘结四、总结:在基层,在农村,这是果树常用的繁殖方式,同学们不陌生。五、练习 P 45第八节 花教学内容:花的结构,传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教学目的:了解花-形成-传粉-形成-种子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准备部分导入。观察屏幕,花的赏析,并从中发现学问三、讲授新课(一)花的结构:1、基本结构,由花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组成2、实验观察:观察花的结构 (实验内容)(二)传粉1、概念 花粉从雄蕊的顶端散

11、放出来。落到雌蕊的过程2、方式 牵牛花昆虫,玉米风力 ,月季花昆虫3、人工受精(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 胚珠种子,其他自然脱落。(四) 部分选学:花的分类两性花和单性花单生花和花序四、总结:花的系列知识观看幻灯片五、练习题 P52-P53第九节 果实教学内容:果实的种类,传播方式及标本制作教学目的:掌握果实的分类,理解果实的传播和标本制作。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准备部分导入。花成长为果实了,果实里又包涵什么信息?三、讲授新课(一)种类:1、干果:果皮干燥少汁。如核桃、花生、大豆、玉米2、鲜果:果皮肥厚多汁。如西瓜、苹果、柿子、黄瓜(二)果实的传播蒲公英

12、风力莲蓬水流鬼针草人和动物大豆爆裂力樱桃动物粪便(三)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1、实验过程 实验报告2、实验作业四、练习题 P63P64第十节 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内容:形形色色的动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动物的共同特征,动物与人的关系教学目的:了解并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动物的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准备部分导入。动物世界导读三、讲授新课(一)形形色色的动物 1 我们身边熟悉的动物 金鱼 青蛙 蚯蚓 蜗牛 苍蝇 蚊子2 动物的形态,生活方式,食物的多样性(二)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 区别 前者后背有一条脊椎,后者没有 前者体型大,后者小.2举例 脊椎动物 大象 熊猫

13、无脊椎动物 蚯蚓 河蚌 蚂蚁(三)动物的共同特征1 自由运动 2 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从周围环境摄取 3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比植物灵敏(四)动物和人的关系1 多数动物对人类有益 如猪 牛 羊 鸡 狗 蚯蚓等2少数动物对人类有害 如苍蝇 蚊子 蝗虫 蛔虫 老鼠等3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 爱憎分明,保护有益的动物,清除有害的动物.(五)选学 动物的具体分类 学有余力的同学个别辅导四 练习 P69P70第十一节 我脊椎动物教学内容:蚯蚓 河蚌 虾 蟹 蜘蛛教学目的:掌握上述动物的结构 特征和生活习性。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准备部分导入。三、讲授新课(一)蚯蚓生活环境潮湿

14、松软,身体细长,食物为落叶,在土壤里活动,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优良的饲料和食品.(二)河蚌生活在江河,湖泊和沼泽中,以微小的生物为食,身体表面有贝壳,对身体起保护作用.身体前端有斧足,是运动工具(三)虾和蟹生活在江河中,是美味食品,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头胸甲,有腮,是呼吸器官,腹部有分解的足,能在水底爬行和短距离的游泳.(四)蜘蛛最常见为园株,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4对足,用蛛丝结网,在农田里能扑食大量害虫,这是防止农业灾害的一项有效措施(五)实验观察 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1 目的要求 观察蚯蚓的外形合运动2 材料用具 玻璃板 粗砂纸 活蚯蚓3方法步骤 见课本P724实验作业 见课本P72四 练习题 P73-P74第十二节 昆虫教学内容:形形色色的昆虫 昆虫的发育 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教学目的: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昆虫和他们的共同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清点人数、点名。二、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