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草书流派略论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93622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草书流派略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草书流派略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草书流派略论李小龙1 小 舟2(1.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管理系;2.陕西省商洛市城市管理局 陕西商洛 726000)摘要:将当代草书分为林系、沙系、于系、沈系、章草系、明清系、书谱系、流行书风系、当代狂草和其他草书大家等十个系列,品评代表书家,以此梳理当代草书流派和发展脉络。关键词:当代;草书;流派体现书法最高成就、最高层次的草书,以其最奇、最美的书法形式,引得古来无数学子的苦苦追求。草书,对天分和功力要求最高。诸如“闻江声而知笔进”,见“担夫争道而知避让”,见“龟蛇争斗”而知章法,见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

2、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表现了大艺术家对抽象艺术的敏感和高度的感悟能力。从功力上看,张芝池水尽墨,智永几十年不下楼,怀素盘板皆穿。考察草书家的性格特征,张芝“以头濡墨”,怀素“醉里得真如”,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米芾号作“半颠”,祝枝山放浪不羁,付青主孤僻自封,黄道周壮烈殉难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狂、怪、疯、颠。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似乎与草书无缘。以上可知草书之不易。因此,自汉以降,大师浩浩者众,草书大家却寥若晨星。当代,书法空前繁荣,但草书的殿堂也格外地显得空旷而清冷,各种全国书展中,高品位的草书作品愈来愈少就是证明。人们不禁要问,待到那些高龄的大师一一过世

3、之后,草书是否真的要变成历史?基于此,我们觉得有必要为当代草书理出一条发展的脉络。现将当代草书从广义许伟东.草书的广狭二义与草书分类说略J.书法之友,1995,(4):6-7.的角度分为以下几个流派,作以归纳研究。一、林系草书林散之自幼师从黄宾虹,数十年习字不缀,默默无闻。1973年他的草书登上人民中国书法专辑第一页,受到盛赞,遂广为人知。久居南京城里的林散之,在1974年以前还以康有为的万毫齐力为追求目标,用笔沉劲、涩滞,结字方正,横划左高右低或平行,行笔以枯为主,即使是饱蘸浓墨,也是焦墨聚毫,势来既强且猛。其时他虽已声名鹊起,实未炉火纯青。稍后,林老的右手小指、无名指患疾,僵硬无力,只能靠

4、拇指、食指和中指操笔完成捻转提按的创作过程,故尔朱耷内敛、紧缩、瘦长的结字成了先生的追求目标。林老在继承朱耷结字和意韵的同时摈弃了他浑圆如篆的用笔,而采取了侧正锋含混的古今绝无仅有的用笔方法,以擦为主的散锋线条常成神来之笔。林散之一生研究绘画,其书法中娴熟的用墨用水、散锋线条均得益于绘画。他的草书表现出一种孤独得已无人匹敌的仙风道骨,仿佛是高山孤峰上的高人,在密密地敲打着自己的木鱼,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的每幅作品几乎都是字字独立,并非铁笔纵横,而是云雾迷蒙,散淡,空灵,仿佛太极神功,巧极归真,童心动人。袁昂评崔子玉语“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亦可用于林老书法。“如达最上层,不妨有笔而

5、少墨。”萧蜕庵真是一语中的。林系草书继承者中,王冬龄是最有成绩的一位。先拜林散之为师,再转投沙孟海门下,王冬龄的学书经历极为难得。当代敢写狂草又能驾轻就熟地把握狂草精神的书家不多,王冬龄当属佼佼者。巨幅,大字,现场书写,王冬龄再现了颠张醉素的表演式创作,也和颠张醉素一样博得了圈内圈外的名声。不过,王冬龄对林、沙二位仍需仰视。林散之草法从怀素自叙帖来,中锋为主,线条圆劲,但运笔很慢,王冬龄草书则线条扁、薄,运笔速度极快;王的草书也丢掉了林书用墨的对比,节奏的对比,只有林书的体式,耸肩的习气,至于空灵、静寂的气氛,也遗失殆尽。最得林散之书法真谛的是林老的儿子林筱之。林筱之曾于1948年入杭州国立艺

6、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学习山水,潜移默化中接近其父书风。林筱之书法气势平稳,笔力沉劲,墨色丰富,尤得其父书法中的脱俗气息。其“钩手”执笔,悬腕中锋,也与乃父一致。但筱之先生似只作行书,不擅草书。林系草书后继乏人,是无容置疑的。虽然有一些师承林散之的,但大多仅得体貌,少有可观的。我们期待着对这座草书“珠峰”的攀登者。当然,这绝不是呼唤刻意模仿。二、沙系草书如果说林散之是高山上小庙中敲着木鱼的一尊佛的话,沙孟海便是这座雄伟、博大、绵延万里的高山。如果说林散之无法排遣自己那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孤独的话,沙孟海则是万人膜拜的活佛。自1977年他的5位研究生毕业之后,他的书坛盟主地位便稳如泰山了。他鲜为人知的三

7、百年之书法遂被奉为金科玉律。他的以苏东坡为底色,右高左低,坡度极大,故造险绝的态势,他和同乡马一浮在黄道周逸笔纵横上下功夫,使转大力提按,沉实雄健、大气磅礴的行笔、结字,使其“一味霸悍”,傲视着书坛星星点点的些许变化。他明显承袭明人的三行式体例,重行轻列,缠绕交错,密不透风,参之以章草的某些笔划,在雄强壮阔的基础上更添了一种痛快淋漓。沙孟海书法,从者如流,浙人几无不受其影响者。有一个时期,沙老草书横折的弧形笔划几乎成了浙人创作过程的预备动作,这一笔法像商标一样印在大多浙人的书作上。误以败笔为美,成为一种不良风气。沙系草书成就最大者当数朱关田。朱先生将沙的书法删繁就简,加重了竖划的轴心作用。他变

8、紧密为疏朗,变沉劲为鲜嫩,以清新代苍古,以妍易质,颇为书坛称道。卢乐群以沙的结字为模,以吴昌硕的用笔为媒,纵横挥运,后又参以书札时风,上世纪90年代斩获大奖无数,一时被誉为“获奖专业户”。后起之秀白砥,扎根传统,吸纳当代艺术精神,一手理论,一手创作,皆有可观。他以导师沙翁书法的雄浑、劲健为结字之根本,力避沙书体貌,谨慎创新。其将“碑拙”和“帖巧”自然柔合,时时展现出高古而又清新的气息。他的成才之路,成为当代青年书家成功的一个模板。浙江乃至全国有一大批沙老的追随者。直写沙翁者,在各类报刊上出现的频率极高,参加书展,入选机率也大。其弟子们成立的沙孟海书学院一时成为一种档次认定的地方,很多有实无名的

9、年轻人都以到此走一遭为荣,就像画家乐于到北京碰运气一样。浙江书法界至今仍以沙系为核心,仍以写沙者占多数,他们从来不以写沙为仿。沙孟海是自负的,他深晓自己的霸主地位。他的书作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老杜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似乎在表明自己已经占据了“一览众山小”的地位。沙氏草书的从者如流与林散之草书的后继乏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一种令人费解的艺术现象。对此,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沙老较早成为书法教育界的旗手,徒弟及徒弟的徒弟极多,形成了覆盖浙江的巨大网络,他们的书法有意无意地打上了沙老书法的烙印。同时,沙老书法也明显带有一定的示范性。而林散之大器晚成,改革开放之后已入暮年,学生很少,更重要的是学林

10、者实在是无处下手,林老草书特立独行,无可企及,唯有束之高阁。林散之草书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神秘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沙翁则不同,他的成功仿佛是一种昭示:照我的路走吧,它虽然不是通向大师的唯一道路,但却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林散之草书的极致使其绝后,沙孟海书法明显的不定型使人们在其基础上能够变化多端,在形成风格为唯一追求的传统成功观看来,沙孟海的意义正在于此吧。三、于系草书民国元老于右任写草以简约为目标,其实他并未按照自己设计的集字法去创作。因为把风格各异的众家之草杂糅在一起,绝难有气韵生动、上下贯通、左右避让的自然之美。因而,沈尹默在于右任草书中发现了他的非标准草书,与他开了一次苛刻

11、的玩笑,认为标准草书未必标准。但于氏的风格却是删繁就简的典范,他的草书行笔往而不收,直入直出,顿挫、提按、藏护都被最大限度地减省了。他的用墨涨重沉润,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尤以对联多见。于氏是当代实践“化碑入草”的最成功者,达到了“威而不猛,亦是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写于氏草书而成就卓著者当推日本人金泽子卿,他以于氏盛年书法为学习对象,故清雄之气溢于笔端,有一种悟而论道,感而抒怀,敬而祈祷的超凡绝俗的神圣意味。他在日本的影响巨大,追随者众多,著名的有斋藤虚风、山内清香、山岛流水等。台湾的李普同,终身研究于右任书法,他的书作以于氏雄强的气势为追求,厚重、温润、肥硕而不失灵活。胡公石则得开张之势,篇篇

12、剑拔弩张,气壮山河,给人以平原策马的快感。胡、李同为民国遗老,威望极高。所以,各执牛耳的“标准草书学会”在海峡两岸各领风骚,两个学会均阵营庞大,亦不乏高手。王学仲是于系大陆成就较高者,他以于氏行楷笔法和结构特征写行草,拙朴、硬朗,大气磅礴。其尚拙、尚雄,而又能得清气,因而脱尘超俗,有一定的特色。吉林段成桂以于氏笔法参以涓秀之气,有温雅、清新、俏丽的学问气。部队书家朱寿友,以于的用笔内敛、寓雄于秀的风格引人注意。辽宁老书家王廷风直取于氏草书,有老辣气,但略显拘谨。最值称道的是王玉池先生,他以于氏的用笔,参以润厚,行笔有斩金截铁之势。其用墨饱满,善用短锋,有饱满、厚重、润秀的盛世气象,个人风格比较

13、鲜明。写于是草书的捷径,似乎可以下这个结论。因为于氏是现代和当代过渡时期的中流砥柱,他和当代人有着更为相似的艺术体味,以及对历史的敏感反应。所以,无论于右任何时的书作,我们临习都易于酷肖。然而,写于的名家们仍无望超过于氏的藩篱。也许是于氏的似俗而非俗,似无意而有意,形易得而神难求,笔易得而气难贯。于的博大,于的潇散,于的纵横,已非我辈能效法了。君不见怀素千字文千年来几人问津,一旦被先生钟情,便自将磨洗,光芒逼人了。四、沈系草书沈尹默,是继赵、董之后“二王”一脉书法的又一传人。以他为领袖的帖书流派,自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的走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20多年间,中国书

14、法基本都笼罩在沈系书法之下。称这一时期为“沈尹默时代”,并不为过。沈尹默自幼秉承家训,刻意学习欧赵书法,但却受到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当时沈尹默已在新文化运动中获得文名,受此打击,几乎承受不起。此后竟然放弃一切活动,专心学书,成了一个专业书家。为了洗尽他前期“行草书所沾染上的俗气”,他曾致力于北碑。也许是天性所定,在他认为已脱胎换骨之后,还是回到了帖书的天地,成为二王最忠实的信徒。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的倡导“复归二王”的书法运动。沈尹默以行草最佳,而行草又主要以书札类小行书最好。熟练的腕部动作,显得笔墨精良,婉畅妍美。其儒雅、平和的气息,已近唐韵。不过,沈尹默后半生不遗余力地推崇二王,但

15、却以唐宋名家入手,而晋时相传之二王作品、王洵等人作品,以及孙过庭、米芾等二王的最好继承人的书法,反未能成为他师法的主要对象。因而他师法的二王实际是已被异化的二王。他又是一位技法至上主义者,他1943年所作的第一篇书论执笔五字法,成为他一生固定的技法。他著名的“书家与善书者”的划分,即以技法为标准。他的草书为了符合“书家”的标准,以至于法多于意:笔笔中锋、笔笔交待清楚的结果是有形而乏神,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没法进入自由王国。他还将楷书之执笔法(还是小楷)广而化之,推及所有书体,致使其草书多有楷法,有生硬之嫌。米芾说:“侧锋取妍,此二王不传之秘。”又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沈先生将侧锋

16、、碑书用笔等纷繁丰富的笔法摈弃不用,又固定执笔法,这本是书法初级教育的要求:即将复杂的书史删繁就简,并将技法明确固定。但他自己却终生信奉此法,并身体力行,令人费解。这也导致他的书法没能达到本可达到的很高水准。沈尹默虽然未能以其创作艺冠群雄,但却以其解放后在书法振兴和流派建立上的成就,成为一代书坛领袖。临解放时,几位曾在现代书法史上卓有影响的帖派书家,汇集到了后来文化环境相对较为优越和宽松的上海,如邓散木、马公愚、白蕉、潘伯鹰、栱德邻等。共同的审美趣味、共同的崇尚(二王)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以沈尹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自然成为这一流派的领袖。沈尹默晚年颇受优待。当时像他那样有发言权的遗老已很少,而沈尹默解放后即被聘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后又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这样的政治地位使他成为当时书坛当之无愧的领袖和代言人。建国后,由于书法缺乏政治效用而被搁置荒芜。沈尹默一面大量发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