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10810758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中秋节将至,月之圆,盼人之团圆,国之富强。中秋佳节在中华民族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种的特殊情感,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节日故事。每逢中秋,除了各式各样的赏月习俗外,美食佳肴必不可少。有感于共产党员网“一起走过70年,讲述光阴的故事”征集,现特探寻新中国70年来,我家四代人中秋节餐桌上的变迁,见证时代如何大步地向前。外婆50年代前后的中秋仅有的“柚子”。外婆今年81岁,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了70年,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重大变迁。外婆很乐意和我们分享往事,于是我登门拜访,探寻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50年代前后中秋佳节餐桌上的美食。结果,大出我所料。外婆告诉我,那时候村里一般的家庭都很拮据

2、,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劳碌,中秋节当天跟平日无甚区别,没有月饼、不会加菜,唯一的过节食品就是柚子。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柚子,即使卖不起,外婆家也肯定会送过来,当作是过节的礼物。那时候家庭成员一般都很多,幸好柚子可以掰开很多小块。再不够分的话,就把小块一分为二,总之,确保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如愿尝到中秋的“美食”。中秋送柚子的传统,外婆到今天依然继续着。外婆说,小时候穷困潦倒,哪里能想象到现在的中秋节如此丰富多彩。外婆常常在我们面前赞颂中国共产党,教导我们要永远跟党走,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美好生活。父母60、70年代的中秋东拼西凑的食品。父亲和母亲年纪相仿,20世纪60年代前后都出生在普通的农村

3、家庭里。他们对童年时的中秋节印象特别深刻。因为难得,所以渴望;因为渴望,所以难忘。上世纪60、70年代,他们每年早早地等待中秋的到来,为中秋囤积过节食品。首先是自家能准备到的花生和香蕉。花生,提前几天煮熟晾晒,再收藏在干爽的地方,静待佳节来临。香蕉,早早计算好日期,距离中秋节前几天就收割回家,放在阴暗的地方等它自然成熟。“茶果”我们当地的流行的食物,类似于点心,每家每户都会动手做一些。那时候,镇上买不到水果,要骑单车到20公里外的城区才能买得到,一般只有苹果、雪梨和柚子。爸妈回忆说,他们小时候从来没有试过一整个水果的吃,因为即使是中秋节,每家每户基本上只有几个水果,每人只能领到一小块。最后就是

4、月饼了,那时候,每条村都有制作月饼,手工粗糙,不像现在包装得鲜艳夺目,全部用纸包装的,成本不高,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可以吃得上月饼。我90年代的中秋食品的狂欢。我印象中童年时的中秋节,是很特别的节日,不但可以玩,更重要的是可以放开肚皮的吃。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家乡的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我们家到城区做起生意来,童年里好多个“中秋”都在那里度过。虽然市面上的水果零食比爸妈年代丰富百倍,但是,平时我能吃到水果零食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于是,春节跟中秋就成了一年里最渴望的节日。中秋节,什么赏月呀、什么“团圆”啊,小时候根本就不懂,压根就不在意,心心念念的是能吃到什么。妈妈在拜月光时,会把之前神秘收

5、藏起来的所有食物和盘托出,一一摆在桌面上。月饼是主角之一,主要有莲蓉、五仁和豆沙三种;水果应有尽有,淋漓满目;还有一家人共同做的晚餐,印象最深的是田螺,只要是中秋节,我家肯定会有这道菜,直至今天从不间断。拜月光仪式没结束,桌面上的东西全都不能碰,我们小朋友“口水”直流,肚子“打鼓”。当妈妈一声令下,我们马上就狼吞虎咽起来。我和哥哥姐姐当晚无论如何都不会吃饭的,生怕填满了肚子,可是,到头来,还是怨恨食量有限,很不甘心。第二天,有种如梦初醒的空虚感,爸妈会把剩下的月饼打赏给我们。曾经,我一个月饼竟然吃了半个月,每天吃一点,舍不得吃完,继续停留在佳节的美好中。新时代的中秋吃得雅致。时间车轮不断向前滚

6、,一年一度中秋佳节又将至。时下,人们的过节方式不可同年而语,而中秋的食物、吃法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现在孩子们这一代的中秋,由于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不再在乎吃的数量,而是更加重视吃的质量和兴致。月饼千奇百怪,从原来的传统月饼,发展到现在的冰皮、果蔬、海味、椰奶、茶叶,甚至还有韭菜月饼,让人目不暇接。水果,只要想吃,手机点一点,无论天南地北,都送到家门口。中秋团圆饭,更是各出奇招,秀色可餐,有的亲自做自己喜爱的菜式,喝上几口美酒;有的选择在茶楼里,点心仪的佳肴,一家团团圆圆,不亦乐乎!新中国成立70年,中秋节餐桌上的食物从少到多,从多到好,见证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见证着中国不断走

7、向富强。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新时代,中秋佳节,我们举头望月,千里婵娟,凝心聚力,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一起创造和见证祖国和人民更幸福美好的明天!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骄傲,一段时光有一段时光的故事。每段时光都有承载它的时代“文物”。记得乘风破浪里徐正太囤BP机的时候,也没想过时代的浪潮会那么快的把它拍倒在沙滩上。你家可还有当年的收音机?我问奶奶,她们想听歌怎么办呢?爷爷奶奶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1949年的时候,刚好是花儿一样的年华。奶奶说,那个年代电灯都没听过,哪里还有现在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如果想听歌怎么办呢?吆喝嗓子唱起来啊!奶奶说,红星歌十送

8、红军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歌。大家一起下地劳作的时候,个个都是唱歌能手,会唱的、不会唱的,都会应和几句。谁家姑娘歌唱得好啊,一准儿是村里的小明星。老家的山坳里,四面环山,想想在山谷里回荡着山歌,都觉得画面好美。我问妈妈,她们想听歌怎么办呢?妈妈说,她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眼见着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这个词语,在她看来,特别有层次感!最小的时候,对时代的变化没有强烈的感知。我们家赶上了一批打工潮,沿海的新思想、新玩意儿陆续改变着我们家,我们家成了全村的明星家庭。家里添了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逢晚上放电视的时候,她说,全村的人都来看了,家家户户带着一串串的娃儿,围着放电视的那个房间,里三层

9、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谁家有电视了,谁家都是全村的明星家庭。后来,全村的黑白电视机逐渐多起来了,那时候,就是拼收音机的时候了。收音机加磁带,足足影响了我的整个童年。妹妹坐船头九月九的酒歌词虽然听不懂,但是旋律总能跟得上。歌声飘荡在整个大院坝里,那种满足感,比现在吃一顿大餐还舒服。现在,我们家还收藏着当年的收音机,虽然陈旧了,但是总感觉那是好日子开始的兆头。我回想着,我读书时候怎么听歌的呢?音乐无国界,音乐也无年龄。上初中那会,从小的收音机开始学英语。与其说是学英语,更多的是听英文歌曲。节衣缩食买了一盘又一盘磁带,那时候刚知道用耳机,一个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那就只是我的自由时空。后来,MP3出

10、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神器!那么一个小机器,居然可以放那么多歌曲,关键是歌曲听腻了还可以直接把歌曲全部换掉!但是电脑很少啊,所以每次去网吧付费下载歌曲,现在想想,这个生意应该也就红火了一年的时间吧。再后来,MP4、CD机陆续出来,音质的改善、画面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时间。我的弟弟妹妹,她们想听歌怎么办呢?没有妈妈之前的苦日子,自然没有她的那种感叹!看到了弟弟妹妹们现在的好日子,总觉得自己要是再晚几年出生就最好了!现在的他们,物质充盈丰富,想听歌,多的是载体。KTV、K吧、车载音响、手机、平板、电脑、音乐会,方式不胜枚举。他们已经感受不到爷爷奶奶当年想听一首高音质歌曲的奢望,感受不到我们

11、看到MP3的那份激动。他们出生在最好的年代,和平、发展、和谐、共生,时代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感受到国家繁荣昌盛的成果。而今,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川江号子被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以网络音频的方式记载下来;十送红军仍然是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用快闪来歌颂,歌唱美好明天。承载历史印记的收音机、MP3都退出来历史舞台,但是他们承载的那个时代的光辉不灭。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我的父亲出生于1949年,70载的岁月承载了太多的故事,70年的岁月里,他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父亲的前半生故事我来不及参与,几乎是在母亲和邻居的口中听说的,父亲后半生的故事,却是在我的眼睛里慢慢沉淀下来的。

12、也许源于成长的经历,父亲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我读书的岁月里几乎从不曾看见父亲发自内心的笑过,如今每次回家看望父亲或者父亲来看我,总是笑眯眯的,声音也无比响亮,我一度不曾明白,这个“小老头”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底气,这么能言会道了?(一)父亲的童年父亲在三四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爷爷娶给父亲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带着和前夫生的2个孩子,在几年时间里又给父亲添了3个弟弟妹妹。从那时起,父亲从未吃饱过一顿饭,后妈总让父亲出去干活,他看着一家人有说有笑,弟妹们有饭吃,可是每每轮到他扯完猪草、放牛回家,锅里连米汤都没有了。父亲9岁那年,一个人躲在老屋里呜呜呜的哭泣,饿了三天三夜的父亲,在奄奄一息的那刻,被

13、隔壁的幺爷救了。“孩子,无论再苦,也要活下去!好死不如赖活着!”幺爷说。父亲给爷爷提出要自己单独过,他想,家里的活总也是自己干的,好歹一个人拿块地,种了总还能有碗稀饭果腹。爷爷同意了,不过却要父亲养三个弟弟妹妹。这个9岁的孩子,眼里带着倔强,从此一个人挑着菜早出晚归到街上卖,一个人不眠昼夜的在地里耕种。即便大冬天里也可以看到一个衣衫单薄,光着脚丫的男孩在村子里行色匆匆父亲,在艰难岁月中一步步长大,没有父母帮助的他学会了自立和独自生活;没有读过一天书的他却学会算账、记账;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日子里,父亲用他的大脚丈量了成都的东南西北,对于大城小巷他如数家珍。他的童年在寂寞和倔强中孤独展开,如今,父亲

14、手上和脚上的老茧,是抹也抹不去的岁月痕迹,更是对人生经历的积淀和诉说。(二)我的童年父亲32岁的时候,我才诞生在这个贫穷的家庭。母亲说:“结婚时外婆家也没钱置办嫁妆,扯了块的确良布都很感激父母了。到了父亲家里,除了三间草房,什么都没有!就连生了我想吃碗面都难!”那时,父母要供养爷爷还有三个兄妹,从地里刨出的钱实难支撑这一家子的开销。等到有了我,父亲便狠了狠心,外出拜师学艺当了泥水匠,从此早出晚归,家里的庄稼和家务也就只母亲一人支撑。我小时候没人带,母亲总是胸前捆着我,背后背着箩筐跪在地上扯猪草;或者把我装在箩筐里放在田野边,月光撒在水田里,明晃晃地照亮了母亲弯着的腰;家里的钱只够买一只小猪仔的

15、时候,父亲就会带上我以便回来的路上一边装猪一边装我,好让自行车保持平衡5岁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因没钱导致救治不及时,从此落下病根,每天吃药打针,让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那时,小学的学费不过5块钱,也是母亲到左邻右舍央求借来的;每每到了冬天家里便再也没有可下饭的菜,所以那时放学便提了蓝子到村里转悠,看着哪家不要的花菜头,便削了皮当泡菜;如果看见哪家人挖了藕等别人洗完收工,便借着月色到池塘里摸,看有没有“漏网之藕”待到我7、8岁时,依然病恹恹的,但看着父母实在辛苦,便央了父母买了兔子、鹅来养。每每上学时从家里找一个大蛇皮口袋,等放学了便一边走一边扯兔草、鹅草。那时,农村一到晚上就老停电,母亲为了

16、省下煤油让我能好好写作业,总是将灯芯搓细挑短;家里炒菜常常都是辣锅菜(就是没有任何油炒出来的菜),为了能让我多吃点饭,母亲总是单独给我放点油小炒一下。那时,好不容易跟了父亲上街,想要吃块糖,父亲却总问:“吃花椒吗?吃盐吗?”待到我摇头,父亲便说:“乖孩子,什么都不吃,我们就回家了!”待到我快上初中时,家里的三间茅草房变成了小平房,下雨的时候再也没有大盆小盆接水的苦恼了;父亲也像变魔术一般搬回了一个黑白电视;待到我上初中,父亲送给我一个崭新的小自行车,正适合小小个子的我。慢慢地,桌上的菜不再是辣锅菜了,一个月偶尔也能吃上一回肉了,可我记忆中父亲脸上依然从未有过一丝笑容,偶尔夜深人静时常常看见父亲独自叹息。等到我成了乡里第一个大学生时,父亲嘴角有了一丝笑意,随即又染上了一如既往的沉默。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乡里乡亲都劝父亲不要让我读书,说即便父亲砸锅卖铁也是供不起学费的,况且全村里也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一个女孩子总要嫁人的,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