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名词解释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9365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和国史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和国史名词解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共同纲领 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上通过的法案。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国体),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政体),对于新中国的军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共同纲领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现;对新生的共和国工作起到规范、指导、保障的作用。 一边倒 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确定的外交方针之一。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提出“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政策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

2、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是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由此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共同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条约无论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了积极作用。但条约与相关协定的签订并非完全平等。显现出苏联对中国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益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在1953年中印谈判首次提出来的; 1954年6月中印、中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

3、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现在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作为经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第二章七届三中全会 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做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了中心任务,要实现任务的三个条件:A、土地改革的完成;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以及要做好的八项工作:土地改革、镇反、整风是重点。全会制定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和政府制定正确路线和方针,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向社会

4、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要四面出击,是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针对当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民族资产阶级经营困难。失业的工人、知识分子、农民有意见。干部中的问题:“左”的情绪等等,我们不能四面出击,以缓解各阶级的紧张关系,共同争取财经好转。主要内容有:(1)我们的敌人是够大的(帝国主义、台湾反动派、国民党残余、地主),不可树敌过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2)要进行六个方面的工作。中心是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关系,纠正急于消灭资产阶级的“左”的思想。 党和政府制定和贯彻正确路线和方针,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具

5、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6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在1950-1953年,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次土地改革有以下特点:第一,新的环境。第二,对富农、地主政策的调整。第三,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分批)进行。这次土地改革意义重大:1.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3.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地改革运动搞的最好的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法律宣布废除地主阶级

6、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其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拉开了帷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战争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毅然选择,保家卫国,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三年战谈,最终迫使联合国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

7、的国际威望,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镇压反革命 1950年10月10日颁布关于镇反的指示,1951年2月又颁布了镇反条例。由此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作为建国初期三大运动之一,镇反运动从1950年进行到1953年秋,镇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共杀、关、管各类反革命分子300万,基本上消灭了土匪、特务分子、恶霸分子。出现了安定的局面,也保证了其他改革的顺利进行。“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运动(1951.12-1952.6):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始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严重斗争,也是社会改革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揪出了如刘青山、张子

8、善这样的大贪污犯,这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有利于防止腐朽思想对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侵袭,对国家建设事业的进行以及新道德风尚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期间也出现了许多不足,教训。“五反”运动(1952.1-6):是1952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始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运动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产阶级的严重违法行为,加强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进一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条件。第三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在宣传提纲中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1954年9月一届人大写入宪法。主要内容:社会主

9、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简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总路线反映了脱贫的愿望,是创造性贡献。但也有其不足:对国情认识的局限,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上的失误;在改造的时间上急于求成等。该路线作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指导方针加以贯彻,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和三大改造的进行。统购统销 面对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2月,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在全国实行。基本内容:粮食(等物品)计划收购;计划供应;政府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中央统一管理。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起了保证供给、支持建设的经济作用。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他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

10、,影响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购统销政策逐渐被代替和取消。四马分肥 是对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分配形式。即按照缴纳给国家的所得税,企业的公积金、职工的福利奖金和资方的利润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的一种形式。所谓“四马分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中所得税约占利润总额的1/3左右,资本家的股息和红利约占1/4左右。在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只能以私股持股人的身份领取相当于年息5%的股息(即定息),其剥削量不仅进一步受到限制,而且私股也不再是生息资本,而是向全民财产转化的形式。这样,中国就在很短

11、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定股定息,1955年冬-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其赎买形式为实行定股定息,国家对资本家原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股价,以核实私股股额;在合营期间,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定股,就是对私企主的生产资料估价定股。到1956年底,全国私股共为24亿元。定息是国家给私股每年5%的股息,每年共付股息1亿2000万元,十年以后,股息取消,用这些办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敲锣打鼓,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又分为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新中国建国初期

1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完成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后,进入了高级形式,分两步完成了公私合营,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双百方针 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1956年正式提出。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

13、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它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科教事业的发展。但双百方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

14、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实行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区分为三种形式,初级形式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上的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包括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万隆会议 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国的政府代表在印尼万隆举行亚非会议,主要讨论摆脱帝国主义的羁绊,维护亚洲和非洲新生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会议由南亚五国总理发起,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为求团结而来求同存异的方

15、针,使得会议圆满闭幕,会议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友好,签署了历史性的文件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第四章中共八大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年月日至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