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3章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94344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7.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3章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3章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3章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3章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3章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3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3章(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形监测与变形分析,第三 章 水平位移监测,1,主要内容,第三章 水平位移监测技术,概述 交会法观测 精密导线测量 全站仪观测 视准线测量 引张线测量 垂线测量 激光准直测量,2,1 概述,第三章 水平位移监测技术,大型工程建筑物由于本身的自重、混凝土的收缩、土料的沉陷及温度的变化等原因,将使建筑物本身产生平面位置的相对移动。 适时监测建筑物的水平位移量,能有效地监控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3,测点布设(1),第1节 概述,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的测点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由控制点组成首级网(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次级网(拓展网); 对于单个建筑物上

2、部或构件的位移监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4,测点布设(2),第1节 概述,控制网可采用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和导线网等形式,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有角度交会、边长交会、边角交会、基准线和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为保证变形监测的准确可靠,每一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应少于2个。基准点、工作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构成一定的网形,并按规范规定的精度定期进行检测。,5,控制点的型式及埋设要求,第1节 概述,对特级、一级及有需要的二级、三级位移观测的控制点,应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并应根据使用仪器和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

3、测精度要求,配备强制对中装置。 用于位移监测的基准点(控制点)应稳定可靠,能够长期保存,且建立在便于观测的稳妥的地方。 位移监测点(观测点)应与变形体密切结合,且能代表该部位变形体的变形特征。,6,第1节 概述,强制对中装置P131,7,观测墩浇筑P130,第1节 概述,8,观测墩形式,第1节 概述,9,第1节 概述,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10,第1节 概述,照准觇牌,11,常用方法(1),第1节 概述,大地测量法 主要包括:三角网测量法、精密导线测量法、交会法等。该方法通常需人工观测,劳动强度高,速度慢,特别是交会法受图形强度、观测条件等影响明显,精度较低。 基准线法 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直线形建

4、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其类型主要包括:视准线法、引张线法、激光准直法和垂线法等。,12,控制网,第1节 概述,13,常用方法(2),第1节 概述,专用测量法 即采用专门的仪器和方法测量两点之间的水平位移,如:多点位移计、光纤等。 GPS测量法 利用GPS自动化、全天候观测的特点,在工程的外部布设监测点,可实现高精度、全自动的水平位移监测,该技术已经在我国的水利、桥梁等工程中得到应用。,14,2 交会法观测,第三章 水平位移监测技术,交会法是利用2个或3个已知坐标的工作基点,测定位移标点的坐标变化,从而确定其变形情况的一种测量方法。 该方法具有观测方便、测量费用低、不需要特殊仪器等优点,特别适用于

5、人难以到达的变形体的监测工作,如:滑坡体、悬崖、坝坡、塔顶、烟囱等。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较低,高精度的变形监测一般不采用此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测角交会、测边交会和后方交会三种方法。,15,第2节 交会法观测,在进行交会法观测时,首先应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尽量选在地质条件良好的基岩上,并尽可能离开承压区,且不受人为的碰撞或震动。 工作基点应定期与基准点联测,校核其是否发生变动。工作基点上应设强制对中装置,以减小仪器对中误差的影响。 工作基点到位移监测点的边长不能相差太大,应大致相等,且与监测点大致同高,以免视线倾角过大,影响测量的精度。 为减小大气折光的影响,交会边的视线

6、应离地面或障碍物在1.2m以上,并应尽量避免视线贴近水面。 在利用边长交会法时,还应避免周围强磁场的干扰影响。,注意事项,16,测角交会法,第2节 交会法观测,采用测角交会法时,交会角最好接近90,若条件限制,也可设计在60120之间。 工作基点到测点的距离,一般不宜大于300m,当采用三方向交会时,可适当放宽要求。,17,测角交会误差椭圆,第2节 交会法观测,P136-137,18,测边交会法,第2节 交会法观测,在使用该法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角通常应保持在60至120之间; 测距要仔细,以减小测边中误差ma和mb; 交会边长度a和b应力求相等,且一般不宜大于600m,19,后方交会法,第2

7、节 交会法观测,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还应注意工作基点和监测点不能在同一个圆周上(危险圆),应至少离开危险圆周半径的20%。,20,3 精密导线测量,第三章 水平位移监测技术,精密导线法是监测曲线形建筑物(如拱坝等)水平位移的重要方法。 按照其观测原理的不同,又可分为精密边角导线法和精密弦矢导线法。 弦矢导线法是根据导线边长变化和矢距变化的观测值来求得监测点的实际变形量。 边角导线法则是根据导线边长变化和导线的转折角观测值来计算监测点的变形量。 由于导线的两个端点之间不通视,无法进行方位角连测,故一般需设计倒垂线控制和校核端点的位移。,21,第3节 精密导线测量,边角导线,22,第3节 精密导线测

8、量,弦矢导线,23,4 全站仪空间交会,第三章 水平位移监测技术,原理:全站仪架设在已知点上,只要输入测站点、后视点的坐标,瞄准后视点定向,按下反算方位角键,则仪器自动将测站与后视的方位角设置在该方向上。然后,瞄准待测目标,按下测量键,仪器将很快地测量水平角、垂直角、距离,并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待测点的三维坐标。,24,坐标测量原理,第4节 全站仪观测,25,第4节 全站仪观测,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系统,26,5 视准线测量,第三章 水平位移监测技术,视准线法是基准线法测量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经纬仪或视准仪的视准轴构成基准线,通过该基准线的铅垂面作为基准面,并以此铅垂面为标准,测定其他观测点相对于该

9、铅垂面的水平位移量的一种方法。 为保证基准线的稳定,必须在视准线的两端设置基准点或工作基点。 视准线法所用设备普通,操作简便,费用少,是一种应用较广的观测方法。 该方法同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照准精度、大气折光等,操作不当时,误差不容易控制,精度会受到明显的影响。,27,第5节 视准线测量,视准线观测原理及观测点的布设,28,视准线的布置(1),第5节 视准线测量,视准线一般分三级布点,即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当条件允许时,也可将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合并布设。 视准线的两个基点必须稳定可靠,即应选择在较稳定的区域,并具备有高一级的基准点经常检核的条件,且便于安置仪器和观测。 各观测点基本位于

10、视准基面上,且与被检核的建筑部位牢固地成为一体。 整条视准线离各种障碍物需有一定距离,以减弱旁折光的影响。,29,第5节 视准线测量,工作基点(端点)和观测点应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埋设强制对中底座。墩面离地表1.2m以上,以减弱近地面大气湍流的影响。为减弱观测仪竖轴倾斜对观测值的影响,各观测墩面力求基本位于同一高程面内。 位移标点的标墩应与变形体连结,从表面以下0.30.4m处起浇筑。其顶部也应埋设强制对中设备,常常还在位移标点的基脚或顶部设铜质标志,兼作垂直位移的标点。 视准线的长度一般不应超过300m,当视线超过300m时,应分段观测,即在中间设置工作基点,先观测工作基点的位移量,再分段观测

11、各观测点的位移量,最后将各位移量化算到统一的基准下。,视准线的布置(2),30,第5节 视准线测量,观测使用的照准标牌图案应简单、清晰、有足够的反差、成中心对称,这对提高视准线观测精度有重要影响。 觇标分为固定砚标和活动觇标。前者是安置在工作基点上,供经纬仪瞄准构成视准线用;后者是安置在位移标点上,供经纬仪瞄准以测定位移标点的偏离值用。,视准线的布置(3),31,第5节 视准线测量,活动觇牌,32,活动觇牌法观测时,在A点设置经纬仪,瞄准B点后固定照准部不动。 在欲测点上放置活动觇牌,由A点观测人员指挥,B点操作员旋动活动觇牌,使觇牌标志中心严格与视准线重合。 读取活动觇牌的读数,并与觇牌的零

12、位值相减,就获得待测点偏离AB基准线的偏移值。 转动觇牌微动螺旋重新瞄准,再次读数,如此共进行24次,取其读数的平均值作为上半测回的成果 倒转望远镜,按上述方法测下半测回,取上下两半测回读数的平均值为一测回的成果。,第5节 视准线测量,活动觇牌法测量,33,活动觇牌法观测的步骤,第5节 视准线测量,视准线端点架设好经纬仪,在另一端点安置固定觇牌,经纬仪严格照准固定觇牌中心,并固定仪器。 观测点上架好活动觇牌,经纬仪盘左位置,由观测员指挥点上操作员,旋动觇牌中心线严格与视准线重合,读取测微器读数。操作员反方向导入活动觇牌,使其中心线严格与视准线重合,读取测微器读数。以上是半测回工作。转动经纬仪到

13、盘右位置,重新严格照准B点觇牌,再重复盘左操作步骤,完成一测回的观测工作。 第二测回开始,仪器应重新整平。根据需要,每个观测点需测量24个测回。 一般说来,当用DJ1型经纬仪观测,测距在300m以内时,可测23测回,其测回差不得大于3mm,否则应重测。,34,小角法测量 (1),第5节 视准线测量,35,这种布置形式对提高测定偏离值的精度更为有利。,第5节 视准线测量,若在待测点i上观测,则:,小角法测量 (2),36,6 引张线测量,所谓引张线,就是在两个工作基点间拉紧一根不锈钢丝而建立的一条基准线。以此基准线对设置在建筑上的变形监测点进行偏离量的监测,从而可求得各测点水平位移。 引张线法是

14、精密基准线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测量。 前苏联较早将其应用于大坝水平位移观测,20世纪60年代该方法引入国内,并在我国大坝安全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三章 水平位移监测技术,37,在直线形建筑物中用引张线方法测量水平位移,因其设备简单,测量方便,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大坝安全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采用引张线自动观测设备后,可克服观测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发挥引张线在安全监测中的作用。 早期安装在大坝上的引张线仪,由人工测读水平位移。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国内已有步进电机光电跟踪式引张线仪、电容感应式引张线仪、CCD式引张线

15、仪,以及电磁感应式引张线仪等。,第6节 引张线测量,引张线测量,38,有浮托引张线,主要包括端点装置、测点装置、测线及其保护管。 端点装置可采用一端固定、一端加力的方式,也可采用两端加力的方式。 加力端装置包括定位卡、滑轮和重锤,固定端装置仅有定位卡和固定栓。 定位卡的作用是保证测线在更换前后的位置保持不变,定位卡的“V”形槽槽底应水平,且方向与测线一致。 滑轮的作用是使测线能平滑移动,在安装时,应使滑轮槽的方向及高度与定位卡的“V”形槽一致。 重锤的大小应根据测线的长度确定,引张线长度在200m600m时,一般采用40kg80kg的重锤张拉。,第6节 引张线测量,39,1滑轮; 2线锤连接装

16、置; 3重锤; 4混凝土墩座; 5测线; 6夹线装置; 7钢筋支架; 8保护管,引张线加力端结构,第6节 引张线测量,40,测点装置,有浮脱引张线的测点装置包括水箱、浮船、读数尺、底盘和测点保护箱。 浮船的体积通常为其承载重量与其自重之和的排水量的1.5倍。 水箱的长、宽、高为浮船的1.52倍,水箱水面应有足够的调节余地,以便调整测线高度满足量测工作的需要,寒冷地区水箱中应采用防冻液。 读数尺的长度应大于位移量的变幅,一般不小于50mm,同一条引张线的读数尺零方向必须一致,一般将零点安装在下游侧,尺面应保持水平,尺的分划线应平行于测线,尺的位置应根据尺的量程和位移量的变化范围而定。,第6节 引张线测量,41,测点装置示意图,第6节 引张线测量,42,测线一般采用0.81.2mm的不锈钢丝,要求表面光滑,粗细均匀,抗拉强度大。 为了防风及保护测线,通常用把测线套在保护管内。保护管的管径应大于位移量的23倍,并在管中呈自由状态,以前主要用钢管,现在大多用PVC管。 保护管安装时,宜使测线位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