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53鞭贾唐宋散文选读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1123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53鞭贾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53鞭贾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53鞭贾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53鞭贾唐宋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53鞭贾唐宋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53鞭贾唐宋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规范训练:53鞭贾唐宋散文选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5分)A市之鬻鞭者(y)其贾宜五十(ji)B蹇仄而不植(qin)则遬然枯(s)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pio)马踶不已,坠于地(d)D余曷不至于公卿(k)拳蹙而不遂(c)解析A项,“贾”读“”;B项,“蹇”读“jin”;D项,“曷”读“h”。答案C2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5分)A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B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D今之栀其貌,蜡其言解析D项,“栀”“蜡”名词作动词。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5分)A和相同,和相同B和不同,和不同C和

2、不同,和相同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者:的人/表判断;焉:均系句尾语气词,陈述语气。答案C4与“以求贾技于朝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5分)A持以夸余B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C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D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解析A项,省略句;B项,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省略句。答案C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文本文段,完成57题。(20分)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

3、乎!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当其分则善当:恰好B今之栀其貌 栀:用栀装饰C虽过三年不害 害:损害D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患:忧患解析当:相当。答案A6下面语句对内容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4分)A将富者买鞭与朝廷用人进行了对应式的议论,由物及人,形象生动。B用描写鞭的词语来描写朝中官员,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C文章采用寓言的方式,巧妙讽刺了唐朝吏政的昏暗,巧饰而求官、无才而滥用,正是唐王朝最后走向崩溃的原因。D作者用卖鞭的人隐喻官府,展现了用人不当、腐败的黑暗现实。解析“卖鞭者”不隐喻官府,而隐喻官吏。答案D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曷

4、不至于公卿?译文:_(2)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译文:_答案(1)我为什么不能是公卿?(2)哪有不出事,获得像摔伤一样的祸患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之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_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5、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注】本文一题“日喻说”。眇(mio):双眼瞎。扪(mn):按,摸。龠(yu):古代一种形状如笛子的乐器。没人:潜水

6、的人。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远:遥远B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通达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最终D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杂:零碎解析D杂:兼及,不单一。答案D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自盘而之钟转而相之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C或告之曰 或即其所见而名之D君子学,以致其道 以其言试之河解析C项,“或”都是不定代词,“有的人”。A项,“之”动词,到;代词,它。B项,“于”表比较。表对象。D项,“以”连词,用来;介词,按照。答案C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苏轼主张“道可致而不可求”观点的一组是()(3分)道之难

7、见也甚于日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A BC D解析苏轼的观点是: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只说了“道之难”。孙武的话是能体现“道可致”观点的。明显符合。是错误做法,不能表现其观点。明显符合。当今的弊病。答案A11下列对文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作者以盲人对太阳的推测来说明“道”是不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得到,必须亲身实践,亲自学习。B孙武和子夏的话是苏轼用来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相比较而言,子夏比孙武的话更明白准确。C“南

8、方多没人”的例子,再次强调了实践的重要。只要“日与水居”就有可能得其“没水”之道。D作者在文章结尾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今昔不志于道,不务学的情况,并点明写本文的目的。解析文中没有说“道”是不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得到,只是说道不能靠主观推想。答案A12断句与翻译。(8分)(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他日闻钟,以为日也。(2分)译文:_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3分)译文:_答案(1)

9、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2)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以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参考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

10、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抽象的道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以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

11、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企望不学习而强求它。”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上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于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