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98449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点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点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点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点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8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8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一、选择题1.(2012新课标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2、A. B.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标点提示,先分组,很容易解决。第句、第句和第句一组,第句、第句和第句一组,答案很容易得出来。2.(2012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_,_,_,_;_。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A.

3、B.C.D.【解题指南】如何解答语言连贯题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使语言连贯,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保持统一的话题。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要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每一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语段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一致,是保持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不要轻易改换主语。二、安排合理的句序。说话也好,写作也好,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安排,只有这样,语言才能连贯。最基本的句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等。三、语境要和谐一致。这主要是指描写性的文字

4、。人们描绘出的景物或繁荣或荒凉,或热闹或冷清,或欣欣向荣或萧索肃杀;作者渗透于其中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褒或贬。这种景物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意境,必须和谐一致,句子才能连贯。四、句式要协调一致。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此外,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整句还是散句,用长句还是短句,合起来说还是分开来说,等等,也常常涉及连贯问题。五、要注意前后照应。所谓前后照应,是指语段中的信息前后吻合,彼此呼应,在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解析】选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题目给出的语境是儿童世界的出版背景,重

5、点陈述的是注入式教育的弊端,儿童读物的匮乏。语段开头的句子陈述的是什么是“注入式教育”,所以第句对注入式教育的评价应放在第一处横线上,由此可排除C、D两项;A和B的区别在于和的先后顺序,第句陈述儿童读物的贫乏,所以放在第句前面的应是第句。由此可知答案应是B项。3.(2012广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真

6、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A.B.C. D.【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提出“人们习惯的东西”总观点,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应为最先;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习惯”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紧跟;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接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

7、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4.(2012福建卷)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_,。吸收现代文明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继承传统价值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以母语教育为本A.B.C. D.【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这段文字分为两个方面:古代传统和其他各种思想。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的句子为和,再根据逻辑关系及“不以”“从而”等词语,可以得到正确的语序。5.(2012湖南卷)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

8、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鸟迹印苍苔。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解析】选B。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A.首先,通过题目及全诗内容来看,诗人所描述的是“西斋”庭院内的景象,此项中的“林间”不符;其次,从连贯、照应的角度来说,诗歌前两句的前四个字“榴花映叶”“槐影沉沉”都是主谓式短语,而A项不是,语意不够连贯。第三,从平仄来讲,颔联与颈联平仄相粘,颈联与尾联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6三个字,颔联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而A项是仄平平,不符。错误。B.此项一是语意与整首诗相谐:诗中未开全的“榴花”、“榴叶”、“沉沉

9、的槐影”、欲来的“雨势”、地偏人不到的“小院”、满庭的“鸟迹”、“苍苔”所营造的意境相谐,事实上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因此整体与抒情主人公内心孤寂是一脉相承的。二是平仄相符:本着诗歌的平仄规律,颈联最后一字一般发“仄声”(声调是三声或四声)韵,此句“到”发四声,合适。正确。C.此项不当有二:一是内容不符。全诗所描写情境在“西斋”庭院之中,而此句的“门巷深深”似乎又到了庭院之外、小巷之中,不合适。二是平仄不相符。本着诗歌的平仄规律,颈联最后一字一般发“仄声”(声调是三声或四声)韵,此句“稀”发平声(一声),不合适。错误。D.此项不当有三:一是意境不符。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

10、美的夏日图画,展现的是一种孤寂而又宁静、恬淡的情怀,此句中的“寒气”一词明显破坏了整体意境。二是不够连贯照应。诗歌其他三句的后半句“未全开”“雨势来”“印苍苔”均为动词性短语,而此句为“我一家”的名词性短语,不照应。三是平仄不相符。本着诗歌的平仄规律,颈联最后一字一般发“仄声”(声调是三声或四声)韵,此句“家”发平声(一声),不合适。错误。6.(2012湖南卷)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A.本人昨日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

11、失黑框眼镜一副,希望拾到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解析】选C。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与得体。A.此项不当处有三:一是三个分句陈述主体不一致第一句是“本人”,第二句换成了“您”,最后一句虽承前省略,实际又换成了“我”,语意明显不连贯;二是“鄙人”书面语气太强,不得体;三是“不胜”与“之至”重复。错误。B.此项有三处不当:一是“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句语序倒装,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表达,不连贯;二是“璧还原物”一句中“璧还”一般是敬称对方的东西,且书面语气太重;三是“谢谢哟”一句明显语言轻佻,不够庄重严肃。错误。C.此项语言连贯,表

12、达清楚,语言适度得体。正确。D.此项有两处明显不当:一是“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一句语序倒装,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表达,不连贯;二是“高抬贵手”一词用得不当,这个词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的意思,用在此处明显不得体。错误。7.(2012北京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但正常情况下,因为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地球时强度已大大减弱。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引力

13、波是听不到的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A.B.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确定这一段话论述的重点对象是“引力波”。第一横线和第二横线处可以相互结合判断:第二句话提到“你听到的”,第一句话就应该有与之呼应的,应该出现“听到”,应该是;第二句中强调听到的对象是“引力波”,而不是“声波”,理由是,“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最后一句话中,用到了表让步关系的关联词,可以判断第三横线处和第四横线处分别为和。8.(2012大纲版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

14、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 B.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与句末关联紧密的应为,排除D,以或开头均显突兀,排除A、B,故选C。二、非选择题1.(2012新课标全国卷)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