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8080472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基础知识竞赛题库(中基、中诊、中药)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1分)1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直诀 E、温病条辩答案:C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一种关系:A、对立 B、互根 C、消长 D、交感 E、转化答案:B3“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盛证 B、阴偏盛证 C、阴偏衰证 D、阳偏衰证 E、阴阳偏衰证答案:C4以下不属于五行相克关系传变的是A、木旺乘土 B、土虚木乘 C、木火刑金 D、水不涵木 E、土虚水侮答案:D5六腑的生理功能的特点是: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

2、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E、虚实交替,泻而不藏答案:A6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A、温煦作用 B、推动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答案:B7津与血液的关系可概括为:A、津能行血 B、津为血之载体 C、津血同源 D、津能摄血 E、血能行津答案:C8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A、胃大肠胆经 B、心脾胆经 C、大肠小肠三焦经 D、小肠三焦胃经 E、胆大肠三焦经答案:C9. 风性主动,在临床上常见:A、恶寒无汗 B、眩晕抽搐 C、鼻塞喉痒 D、关节曲伸不利 E、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答案:B

3、10“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A、致病广泛 B、病势缠绵 C、阻滞气机 D、阻碍气血 E、扰动神明答案:A11戴阳证的面色是: 、面色晦暗 、面红目赤 、面红如妆 、面色潮红答案:C12. 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佳: 、舌苔的厚薄 、舌质的老嫩 、舌质的颜色 、舌苔的颜色答案:B13小儿食指络脉色深而滞多属: 、吐泻伤津 、阴虚火旺 、邪陷心包的闭证 、阴阳暴脱证答案:C14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 、津液的存亡 、胃气的有无 、湿浊的消长 、邪气的深浅答案:D15下列哪一项为望神最重点: 、神志 、面色 、形态 、两目答案:D16巅顶头痛属 、太阳经 、阳明经 、厥阴经 、少阴经答案:

4、C17结、代、促脉,其脉象的共同特点是: 、脉来时一止 、止有定数 、止无定数 、脉来缓慢答案:A18脉象有神是指: 、不浮不沉 、从容和缓 、沉取有力 、柔和有力答案:D19. 八纲中的虚实是辨别疾病的: 、病位 、病因 、病性 、邪正盛衰答案:D20. 以下哪项不是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凝滞 、重着 、病变缠绵 、不易速去答案:A21.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B. 新修本草 C. 本草拾遗D. 本草纲目 E. 本草经集注答案:B22. 苦味药的作用是: A. 行气、行血B. 燥湿、利湿 C. 燥湿、健脾D. 渗湿、利尿 E. 燥湿、降泄、通泄、清泄答案:E23

5、.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A. 麻黄B. 桂枝C. 紫苏 D. 生姜E. 荆芥答案:A24. 患阴暑证,并见小便不利,水肿最宜选用:A. 麻黄B. 防风C. 香薷 D. 桂枝E. 羌活答案:C25. 清热泻火药的主治证是: A. 气分实热证B. 血分实热证C. 虚热证 D. 里热证E. 热毒证答案:A26. 治疗肠痈的要药是:A. 蒲公英B. 紫花地丁C. 败酱草 D. 蚤休E. 连翘答案:C27. 治诸骨哽咽,最宜用: A. 独活B. 威灵仙C. 白花蛇 D. 川乌E. 木瓜答案:B28. 化湿药的主治证是: A. 水湿风停证B. 水湿泄泻C. 湿温D. 湿滞中焦证E. 湿痹答

6、案:D29. 既能回阳救逆,又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药物是: A. 干姜B. 高良姜C. 肉桂 D. 花椒E. 附子答案:E31. 橘皮的功效是: A. 理气健脾,消食化积B.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C. 理气宽胸,散寒调中D.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E. 疏肝解郁,燥湿化痰答案:B32. 既能消食化积,又能行气散瘀的药物是:A. 麦芽B. 番泻叶C. 谷芽 D. 郁李仁E. 山楂答案:E33. 功能化瘀止血止痛,为伤科要药的药物是:A. 蒲黄B. 赤芍C. 牡丹皮 D. 三七E. 花蕊石答案:D34. 川芎的功效是:A.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B. 活血调经 C. 活血行气,止血 D. 活血通经,祛

7、瘀止痛 E. 活血行气,消积止痛答案:A35. 具有清化热痰、除烦止呕作用的药物是:A. 竹茹B. 天竹黄C. 竹叶 D. 淡竹叶E. 竹沥答案:A36. 治疗热病高热,热极动风,手足抽搐的首选药物是: A. 石膏B. 黄连C. 羚羊角 D. 大黄E. 牡蛎答案:C37. 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的共同功效是:A. 补气养血B. 补气升阳C. 补气生津D. 养血生津E. 滋阴生津答案:C38. 既能补血、止血,又能滋阴润燥的佳品是: A. 生地黄B. 熟地黄C. 黄精 D. 阿胶E. 桑椹答案:D39. 用于阴虚外感,养阴而不恋邪的药物是:A. 生地黄B. 石斛C. 玉竹 D. 青蒿E. 丹

8、皮答案:C40. 除()外,均是乌梅的功效:A. 敛肺止汗B. 敛肺止咳C. 涩肠止泻D. 安蛔止痛E. 生津止渴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预防为主 B、整体观念 C、辨证论治 D、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E、治病求本答案:BC2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A、阴阳相互对立 B、阴阳的交互感应 C、阴阳消长平衡D、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E、事物的无限可分性答案:DE3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A、滋水涵木 B、佐金平土 C、益火补土 D、抑木扶土 E、泻南补北答案:BDE4. 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A、吸清呼浊 B、排出体内的浊气

9、 C、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D、宣发卫气 E、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答案:BCD5.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A、精和血 B、疏泄和藏气 C、疏泄与封藏 D、藏血与主水 E、藏血与封藏答案:AC6. 下列哪些是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 、急则治标、病证结合 、四诊结合 、阳病治阴 答案:ACD7. 有神的病人可表现为:、肌肉不削 、目光精彩 、神志清楚 、面红如妆 、语言清晰答案:ABCE8. 腻苔的主病是:、痰饮 、湿浊 、食积 、热毒 、瘀血答案:ABC9. 表里证的鉴别要点主要是审察: 、寒热 、头痛 、咳嗽 、舌象 、脉象答案:ADE10. 寒热证的鉴别要点是:、寒热喜恶 、四肢温

10、凉 、口渴与否 、面色赤白 、小便短赤与清长答案:ABCDE11. 中药性能的内容包括: A. 四气五味B. 配伍C. 归经 D. 毒性E. 升降浮沉答案:ACDE12. 中药炮制的目的:A. 减毒B. 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C. 增效D. 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E. 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答案:ABCE13. 有清肝明目之功的药物有:A. 桑叶B. 菊花C. 决明子 D. 夏枯草E. 青葙子答案:ABCDE14. 藿香、佩兰的共同功效是:A. 化湿B. 止呕C. 解表 D. 解暑E. 止泻答案:AD15. 利水渗湿药中,能下乳的药物是:A. 关木通B. 通草C. 冬葵子 D. 漏芦E. 车

11、前子答案:ABC16. 既能消食积,又能健胃的药物是:A. 山楂B. 麦芽C. 谷芽 D. 鸡内金E. 神曲答案:BCDE17. 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A. 川贝母 B. 前胡 C. 款冬花 D. 百部 E. 桑白皮答案:ABCD18. 既能补肾固精缩尿,又能止泻的药物是: A. 补骨脂B. 仙茅C. 菟丝子 D. 沙苑子E. 益智仁答案:ACE19. 具乌须发作用的药物是:A. 何首乌B. 桑椹C. 女贞子D. 墨旱莲E. 黑芝麻答案:ABCDE20. 龟甲的适应证是: A. 阴虚内热,阴虚阳亢及阴虚风动 B. 肾虚骨萎,小儿囟门不合 C. 癥瘕积聚,久疟疟母 D. 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

12、月经过多 E. 心虚惊悸,失眠,健忘答案:ABDE三、填空题(10题,每题2分)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_实则_。答案:补其母;泻其子2阳盛则,阴盛则,阴虚则,阳虚则,是中医学的病理总纲。答案:热,寒,热,寒3.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_。答案:化生和贮藏精气4. 失神的面色表现是 ;失神的临床意义是 。答案: 精神萎靡,面色无华; 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5. 我国正常人面色是 ;“善色”,即面色 。答案: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光明润泽6. 虚实是 的二个纲领;虚证是 病理概括;实证是 病理概括。答案: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二个纲领;是对人本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的各种表现的概括7温热性药物多具有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