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教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01839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格心理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格心理学教案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 一、 人格的日常生活理解 二、 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 三、 中世纪教会所采用的意义 四、 历史上哲学的意义 五、 心理学的意义 六、 现代的定义及我们的看法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状 一、 应用研究的开展 二、 多极化趋势 三、 相关研究 第二章 精神分析学派范型 第一节 佛洛伊德生平 第二节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 意识和无意识机制 1、概念的产生 2、概念的含义: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 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

2、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3、遗忘: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日常

3、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二、本能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1、本能的含义: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2、本能的特点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

4、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

5、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1、焦虑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3、自我防御机制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经常多种同时使用。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

6、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自

7、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倒退: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的环境。 问题:防御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了解防御对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有什么作用? 哪些因素会使人频繁使用防御? 知识使人倾向使用防御还是不使用防御?频繁使用防御会怎样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五、性心理发展阶段1、口欲期2、肛欲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一、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阿德勒生平() 、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出生次序研究 二、 荣格的

8、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荣格生平() 、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 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情感外倾型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受压抑。感觉外倾型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自觉受压抑。直觉外倾型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 感觉受压抑。思维内倾型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

9、不愿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抑。情感内倾型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感觉内倾型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 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三、 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霍妮生平 、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的种顺应方式:趋向人的活动反对人的活动 避开人的活动 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埃里克森生平、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

10、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人格发展的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 (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 (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 (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 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

11、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 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 (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 (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 (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第三章 行为主义范型第一节 第一节 经典条件反射模型 一、 巴甫洛夫的工作 二、 经典条件反射定律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刺激替代、条件反射的形成 、 习得律 、 实验性消退律 、 泛化律

12、 、 分化律 、 高级条件作用律 第二节 操作条件反射模型 一、斯金纳生平 二、操作条件反射的本质 三、 操作活动的强化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频率的因素都是强化,强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概念。 、 强化规律:强化规律揭示的是按什么顺序施行强化才能提高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包括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连续强化指动物每按一次杠杆都无例外地给与一次强化。间歇强化指按照一定的间隔实施强化。间歇强化实施的方法有:(1)固定的间歇强化,指按事先规定的间隔给与强化,有固定间隔和固定比率两种方法。(2)不固定的间歇强化,指实

13、验者对强化的间隔不作具体的规定,只作大致的规定。 问题:哪种强化方法最有利于新行为模式的快速形成?哪种强化方式最有利于动物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反应频率? 、 强化的形式:(1)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它在有机体作出行为反应后,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走,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2)相倚强化和非相倚强化。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非相倚强化指强化和被强化的行为间不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问题:非相倚强化导致动物怎样的行为表现?如何解释人类的迷信行为? 四、 强化与惩罚 五、 消退、辨别刺激

14、和行为塑造 消退:得不到强化时,行为反应会逐渐消失。 辨别刺激:指示强化出现的概率。 行为塑造:实验者根据一个最终目标,给一系列不断向这个目标靠拢的行为提供强化,最后使实验对象形成一个新的或复杂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问题:行为和人格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怎样解释人格的形成? 辨别: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自由或决定论行为由什么决定?理性或非理性行为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全体或元素论人格是整体还是由元素构成的?可改变或不可改变人格是否是可改变的?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型 一、 替代性经典条件反射 二、 替代性操作条件反射 三、 观察学习与人格 第四章 生物学流派 第一节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二、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气质 一、EAS气质模型 二、抑制和非抑制儿童 第三节 进化论人格心理学 一、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 二、社会排斥与焦虑 第五章 人本主义范型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兴起 一、人本主义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判 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人的唯一性。 二、人本主义对人的基本看法 、 个人现实是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知觉的产物,个体对世界的体验决定了它的行为。 、 个体具有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 、 人格具有整合性不可分割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