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8张)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057562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8张)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8张)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8张)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8张)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8张)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8张)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8张)概要(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回顾:,1、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什么? 2、能量在生态系统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 3、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讨论: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 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都是由地球提 供的,为什么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 消耗完?,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五章,CO2,暗反应,(CH2O),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丙酮酸,细胞呼吸第二阶段,CO2,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O、N、P、S等化学元素,不 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

2、境之间 进行循环的过程。,二、特点:,生物圈,化学元素,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全球性,一、概念,循环性,物质:,循环发生在:,范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的循环过程,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碳的循环过程,碳通过_和_两种代谢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CO2,1、碳存在的形式,有机物,碳酸盐,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一)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和 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 。,碳以_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碳通过_、 _和_ 返回到无机环境。

3、,4、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5、碳的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形式循环,通过_、_渠道进行传递 ,,有机物,食物网,食物链,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_的形式进行循环 。,CO2,碳循环的图解,化石燃料,无机环境,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呼吸作用,燃烧作用,分解作用,摄食作用,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任务一:建立一个碳循环简图,3,1,2,4,5,6,7,无机环境 (CO2),生物群落 (有机物),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

4、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散佚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层就相当于保温层。从而使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任务二、温室效应有关问题,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原因,工业生产活动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后果,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灾、旱灾不断、土地荒漠化加剧,威胁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措施,大面积植树造林。,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能、 风能、水能等。,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氮循环,反硝化,生物固氮,氨化,硝化,工业固氮,氨化作用:含

5、氮有机物NH3,高能固氮,生物固氮:N23H22NH3再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固氮作用等,反硝化作用,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 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 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 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三)水循环,水循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联系,范围,特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项目,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全球性,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生物圈,(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3)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4)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5)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6、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总结:,物质循环,碳循环,循环形式,温室效应,概念,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了解氮循环、水循环,无机环境 (CO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物群落 (有机物),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一、探究原理: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例如,一茶匙表层土可能就含有亿万个细菌。,二、实验方案:此实验包含两个探究案例,即“探究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方案一,1、确定题目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2、

7、提出问题 例如,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3、作出假设 如: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并最终分解掉的。,4 、制定计划 (1)自变量:土壤微生物的有无 (2)因变量:落叶是否腐烂 (3)无关变量:落叶的种类、土壤的理化性质、埋入土壤的时间等 (4)自变量设置方法:取两份土壤,一份为自然状态(对照组),一份进行灭菌处理(实验组) (5)在实验室进行 (6)实验步骤的设计。,5 、实施计划 (1)把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分别放到两个无菌操作室中。取相同重量的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于两个无菌容器中。 (2)加入相同数量的落叶和土壤混匀,并加

8、入等量的无菌水,使土壤湿润即可。 (3)保证无外界微生物的干扰,并保持相同的理化因素 。通入等量的无菌空气。 (4)每五天观察记录一次,并控制变量和调整变量到适宜。连续记录一个月左右。,6 、结果分析,7 、表达交流,落叶腐烂,落叶没有腐烂,落叶腐烂是土壤微生物 分解作用的结果,方案二,1 、确定题目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2 、提出问题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吗?如分解,那分解成什么? 3 、作出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的还原糖。,4 、制定计划 (1)变量是微生物。可以用自然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做对照。 (2)其他的变量有温度、湿度、溶液的量等,要保持相同。 (3)在实验

9、室中进行。 (4)实验步骤的设计。 5 、实施计划,实验过程及结果、结论,不变蓝,砖红色 沉淀,变蓝,无砖红色 沉淀,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对教材(P102)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探究活动的分析,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加碘液不变蓝,A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土壤是否含有微生物,B杯中加入30ml蒸馏水,烧杯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加碘变蓝,产生砖红沉淀,不变色,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对土壤高温处理,(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递是以 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例、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合,呼吸,分解,能量,石油、煤炭等,CO2,C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