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9708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概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 名解&简答【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2、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

3、(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

4、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13、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14、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5、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6、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17、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18、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

5、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19、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20、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

6、“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23、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的条索状肝细胞坏死。24、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25、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26、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

7、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27、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8、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由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临床轻重不一,一般以轻型多见。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29、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不显著或缺如,病情急骤发展迅猛,多死于循

8、环衰竭。患者可表现为极度不安,面色青灰,皮肤、肌肉枯萎,昏迷、高热、病情重,病死率高。30、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痢疾样疾病。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31、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

9、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35、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病,主要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和继致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律,病情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36、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AART:合理而高效的联合用药被称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就是所谓的“鸡尾酒”疗法,即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AZT和3TC,联合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等。37、斑疹伤寒结节:流行性斑疹伤寒典型病理病

10、变为斑疹伤寒结节,是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及其周围的炎性细胞浸润而形成的立克次体肉芽肿,可遍及全身。多见于皮肤、心肌、脑、脑膜、肺、肾、肾上腺、睾丸等。38、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无肝炎症状、体征,血清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的人。39、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艾滋病期,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40、复数菌败血症: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在72小时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41、黑尿热: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

11、生急性肾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亦称黑尿热。此种情况亦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42、慢性菌痢: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43、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的表现,但发热等全身毒血症状不明显。44、伤寒复发:大约10%20%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早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称为伤寒复发。 45、伤寒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d后退热,称为再燃。46、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47、移行期: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每日尿量由

12、400ml增至2000ml,此期虽然尿量增加,但血BUN和肌酐等浓度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48、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49、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50、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简答题】1、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有何区别?答: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性疾病亦由病原体引起,但

13、不一定有传染性,在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2、传染病感染过程有哪些表现?答: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可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即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上述五种表现形式中,一般来说,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显性感染最容易识别。3、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是怎样的?答: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两大类。保护性免疫应答又分为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类。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非特异

14、性清除机制,包括天然屏障(如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的外部屏蔽,以及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如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各种细胞因子)。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包括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4、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中有何作用?答: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由于不同病原体所具有的抗原绝大多数是不相同的,故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由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来介导。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

15、,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病毒(如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真菌(如念珠菌、隐球菌)和立克次体等感染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T细胞还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体液免疫:致敏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由于不同抗原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抗体又可分为抗毒素、抗菌性抗体、中和(病毒的)抗体、调理素等,可促进吞噬作用,促进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粘附作用等。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5、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 有病原

16、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6、在急性传染病中常见的热型有哪些?答:热型是发热性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提问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不规则热。7、发疹性感染的皮疹有何特点?答: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