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94157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岳麓版必修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第一备课网 教案 试题 课件 大全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实录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研究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请把教材翻到第87页。(板书: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笑话中提及的危机是什么呢?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首先让我们通过三段材料来回顾斯大林经济体制的

2、弊端。(板书: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国家推行的是什么类型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

3、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师:可以说,斯大林体制曾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经济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这是苏联进行经济改革的根本原因。(板书:在弊端后加上阻碍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从1953-1991这38年间,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改革中走向解体,这

4、是为什么? 我们先看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板书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教师过渡: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24岁入党。由于他具有高超的政治工作才能,逐渐从基层党务工作者中脱颖而出。赫鲁晓夫在很多外交场合不注重自己大国领导人的形象。这张图片反映的是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大皮鞋敲桌子,被称为“国际笑柄”。赫鲁晓夫因其性格急躁喜怒无常,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师: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了 “二十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同时作了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具体情况如何呢,

5、同学们我们看一段录像。生:看录像板书:师:可以说,赫鲁晓夫的报告震惊了整个世界。赫鲁晓夫为何对斯大林进行批判?根本原因是我们刚才已经分析出来了:体制出了问题,苏联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另外这也用于说明赫鲁晓夫夺权的合理性和改革的正当性。还有一个直接原因,据克里姆林宫最新档案解密一书中记载说赫鲁晓夫曾经对几个亲信说:“尽管他已经是具僵尸,我也要为我的儿子报仇,让他尝尝我的厉害。”原因是赫鲁晓夫有个儿子成了德国人的俘虏。最终他向德国投降了。成为敌人手中的一张牌。后来他被苏联的除奸队“偷”回来送到了莫斯科。赫鲁晓夫两次请求斯大林对他的儿子从宽处理,但还是把他给枪决了。所以,有人说,关于赫鲁晓夫的批判动

6、机,确实不是简单的问题。客观的讲,对斯大林的批判,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所以,他的这种批判不彻底。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损害了共产党的权威,这些对于苏联的改革是非常不利的。师:下面看书,填表格。评价(1)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改革是符合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矛盾的迫切需求,对于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摆脱斯大林模式起了重要的作用。如,19531963年,

7、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加加林是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2)理论上没有突破,依然实行赶超战略,提出了在1961-1970年十年内, 赶超美国, 在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计划。定下的指标不切实际,助长了浮夸风。(3)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看这副图:赫鲁晓夫开展玉米运动,他认为:玉米是一种最好的青贮饲料,它是自然界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因而要求各地广泛扩种玉米,结

8、果是因为苏联的气候条件不适合玉米生长,其它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赫鲁晓夫是靠农业起家的,但也为农业所累。经过垦荒运动产生的几百万公顷新垦地,因不注意生态保护而导致土壤的沙化。结果,1963年一场大沙尘暴席卷了垦荒区,垦区的大部分新垦地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这迫使赫鲁晓夫一面恢复配给制,一面动用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和食品。因此在苏联最高领导层和国内各阶层招致了普遍的不满。常此以往,赫鲁晓夫专横的工作作风和改革的一些严重失误,使党内和社会上对他的不满之声越来越多。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主席团乘赫鲁晓夫外出度假,策划了一场把赫鲁晓夫赶下台的政变。之后赫鲁晓夫靠领取养老金度过余生。赫鲁晓夫

9、的墓碑用 7 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把改革重点放到农业上结果欠收,全国没饭吃,所以他的改革把苏联搞乱了。为了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任者勃列日涅夫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师: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是苏联历史上除了斯大林(执政29年)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他习惯于因循守旧,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人称“妥协能手”。涅夫 看书 填表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师:与赫鲁晓夫改革不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工

10、业,推行新经济政策,前期取得显著效果,但后期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拖跨了美国经济,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在教材中找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1)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在不改变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济管理自主权;第二,在保持行政管理方法为主的前提下,突出经济方法,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第三,在保障国家经济利益的前提下, 兼顾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第四,以利润为中心,加强经济刺激。(没有突破原有的体制,支撑他的是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工业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成效:读小字(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

11、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有一定的效果。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2)总体上失败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这是一种修补性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去除积存的弊病。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在执政的后八年,他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还得了中风

12、和心肌梗塞,面部肌肉瘫痪改变了昔日漂亮的脸庞。对事态的问题反映迟钝,在同美国总统卡特的单独会晤中干脆一言不发,搞得卡特总统不知所措。晚年的他逐渐丧失自我批判意识。20世纪70年代下半年,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军事和重工业与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比重为74:26工业与农业的比重为82:18这一经济结构对苏联来说,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苏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

13、师: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睡梦中病死家中。此后的28个月中,先后当政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去世。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的边缘时刻,54岁的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是克里姆林宫主人中唯一一个正规的大学生。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本来改革这个词汇在俄语中有多种表示方法,而戈氏却用了一个改建,改造这样的词汇。在俄文词典里对这个词汇的解释是推倒到重建。有人据此说戈氏从一开始就居心要把苏联这座大厦推倒重建,他想建立一个他自己理想中的国家。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看书说出内容。

14、其基本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增长 1倍,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 其基本思路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给企业放权让利,国家对经济管理逐步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经济管理为主的方法过渡。戈尔巴乔夫提出,这一战略要实现的经济规模要比以往时期大,用15年的时间做完苏维埃政权68年里要做的事。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同的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措施针对的是所有,而不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师:由于经济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经济继续滑坡。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

15、。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从1990年开始出现第一次经济负增长(-4%)到1991年经济大幅度下降(-15%),苏联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经济危机导致了信仰危机,苏共威信下降,社会主义失去了吸引力。经济危机促进了政治危机,各种政治派别登台捣乱,大肆搞反社会主义的活动。经济危机诱发了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激化,独立和分离倾向滋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各共和国急于脱离苏联。经济危机也为国际反苏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提供了可乘之机。毫无疑问,苏联的经济危机是导致苏联演变和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形成和爆发经济危机确有其历史的原因(包括理论、指导思想的失误、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等),但是,现实的直接原因还是由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线造成的。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联解体,从总体上讲都是在非暴力的环境中完成的,是“和平演变”。第二,新格局的形成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