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2017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课件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7842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2017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2017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2017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2017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2017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2017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2017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三讲 文言文阅读(一),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 2了解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实词的用法 1古今异义词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

2、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

3、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今义是“到地方”。 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

4、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两例: (1)亡 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灭亡。 国恒亡。 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2)安 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动

5、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

6、名词做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5)一般名词做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

7、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做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6)方位名词做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7)时间名词做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做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做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8)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 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

8、变。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用法。,(9)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又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4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 二、虚词的用法 常见

9、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3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4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三、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1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和常用文言虚词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2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组词,把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可组词为“会合”“聚会”。 3推断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推测其意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

10、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如:上使外将兵。根据句意,“将”是动词,只能解释为“带领”“率领”。,(一)(2017预测)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各题。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

11、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鸡子:鸡蛋。筯(zh):筷子。内:通“纳”。 (ni):咬。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故:或许。杜、许,不详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堪:能够胜任。定:到底。,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 _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_ 4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_,【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A句的意思是: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据此即可断句。第2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2、平时要注重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进行理解。“瞋”联系上下文即可解释;“数”可结合文意,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阙”可结合三峡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阙”进行解释。第3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句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翻译要准确,如:第(1)句中“止”的意思是停止,“屐”是古人穿的一种鞋子;第(2)句中的“堪”的意思是能够胜任,“让”的意思是谦让。第4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文中“性急”“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等语句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A 2.(1)生气 (2)数落(责骂) (3)同“缺”,缺少

13、 3.(1)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 (2)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参考答案】1.A 2.(1)生气 (2)数落(责骂) (3)同“缺”,缺少 3.(1)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 (2)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4王蓝田吃鸡蛋着急生气,可见他是个性急、暴躁的人;他能忍让谢无奕的辱骂,可见他是个宽容的人;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而不谦让,可见他是个率真、不虚伪的人。,(二)(2017预测)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

14、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侍臣:身边的大巨。京师:京城。此指

15、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孜孜:勤恳的样子。稔(rn):丰收。,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时时而间进 ( ) (2)故夙夜孜孜 ( ) 2翻译下列语句。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 (2)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_ 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_。(用自己的话表述),【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间进”中的“间”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作“偶然”讲。“夙夜”一词在出师表“夙夜忧叹”中是“早晚”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此文中的“夙夜”也理解为“从早到晚”。第2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还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