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历史测试 必修三+选修六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13603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科历史测试 必修三+选修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科历史测试 必修三+选修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科历史测试 必修三+选修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科历史测试 必修三+选修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科历史测试 必修三+选修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科历史测试 必修三+选修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科历史测试 必修三+选修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南中学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文科)海南中学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第卷一、 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历史学主张史论结合,依据史实做出合理结论,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2.西汉大儒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C.体

2、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从文学可以折射出历史人物的思想,“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4海南中学高二历史选修课,学生在课余自主学习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5苏格拉底以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现在着重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

3、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表明他A.不满雅典民主现状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注重提升公民素质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6. 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的原则是,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我们在人间的时候去追求它是对的”。他的这种思想反映了 A.文艺复兴倡导追求现世幸福 B.文艺复兴主张推翻封建专制 C.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 D.科学家勇于追求科学真理7.一位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曾经这样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

4、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B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C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8.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的确是这样的,与同时期法国相比,英国启蒙思想家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水平的差异 B国际地位的差异C文化环境的差异 D政治制度的差异9.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向你电话求助。题目:

5、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A.清明上河图 B.程朱理学 C.元曲 D.小说 10.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很受追捧,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C.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D.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11. 近代某著作写道:“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

6、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A牛顿运动三定律 B达尔文的进化论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2. 1859年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这种观点A.正确。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B.错误。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C.正确。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D.错误。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13. 有一次在一个宴会上,爱因斯坦与

7、卓别林共同出席,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此语意指 A.人们更热衷于观赏艺术表演 B. 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识 C. 经典物理学通俗易懂且教常见 D.科学家不如艺术家喜闻乐见14.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15. 在人类历

8、史上,科技可以改变世界很多东西,曾产生过一系列“改变时空”的重大发明。这些发明中,来势最猛、发展最迅速、对当代人类文明进程改变最大的是A.飞机 B.电话 C.因特网 D.火车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很形象地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你认为这三个派别依次是A.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B. 维新派 革命派 洋务派 C. 洋务派 革命派 维新派 D. 维新派 洋务派 革命派17.“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酿成”此次“学潮”的原因之一

9、是 A三民主义的提出 B康、梁维新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诞生18.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 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19.有一位美国的历史学家说过:“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10、.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 进行工农武装割据20.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录里,关于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五大21. 电影钱学森再现了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艰难历程和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展示了钱学森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下列有关钱学森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1

1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新时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2. 某中学历史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南优2号”杂交水稻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23.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1957年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向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A.“百花齐放”的方针 B.“百家争鸣”的方

12、针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24. 新中国“一五计划”关于普通教育方面的指标是:发展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中。1957年在校高中学生将比 1952年增长180%;在校初中学生将增长786%。这一指标的完成A改变了建设人才紧缺的现状 B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化劳动力C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25.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实行的高考制度也中断。其间,高等院校在19661969年未招生,19701976年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入学。由此可见,1977年“恢复高考”主要指恢复 A.高等教育 B.以群众推荐为主要的招生方式 C.高校招生 D.以文化考试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26. 19世纪欧洲有个出版社想出版英国诗人雪莱的诗集。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诗集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格一致。以下哪幅作品最符合出版社的心愿?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格尔尼卡 C自由引导人民 D向日葵27. 唐代诗人李绅(今安徽亳州人)著有悯农诗两首,留下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