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12页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09863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1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1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1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12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2015年11月20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为了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 本条例所称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本条例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

2、构成的环境空间。第三条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并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五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设有气象台站的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部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

3、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全社会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意识。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第八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的具体保护标准。气象探测环境的具体保护标准应当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保护标准,具体保护标准中建筑物、构筑物的控制指标应当纳入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九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

4、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城乡规划调整涉及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第十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气象台站的类别、地理位置、探测任务和项目、探测设施、观测场平面规划图报告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等部门。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等发生变化的,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并抄送前款所列有关部门。第十一条 气象设施是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气象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气象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配备气象设施,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的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第十二条 单独设立的无人值守的气象设施,由设立该气象设施的气象主管机构委托当地人民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个人负责保护,并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第十三条 下列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应当依法予以保护:(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太阳辐

6、射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生态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天气雷达站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三)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四)大气本底站、酸雨监测站、沙尘暴监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站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五)雷电监测站、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六)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地下水位观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森林防火自动监测站、交通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

7、测环境;(七)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其设施;(八)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第十四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一)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设施;(二)侵占气象设施用地;(三)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设施保护标志;(四)危及气象设施安全的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焚烧等行为; (五)干扰、挤占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六)设置影响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功能的干扰源;(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第十五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一)在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周边2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或者

8、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1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10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种植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10的树木、作物等;(二)在观测场1000米范围内实施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等危及地面气象观测场安全的活动;(三)在观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四)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五)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修建人工建造的水体;(六)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修建高度超过1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等;(七)有日照或者太阳辐射观测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保

9、护范围限制),建筑物、构筑物、树木、作物等障碍物遮挡仰角大于5度。第十六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一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1000米范围内实施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等危及地面气象观测场安全的活动; (二)在观测场周边8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8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种植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8的树木、作物等;(三)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四)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五)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修建人工建造的水体;(六)在观测场周边3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修建高度超过1米的建

10、筑物和构筑物等;(七)有日照或者太阳辐射观测的国家一般气象站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保护范围限制),建筑物、构筑物、树木、作物等障碍物遮挡仰角大于7度。第十七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的行为:(一)在距放球点50米范围内,设置阻挡气象气球升空或者可能影响准确获取观测资料的障碍物;(二)民用建筑物、构筑物和铁路、道路与制氢室、储(用)氢室的防火间距小于25米,重要建筑物、构筑物和火源与制氢室、储(用)氢室的防火间距小于50米;(三)架空电力线与制氢室、储(用)氢室的防火间距小于1.5倍电杆高度;(四)使用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空气象观测站,其地面接收设备周围100米范围内,设

11、置对电磁波反射强烈的物体和修建水库;(五)采用定向天线探测系统(雷达、无线电经纬仪)的高空气象观测站高空盛行风下风方向正负60度方位范围内的障碍物对探测系统的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大于2度,四周障碍物对探测系统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大于5度;(六)使用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空气象观测站,其四周的障碍物对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大于10度;(七)高空气象观测站四周电磁干扰源的防护不符合对空情报雷达站电磁环境防护要求(GB 13618-1992)的相关规定。第十八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天气雷达站探测环境的行为:(一)障碍物对天气雷达造成的回波强度损失大于1分贝;(二)不可避免的有源干扰造成的雷达接收机灵

12、敏度损失大于1分贝;(三)天气雷达站周边,其他电子设备在雷达工作频点及所占频谱范围内的干扰电压的容限值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四)天气雷达站与典型的干扰源的最小防护间距大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五)一级保护区内,存在对天气雷达探测造成遮挡的障碍物;(六)二级保护区内,周边所有障碍物的总遮挡方位角大于5度,障碍物的海拔高度、遮挡仰角、遮挡方位角、方位宽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九条 区域气象观测站、太阳辐射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生态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大气本底站、酸雨监测站、沙尘暴监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雷电监测站、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交通气象观测站等气象探测设

13、施探测环境的保护,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二十条 气象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气象设施正常运行。对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干扰源等,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商有关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第二十一条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向省气象主管机构书面报告,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经省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建设单位未落实补救措施或者未经省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省气象主管机构

14、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依法作出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告知建设单位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在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并按照要求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第二十二条 气象台站站址应当保持长期稳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气象台站。因实施城市(镇)总体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确需迁移气象台站的,建设单位或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迁移气象台站的申请,由省气象主管机构组织专家对拟迁移新站址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估。拟迁移新站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5、(一)能够代表所在区域的天气气候特征,并符合国家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二)气象探测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三)国家基准气候站站址应至少保持50年稳定不变,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站址应至少保持30年稳定不变;(四)取得拟迁移新站址的建设用地,占地面积满足台站整体布局需求;(五)落实迁建气象台站所需费用;(六)具备必要的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由省气象主管机构初审后,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由省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迁移气象台站须在拟迁移新站址纳入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后,按照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进行迁移。第二十三条 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迁移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新、旧站址之间进行至少一年的对比观测,对比观测的开始时间为1月1日。新站址经批准和决定迁移的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前,旧站址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依法受到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其影响、破坏或者改变其用途。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必须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启用时间为1月1日。第二十四条 因工程建设或者气象探测环境治理需要迁移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应当经设立该气象探测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