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2)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05214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6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2)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2)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2)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2)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2)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2)(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汉语通论(十五、十六),诗经用韵与古音知识,一、韵和韵母的区别:,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的部分,包括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 韵:一个音节内包含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的部分。 韵和韵母的异同: (1)介音的有无: (2)声调的异同: 斜家花:中古只有主要元音、韵尾以及声调相同,韵母不同,而韵相同; 东董送:声调不同,韵母相同,而韵不同。,按照韵尾的不同,韵可以分为三类:阴声韵(无韵尾或韵尾是元音),阳声韵(韵尾是鼻音),入声韵(韵尾是塞音)。古入声韵在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已经失去了辅音韵尾,演变成了阴声韵。,二、韵部、韵目、韵例:,韵部:音韵学上一般把同韵的字归为一类,称作韵

2、部。明清以前韵部又称韵,实质上是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就先秦古韵研究而言,韵部有特殊的内涵:既不区别韵头,也不区别声调,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属于同一个韵部,所以韵部比韵和韵母的概念范围更大。 王力把古韵分为三十韵部,其中的每个韵部就包括那些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而不区分这些字的韵头和声调是否相同。,韵目:指一个韵部的代表字或标目字。先秦古韵三十部中的之、职、蒸等字就是韵目。 韵例:指诗歌中用韵的体例,包括韵在句、章、篇中的位置,以及韵的转换、通韵的宽窄等。 韵例的研究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很重要,只有正确了解诗经的韵例,才能更好地研究诗经时期的韵部。 清代古音学家古韵分部在材料和方法上基本相同,但结论

3、不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诗经韵例有不同的理解。 王力诗经韵读对诗经韵例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合韵:指临近的韵互相通押。有两种情况: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宵药,之职);韵母近似通押(幽宵,职觉)。,三、诗经的韵例:,从三个方面观察: 韵在句中的位置(韵位):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实字脚)( 幽部)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虚字脚)(幽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之部),一章中所用的韵数(韵数):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侯部)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説懌女美。

4、(元部,微部,脂部),韵脚的相互距离(韵距):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三种。 句句押韵;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通常出现在句数为四、六、八句的诗篇中,往往一、三、五句一韵,二、四、六句换一韵。,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説懌女美。(句句押韵)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隔句押韵)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首句入韵,隔句押韵)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交韵),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四、先秦

5、古韵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据三方面的材料: 1. 切韵系统。 2. 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 3. 谐声偏旁。,诗经是先秦最具代表性的韵文,明清古音学家首先根据诗经的韵例把每首诗歌的韵脚字进行归类,对照中古代表性的韵书广韵进行韵部的分合,该合的合,该分的分,逐步建立了诗经的韵部系统。 对于那些没有在诗经中用作韵脚的字,则根据先秦别的诗歌如楚辞以及散文中零散的韵文韵脚字进行补充。,对那些通过韵脚目前还无法归类的字,则结合谐声偏旁进行系联。一般来说,同谐声偏旁的字大致可以归为一类。这样先秦古韵分类情况就逐渐明朗、精确了。 形声字是由表示意义类属或范畴的形旁和表示

6、读音的声旁两个部分组成的。声旁因为是表示声音的符号,所以又叫“声符”或“谐声偏旁”。声符相同的字,读音往往相同或相近。如“其”和从“其”得声的“棋欺期棋旗淇基祺”等一系列字都属于“之”部字。因为是成系列的,所以叫做“谐声系统”。,从谐声字系列在押韵中表现出的一致性,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同谐声者必同部”。那些没有出现在押韵里的字,就可以根据它的声符归到恰当的韵部。只要知道一个声符的归部,就可以类推同声符的一系列字。如“台、怠、殆”见于诗经韵脚,属“之”部字,而“胎、怡、笞”都不见于诗经韵脚,因为它们都以“台”为声,根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就可以归入“之”部。,当然,由于某些字的谐声构成要比

7、诗经更早(甲骨文里就有了形声字),语音发生了变化,也会有谐声系统和诗经用韵不一致的地方。遇到这样的例外和矛盾时,归字以诗经用韵为准。,上古音查询网站: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韵脚字系联法:,周南关睢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鄘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中:仲、忡、冲、忠、衷 虫:螽、风、枫、讽,五、先秦古韵三十部的分类:,先秦韵部的划分自清代顾炎武开始。顾炎武音学

8、五书分为10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分为17部,江有诰诗经韵读分为21部,黄侃分为28部。 王力综合各家意见,考定诗经时代为29部,战国时代为30部。,王力的古韵分部是今天学术界常用的。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 我们所说的上古音是指两汉以前的语音系统,所以还是以30部为准好一些,但应该知道冬侵两部很相近。 王力先生30部说见其汉语语音史。,王力上古韵部表,韵部表说明:,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是就韵尾的类别而言的,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为韵尾的韵;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三者可简称“阴阳入”三

9、声。依照主要元音相同,阴阳入三声相配的原则,把古韵分为十一类,其中第三类缺阳声,第十、十一两类缺阴声,其余完整相配。同一类韵中存在阴阳入对转的语音关系,类和类之间则存在旁转的语音关系。,在汉语里,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三种韵尾,都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着,而往往整齐地相配着,现代汉语是这样,古代汉语也是这样。具体是:阴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相配,即无尾韵和以-u收尾的韵配-k,以-i收尾的韵配-n-t,至于 -m-p则没有阴声韵和它们相配。阳、入之间的-m-p,-n-t,- -k是唇配唇,舌配舌,牙配牙,其相配情况显得更整齐了。,对转: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也相同。同类同一横行的韵为对转关系。以阴入

10、对转最常见,阴阳对转少见,阳入对转罕见。,旁转: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通转:不同类而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六、“叶音”说:,叶音:也叫“叶韵”或“叶句”。“叶”读作xi,是和谐的意思。这是唐宋时的一些训诂学家在给先秦韵文作注时所采用的一种改读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脚读音以求和谐的做法。 隋唐时沈重毛诗音义开始采用这一做法,南宋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这一做法。,诗经邶风燕燕三章: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陆德明经典释文在“南”字下引沈重毛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朱熹诗集传中诗经卫风氓一章: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叶新齐反)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叶

11、谟悲反)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叶祛奇反)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叶谟悲反)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叶音说的错误:,没有认识到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后人读古代韵文,韵脚不和谐,是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先秦两汉距今久远,诗经等韵文今天读起来自然很不和谐。叶音的做法是任意改读字音,造成了读音的混乱。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陈第毛诗古音考),七、双声叠韵:,音韵学上把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叫做“双声”,两个字的韵相同叫做“叠韵”。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双声叠韵关系也往往发生变化。 古双声词:玄黄、颉颃、萧瑟、匍匐、邂逅、造次、憔悴 古叠韵词:芣苢 判断双声叠韵关系必须以古音为依据。

12、双声叠韵在汉字通假、文字谐声研究以及连绵字考释中运用广泛。,八、传统三十六字母:,字母:传统把现代语音学上的声母称作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即用汉字来代表它所属的声母,如用“端”代表声母t。 声母也称“母、纽、声类、声纽”。,传统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 根据发音部位可以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 根据不同发音方法又可以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大类。,三十六字母表说明:,唐末和尚守温首创了“三十字母”,到了宋代,有人对三十字母进行了整理增并,改“不方”为“帮滂”,新增“非、敷、奉、微、娘、床”六母,称“守温三十六字母”。,清浊

13、音的分别: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辅音、边音和半元音。,王力上古声母表,上古三十二字母:,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与“古无舌上音”之说: 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字,古读皆为重唇。古读附如部;古读佛如弼,亦如勃;古读蕃如卞;古读汾如盆;古读敷如布;古读匪如彼,古读望如茫。扶服即匍匐;伏羲及庖羲。 这就是说,中古音中的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时期一律读成重唇音“帮、滂、並、明”,实际上是告诉人们,中古“非、敷、奉、微”是由上古“帮、滂、並、

14、明”分化出来的。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只有b、p,没有f,今天读f的声母,在上古读b、p,是中古才从b、p中分化出来的。,谐声偏旁的证据: 以“非”为声符的形声字有两组,“扉蜚诽菲匪翡”等今音声母读f,“悲辈裴排徘”今音声母读b或p。 以“分”为声符的形声字也有两组,“芬纷氛忿粉份”今音声母读f,“颁贫盆邠bn攽bn”今音声母读b、p。 用相同声符的形声字今音声母有重唇和轻唇两种读音,说明古音中二者不分。,汉外对音的证据: 对音是历史上的音译词,也就是古书里用汉字记录的外语词汇,或者非汉族文字记录的汉语词汇。 东汉后的佛教中,把梵文的buddha一词译作“浮图、浮屠”,表明南北朝以前“浮

15、”的声母是b,后来才演变成f的。这也说明古音中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 唐代守温三十字母中无轻唇音,只有重唇音,“非敷奉微”四钮是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才加上去的,这说明轻唇音是唐代以后才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方言的证据: 现代闽方言里没有f,普通话读f的字均读为b或p。,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澈、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古人多舌音(即d/t/n),后代多变为齿音(即今读zh/ch/sh的齿音),不独知澄彻三母为然也。” 举例“古音中如得,古音陟如得,古音直如特;古音竹如笃;古音猪如都;古读廛如坛;古读陈如田。,这就是说,舌上音“知

16、、澈、澄”是由上古的“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zh/ch/sh这种舌面前塞音,这类声母上古读d/t,今读zh/ch/sh的声母是中古才从d/t中分化演变出来的。,谐声偏旁的证据: “兆”中古是澄母字,以它为声符的形声字“窕佻挑跳桃咷”是定母字。 “占”是知母字,以它为声符的形声字“沾站霑”是知母字,“点玷店”是端母字。用相同的声符的形声字今音声母有舌上音和舌头音两种读法,表明在上古确无舌头舌上之分。,对音材料的证据: “印度”这个国名,汉代译作“身毒”,是梵文sindu的音译;南北朝时译作“天竺”,是从波斯语hindu中音译而来。两种译法证明南北朝以前“毒”“竺”两字有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